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下 展翅飞翔
2018-01-29李刚刚
李刚刚
2016年8月开始,本刊编辑部开启了“北京教育新地图之美丽乡村学校行”系列报道,系列报道不仅受到被采访的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的赞誉,还获得了2016年度“全国教育好新闻”三等奖,2017年获得了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出版引导资金奖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8年,我们继续“美丽”的发现之旅,展现更多乡村学校的“美丽”蜕变,书写更多农村教育的“美丽”故事。本站,我们来到了海淀区北部的两所学校——海淀区台头小学、海淀区北部新区实验学校。
2016年3月,海淀区启动“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海淀教委为48所成员校量身定制了发展规划,以让百姓有“实际获得”为检验标准,将利用三到四年时间,建成一批百姓认可的家门口好学校,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据说,在此工程的引领下,这些学校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7年底,我们来到具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凤凰岭脚下,走进了海淀区北部新区苏家坨镇的台头小学和北部新区实验学校,试图通过在这两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了解海淀区北部农村学校的发展面貌。
一所田园般的诗意学校
金秋十月,日朗天清。我们一路向西、向北,穿越三环、四环、五环、六环,穿越尽染金黄的银杏树,穿越火焰般的红叶,最终来到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凤凰岭脚下。
台头小学其实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校。
这里是一片农田——翠郁的白薯叶,蓝紫的黄芩,红艳的牡丹,火红的番茄,金黄的倭瓜……倚靠在墙上的农具,像忙碌之后小憩的农人,惬意地欣赏着农田里的风景。
这里还是一个小型动物园——咩咩叫的山羊,哞哞叫的牛,汪汪叫的狗,喵喵叫的猫,咴儿咴儿叫的马……一同演奏出和谐的韵律。
這样生机盎然的图景每天都在台头小学校园里的金凤凰实践基地上演着。在这片6600平方米的实践基地里,学生每天与动物为伴,体验农耕,躬身学习。在这般广阔的土地中,其视野和胸怀也会如大地般博大起来。
走进北部新区实验学校,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郁郁青青的草坪铺满了校园中的一处小山坡,草坪上零星地洒落着金黄的银杏叶。草的青衬托了叶的黄,叶的黄点缀了草的青,共同成就了一片绚烂的秋色。山坡的最上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亭子里三两学生时而展卷而读,时而掩卷沉思,时而仰望天空。学生的身旁有一座雕塑——四个手执乐器的学生围绕在一个双手托起地球的学生周围,寓意着充满活力的学生是地球的主人翁,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地球周围环绕着行星运行的轨道,寓意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台头小学和北部新区实验学校都是普通的农村学校,但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教育者的追求——他们要培养的是脚踏实地、胸怀博大的“大”学生。正如台头小学校园中雕刻的两幅巨大的地图(一幅是中国地图,一幅是世界地图)所寓意的:身在学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一所培养大情怀的学校
杜威说:“学校即社会。”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学校的价值就在于把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学校教育虽然发生在学校,但却是面向社会生活的,是一种大格局。这种大格局的教育自然要培养的是具有大情怀的学生。
几位小学生在社区给成年人讲解创伤包扎常识,并示范环形包扎、螺旋包扎、腿部膝盖包扎和手部八字包扎等手法。这一场景真实地发生在台头小学“红十字”志愿者——红豆儿们身上。台头小学秉承并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建设红十字校园文化,希望每个学生突破私人圈子的束缚,走进公共领域中,开启公共生活。
围绕“红十字精神”,台头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学生走进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法国医生贝熙业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受红十字精神;利用快板、戏剧等形式讲述红十字故事,演绎并体验红十字精神;走进社区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红十字精神。
一年中近三分之二的双休日都可以在社区中看到台头小学红十字志愿者的身影。台头小学的王燕老师作为领队,已经带领台头小学的“红豆儿兄弟”在社区对1000多人次进行了紧急救护辅导。也因为这个缘故,学生们亲切地称王老师为“豆儿妈”。
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同样重视对学生公共情怀的培养。学校利用学区内的地震训练基地资源为学生开设了地震安全课程,不仅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讲课,还带学生到训练基地进行实践训练。教官会引导学生参观和学习使用救援设备,引导学生参观并体验地震模拟现场,了解救援人员是如何在震中完成破拆、顶升、抬担架等专业救援行动的。教官还会带领学生参观荣誉展室,观看地震救援图片、荣誉勋章等展品。该课程不仅科普了地震安全知识,唤醒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习得了安全防卫技能,而且救援人员在救援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道、博爱、奉献”的公共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和地震安全课程打破了个人关心一己之安的小格局,将学生的视野和胸怀延伸至他人,关心他人的安危,最终与他人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成为有情怀的“社会人”。
