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习惯与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情绪状态的关系研究

2018-01-29粘忠宜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肥胖型消极情绪运动量

粘忠宜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公共部,福建泉州362100)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指3个群体:一是大学生中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和残障人群;二是大学生中身体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肥胖症除外)及其他疾病的人群;三是大学生中身体偏胖或偏瘦、运动素质偏差及其他情形的学生[1].笔者采用的标准之一为教育部门所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合格者,标准之二为体重指数不合格者.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均基于多个角度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使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研究角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笔者还从当代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方式等方面出发,分析其与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绪状态的内在关联,以便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利用随机取样的办法,选择福建省3所普通高等院校8个参加体育课程班级的共400名学生参与体能测试及问卷调查,从中筛选出50名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其中男生30名,占比60%,女生20名,占比40%.与此同时,将这50名学生划分为几种不同的弱势体质类型,如瘦弱型、有不适宜体育锻炼疾病型和肥胖型等,具体执行标准见表1.

1.2 研究工具

研究以正负性情绪量表[2]、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锻炼阶段量表[4]作为参考依据,同时参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细致分析了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多种数据,并从学生的一些基本体育运动成绩中寻找情绪关联可能性.

1.3 调查和测试手段

笔者在体育课堂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当场回收问卷,还采取教育部门所推荐使用的学生体质测试系统,依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加以测验,如:先在第1周,进行做问卷调查,得到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数据,然后在第2周,对立定跳远、100 m、800 m等项目进行测试.

表1 研究对象身体特征描述

2 结果分析

2.1 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特点研究

以锻炼行为过程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而体育锻炼前期心理准备阶段、偶尔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行为暂不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标准,使得到的运动量规范于运动量等级之中,即运动量不足20分的视作小运动量,运动量介于20(不含)分至42(含)分的视作中等运动量,大于或者等于43分的视作大运动量.

2.1.1 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过程特点研究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有明显规律且养成科学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并不很多,很多学生仅仅是偶尔参与体育锻炼,未能形成系统性习惯,此外还有相当大比例学生基本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5].这说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和大学生整体在锻炼习惯方面是统一的.而在卡方检验之后发现,对于弱势群体中的不同体质类型学生来讲,其参与锻炼过程人数比重差异显著,瘦弱型、肥胖型和有不适宜体育锻炼疾病型在体育锻炼前期、中期、后期分布状态失衡,特别是瘦弱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者占比仅为3.5.应当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加以进一步了解,以提出带动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良好策略[6].

2.1.2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量研究

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中小运动量人数占比较多,其中中型运动量占比75.5%,小型运动量占比21.5%,选择大运动量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数量仅为2人,占比不足1%.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小中大几种运动量表现中,占比分别是38%、47%、15%.对于体质类型不同的体质弱势群体来说,在参与运动量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即体质瘦弱型、体质肥胖型和残障型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时的大中小运动量分布不够均衡,特别是那些体质偏于瘦弱型的学生,其多数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小运动量,数值占比高达90%以上,有必要深入研究各种类型体质学生在选择运动量时的心理原因,为其提供更加科学的体育锻炼引导策略,以便于其锻炼规划的科学性[7].

2.2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情绪分析

笔者将几种体质类型、锻炼过程以及运动量视作自变量,并将情绪的随之调动视作因变量,加以多元方差研究,由此得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质类型方面,消极情绪因子起到的效应作用是明显的,而在具体锻炼过程中,积极情绪因子则会发生主效应作用.

2.2.1 体质类型锻炼过程中情绪状态分析

体质类型的区别,在锻炼过程中所显现出或积极或消极情绪因子,会发生显著的交互作用,应当由效应检验得出相应的结论[8].对于体质残障型学生和肥胖型学生来说,当处在体育锻炼过程之中,其后期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积极性要更优于锻炼前期,而对于体质瘦弱型学生来讲,结果恰恰相反,后期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另外,对于体质肥胖型学生而言,其在锻炼过程中期,消极情绪的表现是要弱于后期的.这两种不同的结果显现弱势体质的不同而呈现的不同情绪状态.按照以往的研究观点,只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即可以在短期内对身体活动产生非常良好的身体及情绪影响.事实证明,此种说法失之于笼统,对于不同体质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而言,还是要区别对待,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锻炼效果的[9].

