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29张莉萍

无线互联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张莉萍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调查以及参考和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寻求和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国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现代学徒制的界定

在西方,很早就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尝试,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纷纷推行现代学徒制,比较典型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美国。例如澳大利亚以“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

TAFE)”为基础的新学徒制、英国的“青年训练计划(YouthTrainingScheme,YTS)”等,他们都寻求到了本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传统学徒制的最佳结合点,作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

中国在看到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之后,开始了前期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交流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因为“学徒制”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各国自有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国特有的“学徒制”。以掌握某类技艺和经验的“师父”直接将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徒弟”。这也就是早期的职业教育雏形。只是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各国的学徒制在后期发展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

根据其他国家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描述,尝试将我国现代学徒制界定为: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與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培训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

2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整体实力。IT企业目前竞争是在科研实力、产品技术、市场渠道、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1)网络技术岗位要求学生不但具有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实践经验,师带徒是学生获取工作经验的最有效途径。(2)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快,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只有通过现代学徒制的途径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术与市场最新技术实现无缝连接。(3)现代学徒制能够真正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五个对接”(产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学院省级示范建设专业,有丰富的校企合作基础,目前建有联想学院和华为学院,该专业在校学生人数629人,专职教师19人,企业兼职教师49人,校内外实训基地22个,有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础。

四川百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从事IT云服务、信息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实施等_科技的企业,拥有广阔的巾场目(J景,未来3年人才需求量超过1000人,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百能公司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合作己有一定基础。2014年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2012级、2013级均组建了订单班(培养岗位:网络服务工程师),2014级、2015级中开始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岗位:互联网+IT云服务工程师),双方实施了理事会管理、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签订了三方协议、举行了拜师仪式、开展了学徒制人才培养,运行良好,受到学校、企业、学生的普遍认可。

3通过本模式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调查以及参考和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寻求和构建基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拟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3.1如何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高校是信息技术行业的“人才发动机”,对国家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IT技术瞬息万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单位更希望能招聘到有工作经验的熟手和有独立自主性、能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致使经常招聘会上出现面试人数和聘用人数比达到100:1的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一直存在,人才的培养与需求的矛盾无法解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己经无法满足现今IT人才的培养,只有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职教接轨,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

3.2怎样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发展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一直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合作的深化,现代学徒制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不但能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初级层面”的需求,还能在与企业深度合作中,将学校的科研、教学优势资源转换为市场上的生产力,让学生获得岗位从业经验,了解企业管理运作方式,获得企业创业指导。

3.3如何促进学生就业,增强竞争能力

现代学徒制注重学员的培养,学员具有双重身份,对于学院来说学员是学习知识的学生,而对于企业来说学员则是以后企业工作的员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员在校期间既可学习知识技能,又可到企业岗位上接受企业管理,学习岗位技术,切身体验公司工作状况,参与公司日常运行,掌握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素质能力和职业意识。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就基本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初级员工的素质能力,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接轨。而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同学,则可通过企业学校的创业培训,掌握创业知识,获得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创业资源,大大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4研究目标

探索适宜以企业业务节奏主导的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形成一整套可以推广的管理制度;建设学徒班“岗位化、双元主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岗位,实现培养目标;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项目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职业素养高的教学团队;建设学徒班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以及线上线下学习与评价方式。endprint

5研究内容

5.1探索建设适合学徒制模式的体制机制

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了适合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徒制试点理事会机制(理事长由百能信息总经理担任),落实理事会决策权,集产、教、学、研、用多位一体,以百能信息为主体,搭建校企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平台,公司、学校、学生三方受益,充分体现出企业、学院双主体在协同育人、共建专业方面的责、权、利,制定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5.2探索建设适应学徒制班的招生与教学运行制度

现代学徒制班学制3年,原则上遵守现代学徒制招生和招工一体化原则,采用校企联合招生方式,企业与高校共同确定学徒选拔方案,明确选拔范围、考核方式、考试内容。

5.3探索建设适合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资源

通过对2014级、2015级、2016级、2017级学徒班运行的不断总结、完善、提升,逐步形成“岗位化、双元主体、工学交替”的学徒制特征明顯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完善的、与市场保持一致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案例库并推广。

5.4探索建设适合学徒制的师资队伍

校企双方组建、培养专门的学徒班师资团队、管理团队,实现团队成员互聘共用、双向兼职的常态化机制,同步培养师父的教学艺术、专职教师的工程经验。

6主要研究方法

6.1文献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文献调查获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学徒制度以及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研究的资料。从而相对全面、客观地了解、掌握国内外关于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为后期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6.2访谈调查法

通过访谈调查方法,对一些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和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掌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的真实境况,洞悉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便为本文后续的基于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奠定牢固的实践根基。

6.3个案研究法

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为个案,收集相关信息,以点带面,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挖掘,推及至普遍意义。

6.4经验总结法

根据学徒制班的教学,定期组织交流会进行研讨总结经验,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研究,不断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定期汇总,协作交流,共享经验和智慧,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地高质量完成。

7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

该模式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人才共育的桥梁,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实现校企共赢、人才共育的目标,最终培养出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的人才。

从就业到创业的人才培养路径——“青年创业孵化计划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企交替培养,能够让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础能力素质,而对于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将通过企业的人才发展计划和青年创业孵化计划来进行保证。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在毕业时即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到企业工作,而企业在学生入职后,根据其优势特质,在3年的时间中,通过岗位锻炼、业务实践、专项培训、认证考证、专家辅导、精英团队等多种途径,提升其综合业务能九培养其成为在技术管理/项目管理/销售业务方面的骨干,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实现组织内创业打下基础。

同时为扩展学员的发展途径,企业对于具备专业素质技能的青年骨干员工,将推进青年创业孵化计划,针对青年员工创业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给予支持和指导,在全国范围孵化200家属于集团旗下的地市分支机构,扶持优秀的员工回家乡创业,成为当地地市分支机构的老板或骨干,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