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笔画中的朦胧审美意蕴探析

2018-01-29李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虚实工笔画意蕴

李平

摘 要:中国工笔画的历史悠久,当代中国工笔画结合国外绘画元素以及当代流行元素等,打破了传统工笔画审美模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从而展现当代工笔画的多元化艺术特征以及艺术魅力,朦胧的审美意蕴是充分展现了当代工笔画文化环境的一种艺术表现。通过对传统工笔画和当代工笔画的不同角度的分析,阐述了虚实相生、忽远忽近以及是是非非的朦胧的意境。

关键词:工笔画;朦胧审美;意蕴;虚实

工笔画也不离开墨的运用,讲究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在传统中国工笔画中常常以空白的手法表现出具有朦胧美感的写意功能以及空间表现张力。朦胧一词最先起源于古人对月亮模糊不清,月色迷迷糊糊的意境的概括。中国工笔画中的朦胧审美是指似是非是、若有若无、犹犹豫豫、隐隐约约的审美感受,引起观者的遐想、思考和向往,扩大了思维中的审美框架,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的特点。朦胧美能够使观者具有更强烈的审美感悟,冲击人的审美体验,使观赏者体验到一种不唯一性的意境,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观赏者的人生阅历以及生活经验不同,领略到的审美体验也是不同的。中国工笔画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以及似有似无的艺术手段,增添了中国工笔画中的朦胧审美意蕴。

一、傳统工笔画的审美思想

(一)道家思想是朦胧审美的哲学根据

道家思想是中国画艺术体系产生的重要哲学理论基础,也是朦胧审美思想的理论支持。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一切的自然规律都在“道”中孕育和变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是一种气,一种规则,一种运势。

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道”即是玄,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玄是万物规律的关键所在,玄色在古代汉语中用法与现代的墨色同意,墨即是黑。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对中国画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传统中国画只通过墨色渲染出极富有表现张力和意境的艺术作品,缘由道家的朴素唯物主义,通过一种颜色幻化出万千色彩。素色在古代汉语中用法与现代的白色同意,白色表现一种空的见解,虚无的状态,象征着纯洁无瑕。在传统中国画思想中,世界万物的本色就是黑与白,其他绚丽鲜艳的色彩无非是外界的渲染和雕琢,黑白相间的艺术表现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也是一种特别的审美价值取向。墨色由于稀释程度的差异又可分为“焦、浓、种、淡、清”等五个色系,清到极致便是无。在道家思想中,道即是无,都是不可见无法触摸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但又给人一种虚化朦胧的美感。

中国画很讲究“以白当黑”,传统中国画是由空白衍变成黑色的,只有纯洁无瑕的白才能表现出“黑”形象表现力,通过素色和线条勾勒出形象的整体轮廓,从而体现工笔画“虚”的精神和形象,画面的整体形象即是“实”。在虚缈中散发出真实的魅力,又在真实的感受里展现朦胧的审美体验,在“无”中衍变出“有”,展现“虚无之处尽是朦胧”的艺术意蕴,“空”和“无”表现了无尽的深邃与幽远,使人在虚无之中感受到无尽的朦胧的审美意蕴。所以,在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要留有大量的空白,引发观赏者内心精神世界的共鸣。

(二)虚静结合是朦胧审美的立意基础

中国工笔画艺术家受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儒、释、道”三教的影响甚深,所以在工笔画创作中对意境和画面境界的追求是艺术家孜孜不倦的精神动力,是他们一生对艺术追求的终极境界和意蕴。“虚”在中国汉字中的意思即是无、空、虚幻、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是一种不真实的体验,“静”在中国汉字中的意思即是停止的、静止的,也可表现一种静谧的氛围或意境。在物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虚静”也是一种特殊形态下存在的审美意蕴。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原本就是“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所以“虚”才是万物变化的最终归处,虚的表现形式即是静,静的产生源于虚,虚静相生,虚中有静,静中有实。“虚静”也是一种豁达,忘却世间一切妄念,追求真实自我,淡泊功名世俗的心境。“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只有忘却心中一切杂念,才能保持一颗清远透亮的心,才能创作出虚静结合具有朦胧审美意蕴的中国传统工笔画。

二、中国工笔画朦胧美的艺术品格

(一)自然飘逸的“恬淡之美”

唐代的李白有句形容荷花圣洁、高尚、清新脱俗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成了中国画对美的最高追求,历代工笔画家对这理想追求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柳宗元用四言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表现一幅空旷、白雪皑皑的意境,群山都笼罩在一片雪白的世界,构造了“空”和“虚”的艺术意蕴。一个头带斗笠,身披草蓑的老翁撑着一个小木舟,在江的中央垂钓,与白茫茫的群山形成突兀之美,“孤”字并不是形容船,实质表现老翁内心的孤单寂寞,从而用简单的工笔画展现创作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图一是独钓寒江雪的工笔画,通过简单的笔墨勾勒,展现出一幅具有自然飘逸的“恬淡之美”朦胧美的艺术品格的工笔画。图中的老翁虽然孤寂,但是内心世界恬静淡泊、与世无争、无欲无求,不需要加过多的艺术手法修饰和色彩装饰,就能使观者产生无限想象和遐思。

