APP下载

文化熏陶在孩子良好品行形成中的作用

2018-01-29许丽芳

考试周刊 2017年59期
关键词:潜移默化整合

摘 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良好品行是做人的基础。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处入手,从孩子的生活入手,有意识地让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孩子,对孩子产生影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关键词:文化熏陶;整合;潜移默化

一、 心灵与文化的碰撞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父母除了需要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外,更有一份良好品行培养的责任落在肩头。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孩子的冷漠、浮躁、责任心缺失等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常常让我们心力交悴。如何让孩子走出现实的弊端,让他有真性情、好品质呢?中国的一些先贤和经典著作给了我们正面的借鉴。

《论语》曰:“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指点我们,一个人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学问。《弟子规》也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也是和孔子的说法完全一致的。

于丹对此做了现代化的解释:“一个君子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家庭学习,第二个阶段是社会学习,第三段是文化学习。”前两个阶段主要强调有礼貌、有责任心、能守信用、有大爱是做人的基础,具有这些品行后还觉得有余力,才是进行第三阶段的专业文化学习。

前贤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礼仪品行的培养是基础性的内容,而家长自身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于是,我们决定在家庭这个摇篮中,从小处入手,从孩子的生活入手,有意识地给予孩子影响和示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 实践与品行的整合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多思想、习惯和智力是在3岁前打下基础的。因此,在这个年龄段,我们细心关注着孩子生活、行为的星星点点,在具体的环境中对他进行容易接受的教育。

1. 动画片鼓起爱心的风帆

在这个电视普及的年代里,动画片成了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看见孩子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动画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

儿子很小就对动画片《猫和老鼠》情有独钟,只要一放《猫和老鼠》,即使正在哭闹,也能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有一次,当片子放到“小鸭子学游泳”这部分内容时,小家伙竟然无缘无故地哭了起来。我们问他原因,他说:“妈妈走了!”原来动画片中的鸭妈妈带着三只小鸭先走了,只剩下最后出壳的小鸭子在河边孤独地哭喊。儿子一定是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也是经常要留下他一人远行的,母爱的缺失感被小鸭子的孤独唤醒了。于是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成了我们教育他心存爱意的好材料:“没有妈妈了好不好?”“你找不到妈妈就哭了。”“妈妈找不到你就着急死了。”

这样的教育成功首先应验在小动物的身上。儿子喜欢小动物,大冬天,就会把刚出生的小兔子从兔妈妈身边抱到篮子里玩耍、抚摸,久久不肯放回去。小兔子離开兔妈妈的温暖怀抱,被冻得瑟瑟发抖。于是我们就说:“你看,小兔子哭了,它找不到妈妈了。兔子妈妈也找不到儿子,伤心死了。”儿子一听,马上说:“妈妈,我把它抱回去了,这样,它妈妈就不会着急了。”小兔子顺利地回到了兔妈妈的身边。

优秀的动画片,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加上我们的适时引导,有效地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群体的一些行为规范,宣扬了真、善、美,促进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对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了很大的帮助。

2. 童话故事引领正确的方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话故事走进了儿子的生活。在故事的讲述中,我们会有意突出一些细节,穿插一些思考的问题,将孩子的心灵向正确方向引领。比如讲《狼来了》:第一天,山下的人跑到山上,跑得满头大汗,问放羊的孩子:“狼在哪里?狼在哪里?”放羊的孩子哈哈大笑:“我是骗你们的,根本就没有狼。”讲到这里,停下节奏解释一下:“山下的人为什么会“满头大汗”呢?”——因为他们跑得累死了。“但是放羊的孩子还“哈哈大笑”,骗山下的人,真是——一个坏孩子。”“放羊的孩子为什么哭了?”——他的羊被狼吃了,回家要被妈妈骂了。“狼来吃羊了,为什么山下的人不来救他的羊?”——因为他骗人。“骗人好不好?”——不好。随着故事的一遍遍重复,这种“骗人不好”的思想根深蒂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一些过错,总免不了要做做坏事情:玩具摔破了,东西扔掉了……每当发生这样的臭事,儿子就会跑来向我们汇报:“我把××弄破了!”我们没有责备,只是教会他使用一个词语——“对不起”。在互动对话中,同时也学会了说“没关系”。当我们不小心碰坏他的东西,他一定要提醒我们说“对不起”,然后愉快地对我们说“没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具体地感受到正确行为的一面,从而帮助孩子增强正义感。

3. 诗词歌曲促进习惯的养成

现在的孩子最缺的就是好习惯和责任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诗词歌曲对儿子品行的影响。

儿子很小就会吟诵一些诗词,会唱些简单的儿歌。小家伙在玩耍时嘴里会无意识地蹦出几句诗词,把当时的情景形容得惟妙惟肖。例如,看到家人睡懒觉,就会说:“懒虫,我都起床了还不起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他心目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懒虫”的表现!于是,一些诗词、儿歌成了我们催促他、刺激他的代名词。吃饭掉饭菜——破嘴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葫芦娃,“风吹雨打都不怕”……形象、生动,符合孩子此阶段的思想,儿子很乐意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孩子良好品行的养成不是一时的事情,我们将继续用好文化熏陶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

作者简介:

许丽芳,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潜移默化整合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谈诵读经典诗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