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组诗)
2018-01-29杨晓忠
大理文化 2016年10期
爱
母亲把矮处的桃子
留着不许别人碰
等孙子回来好摘
孙子放假回家
随手摘下又大又红的桃
咬开坏了
“呸”了一声
丢了
来年矮处的桃子
依然留着
母校的一张红纸
接到校庆邀请函
眼中的泪突然被击碎
混合着在外打拼的酸楚
淹没了失联多年的班主任
淹没了暗恋的那个女生
淹没了同学们用汗水挖出的運动场
淹没了我的千言万语
一张母校的红纸
没有把我弄丢
却把夜弄失眠好几次
校友座谈会上
没有见到昔日的老师
哦有一个
他曾经当过校长
当了老板的同学都争着发言
我一句话不敢说
因为座谈会的主题
是捐款
香谷米
刚才看到一则新闻
说杉阳的香谷米丰收了
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卖了好价钱
兴奋中好像看到亲戚们
都在数钱那动作
似淡淡的米香一样醉人
我能做点什么呢
就做一粒香谷米吧
一粒小小的能让母亲
每天广场上
都坐着一个老人
神情专注
看着天空
顺着目光
不难找到
不远的高处
一只鹰形的风筝
在翱翔
风来了
别人忙着放线
他却紧握线轮
或微微收线
风筝依旧在高处
看着老人。或者说
老人看着它
后来我才知道
许多年前
老人的儿子外出
至今未归
编辑手记:
本期的诗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找寻着灵魂归乡的路径。祝立根对灵魂进行了深刻拷问,冷静地审视着灵魂与现实,充斥着自我与灵魂、灵魂与世界的对话:张伟锋的诗歌里面,总是激荡着对现实深刻认知所生发的哀愁与悲悯,暗含着对于世界对于灵魂的深思与洞视:常世伟的诗歌里有着浓厚的对于生活的真诚,宣示着故土与人性之美:尹雪英的诗歌交织着对于故土的深情,灵魂漂泊的焦虑感不断被乡情所融化;杨晓忠的诗歌,把视角放在生活的细处,以细处的诗意来治疗灵魂的迷茫与苦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