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足的图像,想象的远征
——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高山景观设计课方法

2018-01-29李宾哥伦比亚路易斯卡列哈斯

风景园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斗篷高山海拔

李宾 (哥伦比亚)路易斯·卡列哈斯

1 引言

不同于平缓的地理环境,高山的可到达程度常常受到地貌起伏、生态状况、政治经济等因素制约。丹尼斯·考斯格罗夫(Denis Cosgrove)称此类地理环境为“高地”(high places):对于外来的考察者,“高”代表了海拔或纬度的高度、到达的困难、视野的限制、调研的难度;“地”表达着本地的困境,在场的知识;“高地” 因而成为“困难的区域”(regions of difficulty)。考斯格罗夫认为“在场的互动”(physical interaction)与“远方的注视”(contemplate from a distance)是以绘图学(mapping)解读高地景观的2个方面。高山地貌挑战了可视性(visibility)这一制图的依据,高海拔增加了考察者的身体压力[1]。通过在场互动解读高山景观是困难的,因而根植于鸟瞰视角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地图制图成为远方的注视,如伊安·麦克哈格(Ian McHarg)所强调的生态叠层法[2]。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设计师呼吁人体尺度的景观参与,如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强调制图过程中作者的臆想与创建[3]、阿兰·伯格(Alan Berger)强调景观再现的沟通特质[4]。 如果“在场的互动”如此重要,是否可以用近似的高山考察体验去模拟在场?是否有图像媒介可以尽可能贴近“在场”的解读方式?

哥伦比亚境内安第斯山脉的内华达山是一个“困难的区域”。复杂的地貌植被情形,加上持续多年的内战,使内华达山全然封闭无法进入。和平协议的达成给未来开放与开发内华达山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高山景观因而受到景观研究者们关注。在上述背景下,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的 “山后入荒境” (Behind the Hill,Into the Wild)高山景观研究型设计课①选择内华达山作为设计场地。由于无法进入考察,高山设计课选择挪威境内的斯堪第斯山脉②许龙阿讷山和哥伦比亚的内瓦多山为近似考察地。从草图、绘画、图解、地图制图、摄影、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形式的图像媒介中,选择了景观摄影为媒介,探索基于摄影的图像和想象对于调研不可达高山的价值。

2 研究方法

2.1 洪堡的启发

亚历山大·冯·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 的高山地理研究给予“山后入荒境”的启发包括:考察过程中的在场体验,图像的具象与抽象特质,跨越地理区域的类比与对照。19世纪初,洪堡远征安第斯山脉,站在海拔4 000m以上空气稀薄的钦博拉索山垭口,意识到“高山植物与在瑞士收集的相像,地衣提醒着北极圈拉普兰地区的标本”[5]。欧洲高山的考察是远足(excursion)③式的:1 000m到3 000m的海拔容易到达,地形起伏和植物层次容易全景式呈现—即考斯格罗夫所指的可视性。安第斯山的体验是远征(expedition)式的:身体经历艰苦跋涉,高海拔空气稀薄,视野所及的地貌植被层次有限,需要持续的高山体验想象全景。洪堡基于连续体验、记录、想象,绘制了植物地理图解(Geography of Plants)钦博拉索图(图1) ,左半侧具象描绘了安第斯山地貌和植物垂直分布;右半侧抽象描述了地质剖面—按垂直高度范围书写的植物名录[6]。基于跨地域的高山考察,洪堡总结出:由南到北不同纬度的安第斯山脉钦博拉索峰、阿尔卑斯山脉勃朗峰、斯堪第斯山脉苏里泰尔马山(图2),其植被带、雪线、温度线具有类比性。在斯堪第斯山跨越一系列垂直生态带需要到达海拔2 000m处,在安第斯山则需要到达海拔5 000m甚至更高处,由此通过考察可达程度更高的斯堪第斯山可以较全面了解到近似安第斯山的情况。

1 热带植物地理概念图Ideas for Geography of Plants together with a natural picture of the tropical countries

2 植物地理分布图The distribution of Geography of Plants

3 尺度消失的地貌(示范)Scaleless landform (Example)

2.2 图像的媒介

洪堡的图像贡献在于将绘画抽象化与图解化。其后,图像超越了绘画,被地图制图、摄影、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形式承载着,比如:爱德华·英霍夫(Eduard Imhof)20世纪30年代远征四川贡嘎山地理空白的地区,基于阿尔卑斯山的远足体验和地图制图法,绘图描述贡嘎山地形海拔等信息[7];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在冰岛、安第斯山等地以实地行走的方式创作大地艺术,辅以摄影记录圆圈(circle)[8]。相较于地图制图的再现属性,摄影的在场记录贴近也受限于客观真实。摄影图像能否超越其“记录”的属性,为“想象”提供可能?在前人基础上④,研究者们探索摄影图像作为工具,记录、提炼、想象和构建高山景观的可能性,具体操作方式包括参与式景观摄影、图底编辑、图像拼贴。