例如参与愉悦性的、非竞争性的体育锻炼会让情绪在短期内变得高昂,反之则很难产生此种效果.因为侧重点不同,两种运动强度相似的30 min有氧运动,在情绪带动效应上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其效应往往会持续到运动结束之后的60 min之久.关于体育锻炼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问题,规律性的长期锻炼人员,较少出现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问题,紧张、疲劳、愤怒等情绪亦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化,那些偶尔参与到规律性体育锻炼活动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其情绪效益进步表现亦得到证明.在此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肥胖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偶尔参与体育锻炼,要较长期规律性参与体育锻炼,心理消极情绪少很多,这看起来违背基本的研究规律,而实际上却说明了肥胖型学生在体质状况上的特殊性,其生理疲劳和情绪变化的关联更应当引起重视.

2.2.2 体质类型下运动量对应的情绪关系

不同体质类型和运动量都会同情绪因子产生相互作用,所以还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检验,对于积极情绪因子来说,瘦弱型学生在运动量等级方面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其中中等运动量后积极情绪因子要明显高过低等运动量.对于肥胖型和残障型体质弱势群体来说,这种相互因应关系则不是特别明显.参与到中等运动量体育锻炼之中的瘦弱型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其积极心理体验感也优于小运动量运动参与者,而小运动量的残障型体育锻炼参与者和肥胖型运动参与者,其消极心理体验则要弱于参加中等或者中等以上运动量者.有学者研究指出,不同的运动量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尤其是情绪变化具有重要关联,一般来说,中等运动量对于心理情绪效应的影响最为有益,且直接有助于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的调节[10].

对于男生来说,中等偏上的运动量和心理情绪状态的效应调整关系更为突出,而中等偏下的运动量对于女生心理情绪状态的效应调整关系更为突出,这也同样说明不同体质接纳不同运动量会产生差异性的心理情绪状态调整效应,同时也说明肥胖型体质弱势群体当处在强运动量时,消极情绪反而容易滋生的问题根源.前文提到的,因为运动量不同,给残障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造成的情绪效益影响并不明显问题,还应当得到更进一步的分析.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因为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量等的研究,会无形中弱化了运动频次给运动参与者造成的影响,其中体育锻炼运动负荷条件里面包含的中等练习强度、每次运动持续时间、每周运动参与次数等,可做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得出更接近真实的数据.

3 结语

(1)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中小运动量人数占比较多,选择大运动量人数较少,且运动量的选择则多数倾向于小运动量.对于不同体质类型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来说,其各个锻炼阶段、运动量下参与人数比例并不一致.

(2)对于肥胖型或者残障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来说,偶尔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或者规律性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其情绪状态影响效果要明显优于从不参与体育锻炼者,而偶尔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或者规律性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对于体质瘦弱型大学生来讲,其消极情绪体验的调整效果也是非常突出的.偶尔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对于肥胖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来说,会出现消极情绪调解效果优于规律性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之中的情况.

(3)以中等运动量作为体育锻炼的任务,对于瘦弱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而言,情绪改善效果是最好的.小运动量体育锻炼活动,则更加适应于肥胖型学生.对于残障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来说,运动量的大小,对于情绪状态的影响改变并不是特别明显.应当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及运动量等加以进一步了解,以提出更能带动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良好策略.

(4)体育锻炼习惯和高校学生情绪状态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对于体质弱势群体而言,其关系尤为密切.建议高校体育教师应密切关注体育锻炼习惯和高校学生情绪状态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教育引导功能发挥出来,以利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思维与能力的全面进步.

[1]李焕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情绪状态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80-84.

[2]张作记.中国行为医学科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36-237.

[3]梁德清.高校学生的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5-6.

[4]李京诚.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4-135.

[5]王玉秀,徐飞.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心理干预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1):95-104.

[6]赵红伟,孙丽华.高校不同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7(3):147-148.

[7]莫连芳.高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43-145

[8]刘洋,张伟波.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3):235-240.

[9]章小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研究[J].中国康复,2017,22(5):342-344.

[10]徐文峰,王雪峰.谈高校瑜伽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益处[J].科教导刊,2015,15(4):34-35.

猜你喜欢

肥胖型消极情绪运动量
我们需要消极情绪?
大树的日常
静心
测试
揿针联合化痰逐瘀方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随访护理对肥胖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评价
帮孩子化解消极情绪的绘本
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奥利司他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