一所唤醒心灵的学校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而学生受什么样的教育其实就是过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学生在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能够唤醒什么样的人生。
在学校教育中,唤醒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和社团活动。教育领域“深综改”以来,乡村学校借助改革的能量补足了元气,焕发了生机,在课程开发和社团活动方面大有作为,开发出了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优质社团,使乡村学生过一种高质量的学校生活。
黄芩、板蓝根、金银花、山楂……这些都是台头小学农庄里种植的中草药。它们可不只是用来观赏的,而是作为中医药课程的资源。中医药课程使学生不仅认识了中草药,爱上了这些神奇的花草,更了解了它们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里的学生虽然身处乡村学校,但是所受的传统中医药教育一点也不落后于城区学校。王铁铮校长自豪地说:“北京市在小学里开设中医药课程,我们应该是首家。”endprint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动人的歌声在校园中飘扬,若一泓清泉流过心田,让人为之心动。这歌声来自海淀北部实验学校的合唱团。学生们在真情地歌唱着,与听众一起沉醉其中。美的韵律、美的画面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唤醒了所有人内心美的感受。
以上只是两所乡村学校为学生开发课程和社团活动的一个剪影,此外,学校还开发了很多特色的课程和社团活动,如走进博物学课程、芒种课程、风筝制作课程、舞龙课程等,组建了啦啦队、快板社团、戏剧社团、管乐团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些课程和社团生活唤醒了乡村学生的多种可能性,厚重了乡村学生成长的底蕴,增强了乡村学生过美好生活的自信。
一所助力教师成长的学校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这句话原本说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育本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成就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成长的不只有学生,还有教师。
教育“深综改”如一缕春风焕发了乡村教师的生机。
首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乡村教师得到了切实的实惠。对于海淀乡村教师来说,不只是待遇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且海淀教师公寓优先配给乡村教师,这给乡村教师解决了很大的负担,能够让他们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
其次,政策的支持给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为促进海淀北部地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质量的提升,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15年成立了“北部研修中心”。台头小学和海淀北部实验学校的老师们都乐开了花。马恋老师说:“以前参加一次区里的教研,来回的路上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现在有了北部研修中心,真的是方便极了,连参加教研的积极性都提高了。”
在北部研修中心,有来自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有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有来自各个学校的教师,大家聚在一起,就一节课或者教育中的某个问题展开研讨。在优秀教师的实践指导下,在学术专家的理论引导下,很多老师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台头小学刘丽娜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在海淀区举办的说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打破了學校十年没有一等奖的历史。
在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上,两所学校也积极将校外专家引进学校,进行经常性的指导。海淀北部实验学校为语文组聘请了一位退休的专家,跟踪指导语文教师。专家每周来校一次,轮流听语文组各位老师的课,听完之后,与大家交流听课心得,对不足的地方会提出修改建议。这种追踪式的指导,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直接明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专家的指导下改进教学。
改革给乡村教师的成长带来了阳光,这阳光不仅温暖了乡村教师,更照亮了乡村教师的成长之路。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阐述:“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要想满足乡村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就必须要解决好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就需要更多的学校“优质”起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台头小学将继续抬头向前;北部新区实验学校将真正成为北京教育新地图上崛起的一个新高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