当代景观考察者区别于一般旅行者的关键在于有选择的观察和记录。“参与式景观摄影”指导高山体验中研究者们观察、参与、记录景观。1)尺度消失的地貌。从远方对地貌进行摄影记录,避免尺度的干扰(人、车辆、建筑、电线杆等),可包括抽象化、不易显现尺度的植物群落,可尝试曝光过度,得到匀质无云的天空(图3 )。2)观察者的金斗篷。除了地貌、景观群落外,身披金色高山救生毯 — 金斗篷的研究者们也在取景框中。被金斗篷抽象化的研究者们分散在地貌中,成为景观的一部分,也隐约显现地景尺度。金斗篷的反射能力记录了景观的光环境(图4 )。3)图底关系中的物体。拍摄石头、植物和景观中的物体,以展开的金斗篷为底图,物体散落放置其上。参与式景观摄影区别于传统景观摄影:摄影者们作为一个群体进入景观,摒弃单一视角和主客体,多视角观察;回避尺度、过度曝光、加强对比、略微去色等手法使图像呈现出立面图和平面图特质,而非传统摄影强调光影和透视图特质。摄影记录的图像通过“图底编辑”进行景观要素提炼,生成最贴近考察当下感受的图像。景观要素同时成为素材,通过“图像拼贴”,研究者们可以想象和构建未知的景观,作为未来考察的准备,以及作为不可达场地的景观推测。

2.3 场地的选择

洪堡跨地域的高山考察和图解表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斯堪第斯山是安第斯山的压缩模型,全面考察前者可以帮助理解后者,这为考察场地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地理学依据。高山设计课选择挪威斯堪第斯高山区域的许龙阿讷山作为第一个可到达的考察场地,称之为近似的远足考察地:海拔2 000m以下,可达性高,可视性强,在较短交通距离内跨越较多生态垂直带。 研究者们可以在悠然远足中初步认识高山景观,摄影图像的在场实验可以顺利开展。哥伦比亚安第斯高山区域的内瓦多火山作为第二个可到达的考察场地,称之为近似的远征考察地:海拔在5 000m以上,可达程度4 000m,可视性受阻,但海拔与地貌尺度更接近于不可达的设计场地内华达山,可以在近似远征的体验中探讨同一景观摄影方法的适用性。考察以上2个可达的高山场地旨在为不可达的高山设计场地提供在场知识与景观素材。

4 斯堪第斯山观察者的金斗篷(示范)The Scandes golden cape (Example)

5 斯堪第斯高山考察路线The Scandes alpine fieldtrip route

6 前往约斯特谷冰川Towards Jostedalsbreen glacier

3 过程与发现

3.1 近似的远足考察

斯堪第斯山区是“山后入荒境”研究者们的远足考察地,也是第一次实践景观摄影的场所。洪堡的海拔纬度类比图提示研究者们:斯堪的纳维亚山和热带安第斯山的海拔、纬度差异巨大,但在同一垂直带上的植物、地貌、气候等要素可以类比。高纬度低海拔压缩了挪威高山景观层次,常常全景式地进入取景框内。景观研究者们穿深色衣裤,从奥斯陆出发前往挪威中部许龙阿讷山(Hurrungane)。驱车沿E16、53号翻山公路,从海拔50m上升到1 100m,下降到10m的峡湾谷地奥达尔(Øvre Årdal),再沿法达尔公路(Fardalvegen)上升到1 300m许龙阿讷山峰附近的登山木屋,从1 300m山口下到500m的约斯特谷冰川(Jostedalsbreen),渡过冰碛湖,翻越冰川末端花岗岩群,抵达蓝色冰舌。以其中一段100km路程为例,沿途停留10次,停留地的选择充满远足式的随机,大多是路途中研究者们闲谈建议出来的(图5 )。在每个路边停留点,景观研究者们在走出交通工具、走进景观时披上金斗篷,进行景观摄影。教学组以局外视角记录景观中的研究者们(图6)。挪威高山多雾的气候从海拔900m开始显现,天空匀质无云,地貌边界消失在雾境中,尺度感易消失。金斗篷反映的光环境饱和度低,多为岩石等地貌元素。研究者体验着亚寒带高山气候,金斗篷在冷风中窸窣作响,散落的岩石碎片,苔藓、地衣等低矮植物被收集记录在金斗篷底图上。

7 图底编辑(示范)Figure ground editing (Example)

8 图底编辑(灯箱上的学生作业:邹彦)Figure ground editing (Student work on light table: Zou Yan)