(二)婉转简约的“意境之美”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工笔画也追求含蓄委婉的艺术意境,用简约而不简单的画风表现出意境美的张力。意境之美要求笔者个人具有极高的艺术涵养以及精神内涵,从而表现出隐隐约约、遮遮掩掩、余韵悠长的艺术体验。中国含蓄不张狂的传统观念也对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以及饮食习惯产生重要影响。自古对女子的要求便是笑不露齿,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要在深闺大院里,在饭桌上吃饭时,饮酒还要用衣袖遮掩。这种自古以来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在工笔画创作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使工笔画多了一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美感,使观赏者有种雾里看花的艺术感受。endprint

西厢记的工笔画,画面中的男主张君瑞和女主崔莺莺初次相识,张君瑞身披绿色衣袍,右手扶着房门,翘首以盼,眼角中溢出满满的喜悦之情,同时又有点害羞,左手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好。画中的崔莺莺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脸颊,满脸晕红,羞涩地不敢看张君瑞。通过这种欲拒还迎的手法表现崔莺莺对张君瑞的爱慕之情同时又极度娇羞,使观赏者感受到那种朦胧隐约的爱情体验以及婉转简约的意境美感。

三、朦胧审美意蕴在工笔画中的表现形式

中国的传统工笔画和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取向都是以“朦胧隐约”的标准衡量的,通过简单的笔墨勾勒以及笔墨在纸上的多种艺术手法,营造出空灵、空荡的艺术意境。工笔画家在进行创造时更多的是依赖他们的创作理念,而不是起源于现有存在的客观事物,通过笔墨的渲染、勾勒以及色彩间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一種超越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艺术意境,这种艺术意境具有极高的深层次内涵。中国的艺术追求更多的是通过“无形无色”的一种“气”或者“理”来传达艺术效果的。这种“气”或者“理”并不是现实能看到摸到的一切能感知的物质,但是又是真实存在的物质,类似于物理学中“磁场”,磁场强大的物质能吸引辐射到更远范围的物质,可能也接近于“气场”这个词,一个人的气场越强大,越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别人的信赖。

朦胧美是传统工笔画艺术追求的审美情趣,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审美价值观的评判依据。所有传统优秀的工笔画都具有极深厚的朦胧审美意蕴,在工笔画创作中,用笔也十分重要,运笔虚实结合,在虚实之间,使画面充满生机和灵动之美,通过虚的应用,使画面充满朦胧隐约之感。用墨也十分重要,墨的浓稠决定了画面的虚淡之感。

四、朦胧美在工笔画中的继承与发展

工笔画之所以能够使观赏者在不同视角、不同情境下感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层次,与朦胧审美意蕴在工笔画数百年来的创新与改进有着密切关联。工笔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同于其他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技法、色彩搭配以及图文装饰等元素上表现出较强的多元性和繁荣面貌。

当代工笔画家在中国整个传统艺术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创作经验以及艺术素养,创作出具有高度朦胧审美意蕴、精神意境以及融入创作者内心情感和情绪变化的工笔画以及工笔画语言。传统工笔画在审美价值和视觉感受中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宫廷类工笔画,二是佛教类工笔画,三是民间工笔画,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对作品的朦胧性有较高的要求,并对模糊性的要求极为苛刻。中国工笔画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传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大象无形,象同相,这点对工笔画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在追求工笔画艺术理念中,往往都是通过不具体、不确定的一种或多种因素来体现朦胧美的艺术,通过模糊的技法使画面具有朦胧的艺术意蕴。中国工笔画的虚实关系处理与画面的线条处理也有着极大的关系,要是工笔画具有朦胧模糊的意境和效果,就要使用浅淡、若隐若现的线条勾勒。在工笔画的传承和发展中,淡化的技法被不断改进和创新,采用更先进的技法和手段使物象的感观画面更加朦胧、混沌。淡化是通过不断压缩视觉深度,使工笔画在边缘交界的地方,从“有画处”向“无画处”过渡延伸的过程,从而实现工笔画朦胧美的艺术追求。

五、结语

工笔画的另一个名称叫“细笔画”,要求画师的画功和手法极其细腻工整,可通过墨黑、淡红、青绿、金色等色彩组合和搭配表现工笔画的色彩表现力,通过水墨、金碧、界画等艺术技法体现工笔画的艺术精髓。工笔画通过精致细腻的笔法展现物象的形,又通过水墨的浅淡展现工笔画朦胧、模糊的艺术追求。在中国工笔画的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规整的技法体制,工笔画家在追求朦胧审美的意蕴道路上不断创新开拓,在花鸟鱼虫的画法上通常采取不勾勒轮廓线,从而使边界模糊,朦胧,具有一定的抽象边缘工笔画的作用,从而使观赏者有一种朦胧审美的艺术体验,引起无限遐思和畅想。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实工笔画意蕴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
吴绪经工笔画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