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理之争

2018-01-29高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17年8期
关键词:汉娜人情答题

高源

大二那年冬天,我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就是因为准备得太充分,自负得非把所有题都认真做完不可,无暇检查试卷,结果手忙脚乱出了差错。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我放下笔,长长地出了口气,骄傲地欣赏着答题卡上整整齐齐的黑色小点和千千净净的笔迹。把答题纸翻到正面,顿时我傻了眼—正面一片空白!听力选择题我忘了涂!如此低级又重大的失误,在我几乎无往不胜的考试史上还是第一次发生。当时心里一紧,像在悬崖边一脚踏空似的,对自己说,完了。

老师从前排开始收试卷,步步逼近。“都不要动,不要写啦。答题纸正面朝上,方便我收卷。”软绵绵的提醒声中,一些学生充耳不闻地继续奋笔疾书,有的收敛些,趁老师不注意,迅速地涂改然后缩回手去。我一动不动地杲坐在那片兵荒马乱之中,等死一般,眼睁睁看着准备了一学期的心血付之一炬。

同学知道后,无一不说我傻。然而主要矛头并非指向我的粗心,而是我的过度谨慎、听话、死板。“刚打铃时你就发现了,后面还有时间,为什么不赶紧补救?”她们惋惜得直跺脚。我一头雾水:“哪儿有时间?老师都开始收卷子了。”她们简直气急败坏:“哪有那么严格!只要没到你面前,都不要紧的!”“怎么会!考场规则说了,打铃之后就不能再写了,我可不敢违纪。”我认真地说。她们哭笑不得:“你真的没必要那样,多数老师不会那么较真儿,一次英语考试罢了,又不是高考。即便他已走到你面前,你求情几句,让他最后再收你卷子,趁那一分钟赶紧涂完,多好啊!”我摇着头:“不……我从来不会这样……”

我相信在那种情况下,老师很可能会通情达理,对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我不敢那么做,也不愿那么做,因为那是被明文禁止的。对规则和法令之类,我总是有着敬畏之心。既然规则已经制定,那就应该乖乖遵守,所以我是连红灯都没闯过的。在规则面前,我通常不考虑人情,既不需别人的怜悯,也不觉得应当怜悯别人,以免破坏规则的权威和尊严。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我不愿对别人网开一面,也绝不对自己手下留情。

但有—件事,让我开始反思这个从小到大的坚持。

我家附近有个超市,超市对顾客的承诺其中有一条是“若结账时发现电脑标价高于真实标价,您将免费得到此商品一件”。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买东西,恰恰遇到了这种差错,被多收了钱。结了账我们发现不对,还特意跑回货架去问售货员这商品究竟是多少钱,售货员当时对我们爱搭不理,我们有点生气,去总服务台问,却被告知可以退差价或者退货。

“不是说可以免费得到此商品一件吗?”我指着墙上的字不依不饶。按规则办事,超市讲求信誉,就应该说到做到,况且,那句承诺就明明白白地贴在面前。逻辑如此简单,所以我说得理直气壮。那个售货员被叫来询问,她连连道歉,但无济于事。最后,我和妈妈终于争取到了那件免费的商品。“玩忽职守”的售货员,或者电脑收银员,该为此事负责。这一百元会从她们的工资里扣掉吗?想到这儿,我的心里闪过一丝同情。但那心软并未持续太久,因为只要规则制定得合理,人人都该遵守,就像我为自己考试时的粗心付出了代价,她们也该如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过了将近一周,我早把此事忘了个干净,妈妈却忽然重新提起。她说她每次去那家超市,心里总是愧疚得很,害怕碰到那个售货员。见到售货员吧,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因为当时没有放她一马;见不到吧,心里也会忐忑,担心售货员因那事被炒了鱿鱼。妈妈的忧虑和愧疚让我十分惊讶,我试图开导她_超市应当讲诚信,任何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逐渐也觉出了话语的单薄。是啊,凭什么冷冰冰的规则就该凌驾于人情之上呢?既然售貨员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且真诚地道歉,我们为何不能放过她?

于是问题来了:在情与理发生矛盾之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世界上最纠结的事,也莫过于此吧。感性和理性并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会带来一意孤行和伤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是否有毫无争议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很遗憾,似乎没有。

《论语·子路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人对孔子说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他出来证明了父亲的罪行。孔子的回答真叫人大跌眼镜:“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他居然主张儿子替父亲隐瞒罪行!因为对律法的遵守应止步于人情,况且是父子这样特殊的人伦关系。我相信多数人一开始都难以接受,毕竟在这个法治社会,铁面无私、大义灭亲、不徇私情从来都是被赞扬和鼓励的。但细细想来,一个对自己父亲都如此无情的人,心肠之硬,倮不准以后会做出什么更可怕的事呢。

德国作家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中,也有情与理的纠缠。汉娜在纳粹时期是一名集中营的女看守,被形容为“在完成任务时认真负责得简直丧失良知”。战后审判时她受到指控,因为在一次意外起火事件中,她和其他看守人员没有开门放人,导致被关押的几百名妇女丧命。“为什么你们不开门?”审判长质问道。其他看守人员开脱的理由是自己被突如其来的大火吓住了,或者是当时忙于照料受伤的警卫队,没有注意到火情和呼救。汉娜则坦诚地回答说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倘使把大门打开,她们就会冲出来”。她担心的是开门后秩序大乱,自己看管的犯人会趁机逃跑。“我们就是不能让她们给跑了!我们对她们有责任。”我们该为她的忠于职守而喝彩吗?执拗于规则,过度的理性,岂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话又说回来,如果放任大家打着人情的幌子违法乱纪,那么规则和法令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每个学生都在交卷时苦苦哀求老师延长答卷时间,那么我们如何信任考试的公平?

情与理的争论,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难题之一了吧。虽然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起码不再拘泥于其中一方。可谓是越长大,越纠结。思考这些难题让人更加沉重,也更加丰富而成熟。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娜人情答题
倍er好用
欠人情
人情
合伙谋杀
人情练达即文章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