9 景观要素(学生作业:Lara Nixdorf, Laura Brasé)Landscape elements (Student work: Lara Nixdorf, Laura Brasé)

10 图像拼贴(学生作业:Lara Nixdorf, Laura Brasé)Image collaging (Student work: Lara Nixdorf, Laura Brasé)

3.2 可达场地的景观图像与景观想象

摄影记录的远足考察图像通过“图底编辑”进行提炼,操作方法包括:孤立景观要素(地貌、植物群落、冰雪等);加大曝光量、对比度,削弱饱和度,突出金斗篷的环境反射作用,强化图底关系;创建缩略图,照片分类,透明纸打印(图7)。图像提炼过程旨在去掉干扰因素,发掘考察活动中视觉难以捕捉的景观细节。灯箱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工具,帮助景观研究者们展示、叠加、重组、再提炼加工后的图像(图8 )。这个过程协助研究者们结合个人在考察现场的经历,提炼出贴近自己在场感受的图像。

提炼出的景观要素变成素材,研究者从挪威考察中记录、编辑、筛选出景观全景和孤立的景观要素(图9),再通过“图像拼贴”,表达出自己对未到达的安第斯山景观的想象,个人对未知景观的兴趣点。研究者们用斯堪第斯山素材,想象了即将远征考察的安第斯山的地形起伏,地貌植物的垂直分层可能,颜色气氛,等等(图10)。若认为景观为视觉构成和文化构筑的过程,想象的图像自成景观,图像拼贴方法将荒境构筑成景观。

3.3 近似的远征考察

远征式的设计课场地—安第斯山北缘海拔5 700m的圣玛尔塔内华达山(Sierra Nevada de Santa Marta)无法进入,海拔5 300m的内瓦多·德·鲁伊斯火山(Nevado del Ruiz)因而成为近似远征考察地。携带着想象中的安第斯山图像,景观研究者们开始了哥伦比亚安第斯高山考察。研究者们驱车从将近0m海拔的热带丛林上到内瓦多火山4 200m处,以其中一段50km的爬升路程为例,有计划地在1 500m、2 500m、3 000m、3 500m、4 000m停留(图11),金斗篷中的考察者们在海拔4 000m艰苦尝试参与式景观摄影的操作方法:弃尺度,金斗篷,图底物。哥伦比亚境内的安第斯山为热带高海拔火山,大部分生态垂直带类似于斯堪第斯山,但在3 000至4 000m生成独特的高山荒地(Páramo)生态带,植物特征突出于地貌。热带高山气候干裂,晴空多云,易显现地貌尺度。在挪威考察中,金斗篷轮廓与高山地貌相像,深邃的起伏、褶皱的岩壁、冷峻的色调在金斗篷上体现。在安第斯山考察中,金斗篷更近似于茂密的丛林植物群而非地貌,反应的高山地区气氛、色调与挪威有所区别(图12)。植被扎根深切,难见散落的植物岩石等地理碎片,金斗篷更多作为底图记录遗弃的人工物品。同一组景观摄影操作方法,在不同地域的高山区产生的不同图像,表现出挪威高山与哥伦比亚高山的差异。

11 安第斯山高山考察路线The Andes alpine fieldtrip route

12 安第斯山观察者的金斗篷(示范)The Andes golden cape(Example)

13 景观构建 (学生作业:Lara Nixdorf, Laura Brasé)Image construction (Student work: Lara Nixdorf, Laura Brasé)

14 共同构建的不可达景观(灯箱上的期末展览)Construct inaccessible landscape together (Semester exhibition on light table)

3.4 不可达场地的景观构建

在经历了景观层次压缩的挪威高山和景观层次伸展的哥伦比亚高山后,研究者们获得了接近无法进入的设计场地—圣玛尔塔内华达山的体验和图像素材。结合内华达山地理信息,基于想象,通过拼贴摄影图像和地图图像,构建出设计场地的景观图像或最接近设计概念的图像(图13)。灯箱依然是景观构建的展示工具,从地质地貌、植被生态、非法采矿、咖啡种植、探险路径等角度出发的景观再现或设计概念,共同组成了研究者们对不可达高山景观的推测(图14)。

4 讨论与结语

基于摄影的图像、想象、构建过程,其有效性的前提假设是可达场地与不可达场地的类似属性。在“山后入荒境”设计课中,前提假设是高山垂直生态带和地貌特征的类比性。摄影图像的有效性体现为:1)图像记录的原真性强;2)对于可达场地,提炼后的摄影图像不仅表达了已考察场地的景观特质,亦可拼贴想象即将考察的场地,为未来的在场知识提供对照;3)对于不可达场地,可达场地的摄影素材成为推测不可达景观的依据。摄影过程是“在场的互动”,基于人体尺度的感受和视角,对景观的记录偏于微观。这正是摄影图像过程的局限性,也说明“远方的注视”依然重要。地图制图与摄影图像在高山设计课后期逐渐融合,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洪堡的景观图像整合实地高山考察中获得的知识,以笔记、草图、样本作为原始资料,从野外荒境带回室内图书馆,以绘画和图解的方式表达,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摄影的出现将考察与图像合二为一,所记录的图像具象而未经提炼概括。上述过程多以实地体验为信息搜集,图像为再现成果。高山的地貌、生态、海拔、文脉给景观研究带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当代景观设计者们多基于地理信息绘制高山图像而非实地记录。“山后入荒境”基于高山设计场地无法进入的现实,希望从近似体验中获得知识,以景观图像为载体,间接接近不可到达的设计场地。远足的图像,在加入想象之后,成为类似远征的准备资料。以参与式景观摄影的3项操作、图底编辑、图像拼贴为方法,基于摄影的图像过程记录、提炼、想象和构建了高山景观。在“近似的远足考察 — 图像 — 想象的图像 — 近似的远征考察 — 构建的图像”一系列过程中,研究者们跨越地理区域,认识到斯堪第斯山成为安第斯山在景观在场和再现上的压缩模型。为不可到达的场地做景观调研,近似考察中的摄影图像与拼贴想象或许是一个可到达的方法。

注释:

① “山后入荒境”(Behind the Hill, Into the Wild )是2016年秋季学期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The 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景观学硕士2年级设计课,由城市与景观学系副教授路易斯·卡列哈斯(Luis Callejas)主持,教学组老师路易斯·卡列哈斯(Luis Callejas),李宾(Li Bin),马蒂亚斯·约瑟森(Mattias Josefsson)。

② 瑞典地理学家埃里克·杨格(Erik Ljunger)参考安第斯(the Andes),为斯堪的纳维亚高山地区起名斯堪第斯(the Scandes),从名称上联结起北纬5˚的南美高山区域与北纬65˚的北欧高山区域。

③ 哈佛设计研究生院景观系教授阿妮塔·贝瑞兹贝迪娅(Anita Berrizbeitia) 依据拉丁词源 excursus 阐述的远足(excursion)的3层概念:白天,插话或偏差,详细的描述(day, digression or deviation, detailed description),远足式的体验可以理解为相对短途而闲散的漫步,有着随意的境遇和对话,也有着细致入微的讨论和观察。相对于远足,远征有着更长的旅途和目的,计划和纪律。

④ 从洪堡开始的景观图像沿革研究整理在“山后入荒境”的内部小册子—北南图册(North/South Visual Atlas)中,19位学生和教学组老师们探索北欧、南美高山景观表达上的关联,其中一半直接收集同一个画师、探险者、制图师、摄影师在2个大陆的体验和图像表达,另一半是研究者们构建的意料之外的南北图像关系。南美部分从洪堡时期起,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

⑤ 图1来自苏黎世中央图书馆;图2来自http:// dx.doi.org/10.3931/e-rara-23950 / Public Domain Mark; 图 3、5、11作者为李宾;图4、6、7、12作者为卡列哈斯;图8作者为邹彦;图9、10、13作者为Lara Nixdorf, Laura Brasé;图14贡献者为“山后入荒境”设计课全体学生。

[1]Cosgrove D, Dora V D.Introduction: High Places[A]//Cosgrove D, Dora V D.High Places: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Mountains, Ice and Science: vol.15.New York: IBTauris&CO,2009: 1-16.

[2]Spirn A W, McHarg I.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ism: Ideas and Methods in Context[A]//Michel C.Environmentalis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Washington D.C.: Dembarton Oaks, 2000: 97-114.

[3]Corner J.The Agency of Mapping: Speculation, Critique and Intention[A]//Cosgrove D.Mappings.London: Reaktion,1999: 213-252.

[4]Berger A.Reclaiming the American West[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2: 109-144.

[5]Wulf A.The Invention of Nature: Alexander Humboldt's New World[M].New York: Knopf, 2015: 4-5.

[6]Humboldt A V, Bonpland A.Essay on the Geography of Plants[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145-155.

[7]Imhof E.Die grossen kalten Berge von Szetschuan:Erlebnisse, Forschungen und Kartierungen im Minya-Konka-Gebirge: vol.1[M].Zürich: Füssli,1974.

[8]Long R.Circle[EB/OL].http://www.richardlong.org/Sculptures/2011sculpupgrades/circandes.html, http://www.richardlong.org/Sculptures/2011sculptures/circleireland.html.

猜你喜欢

斗篷高山海拔
高海拔的甘南
阿利的红斗篷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三个强盗
高山从何而来?
海拔4000米的父爱
败家子和燕子
我拥有了隐身斗篷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高山台防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