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与文学
2018-01-29byHeLin
文/贺 林 by He Lin
观赏石及赏石活动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了文学的表现对象。而用观赏石主动再现文学形象,则到当代才出现,这既是对文学的回馈,也是赏石文化发展的表现。当今赏石与文学的紧密融合,极大地促进了赏石艺术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发展与成熟。
一、古典文学作品对观赏石的表现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自观赏石文化诞生以来,它就成为了文学表现的对象。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反映观赏石的诗文,在古代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呈现出了文学作品主动表现观赏石的势态。从体裁上说,古典赏石文学作品可分为散文、诗歌、小说三大类。
(一)古典赏石散文
古典赏石散文,出现时间最早,呈现出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随笔类赏石散文,主要出现于笔记著作中。与赏石有关的笔记,有的是神话传说故事,有的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从写作意图上而言,有的故事虽虚,作者用意却在记实,有的却是作者有意虚构。前者可以看成是叙事性散文,而后者只有归入到小说中去了。如南朝刘敬叔的《异苑》中说“燃石”:“豫章有石黄,白色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加鼎于上,炊足以熟,冷则灌之。雷焕以问张华,华曰:然石也。”这完全在于记实,因而可以看成是散文。又有:“阳羡县小吏吴龛于溪中见五色浮石,因取内床头,至夜化成女子。”则完全可以看成是小说。一赏石笔记中,既有散文也有小说的,《拾遗记》《酉阳杂俎》《稽神录》等小说故事类笔记中即如此,需仔细辨别。
历史琐闻类笔记:魏晋至明清的记野史、谈掌故、辑文献的杂录、丛谈,又称“史料笔记”。其中有赏石记录的主要有魏晋南北朝《西京杂记》《荆楚岁时记》,唐代《因话录》《唐国史补》,宋代《贾氏谈录》《南部新书》《春渚纪闻》《邵氏闻见后录》《渑水燕谈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铁围山丛谈》《老学庵笔记》《墨庄漫录》《萍洲可谈》《游宦纪闻》《癸辛杂识》,元代《南村辍耕录》《砚北杂志》,明代《北征录》《五杂俎》,清代《池北偶谈》,等等。这是记载赏石最多的一类笔记,而且作者多本着写实记史的态度,内容多半准确可信,为今天研究古代赏石文化发展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贾氏谈录》对平泉庄藏石的记载,是研究李德裕赏石的重要资料。不过其中有部分记录类似传说故事类笔记,如《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弘成子、五鹿充宗先后吞下同一块文石,变得特别聪明有学问,显然属于传说故事。
考据辩证类笔记:魏晋至明清的读书随笔、札记。其中有赏石笔记的主要有魏晋南北朝时的《南康记》,唐代的《封氏闻见记》,宋代的《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洞天清录》,清代的《香祖笔记》《竹叶亭杂记》,等等。其中的赏石笔记,有的考证源流,考辨名实,如《梦溪笔谈》中关于“肺石”,指出“肺石”一词首出《周礼·秋官司寇》,接着又论述了该词的含义;有的分辨优劣,如《洞天清录》的《怪石辨》,分别论述了灵璧石、英石、融石、道石、川石、桂川石、邵石、太湖石的性质、优劣;也有的性质与历史琐闻类笔记相同,如《梦溪笔谈》记雷斧、宜兴陨石、延州石笋,也属于纪实类随笔。
二是文集中单篇赏石散文。这类赏石散文与札记、随笔类的短小、随意、质朴、多数无题不同,篇幅大多较长,更富文采,有标题。重要作品有唐代白居易《太湖石记》,宋代欧阳修《菱溪石记》,苏轼《北海十二石记》《怪石供》《后怪石供》,赵佶《御制艮岳记》,张淏《艮岳记》,元代郝经《江石子记》,明代孙国敉《灵岩图说》,冯梦祯《醉石斋记》,王守谦《灵璧石考》,清代杨柱朝《仙梅记》,高步《文石赋》,成性《选石记》。它们虽然数量较少,却因记载详尽,更能反映当时的赏石面貌。如关于唐代赏石家牛僧孺的赏石,在白居易《太湖石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记载了牛氏藏石的来历、形状,作者与主人对这些石头的议论以及牛僧孺“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爱石情怀,丰富而全面,远非一般笔记类散文可比。
三是赏石专著。第一部赏石专著是宋代杜绾编著的《云林石谱》,共记载了116种石头,叙述了他们产地、性状、开采历史、相关传说等,大多近于笔记中考据辩证类和历史琐闻类,也有少部分近似于小说故事类,而它们的性质都是散文。其后的赏石专著有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清代诸九鼎的《惕庵石谱》,宋荦的《怪石赞》,沈心的《怪石录》,陈矩《天全石录》等。
(二)赏石古诗
咏石诗从内容上说,所咏之石或泛指石,或为具体的一方石,这两类均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前者如阴铿的《咏石诗》,后者如肖推的《赋得翠石应令诗》。成熟的赏石诗在中晚唐时才出现,代表诗人是白居易,有《双石》《太湖石》《杨六尚书留太湖石在洛下借置庭中因对举杯寄赠绝句》等5首内容纯粹的赏石诗,此外还在《洛下卜居》《莲石》《北窗竹石》等诗中咏及观赏石。他的这些赏石诗记录了诗人的赏石活动,也是诗人赏石观的直接反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李德裕有《题罗浮石》等咏石诗11首,数量亦不少。这时也出现了赏石诗唱和,牛僧孺得到了一块“奇状绝伦”的太湖石,兴奋地写了一首诗《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梦得即诗人刘禹锡,乐天即白居易。随后白居易、刘禹锡分别写和诗《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
至宋代,以苏轼的赏石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名作如《双石》《雪浪石》《壶中九华》等,想象雄奇,为古代咏石诗之典范。如《壶中九华》诗:
我家岷蜀最高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宋人也多有赏石诗唱和。如欧阳修作《菱溪大石》,苏舜钦写和诗《和菱磎石歌》;欧阳修《虢州月石屏》,梅尧臣、苏舜钦有和诗;祖无择写《题袁州东湖卢肇石》,任大中、萧元宗都有和诗;苏轼、黄庭坚同韵赋诗咏狄引进藏“雪林砚屏”,苏轼甚至一咏两诗;刘敞作《石林亭》诗,苏轼次韵和诗;范祖禹赋“涵星砚月石风林屏”诗,苏轼次韵和诗;苏轼有古体诗《雪浪石》,近体诗《雪浪石吟》,李之仪均有和诗,并次韵和苏轼《沉香石》诗;秦观同题次韵和苏轼《雪浪石》。由此可见宋代文人之间赏石风气之浓厚,宋代赏石文化之兴隆。其后元、明、清,赏石诗代代吟咏不绝,但从数量、质量与影响而言,却不能与宋代比肩了。
体裁上,古代赏石诗以古体诗为主,近体诗为次,无词。白居易《太湖石》(烟翠三秋色)为五律,另有两首七绝赏石诗,其余均为古体,苏轼赏石诗也以古体为主,也有上引《壶中九华》这样的七律。却不知何因,至今没有发现有古代的赏石词。
(三)古典赏石小说
笔记著作中有不少赏石小说。小说故事类笔记中的赏石记载,很多是神话传说,即笔记小说。如《拾遗记》中有关“潜英石”的记载,就属于神话故事。历史琐闻类笔记也有部分是传说故事,如上文所说《西京杂记》中关于弘成子、五鹿充宗吞文石的故事。明清时期,作者则借笔记的题材来创作赏石小说,如《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主人公邢云飞得到了一块奇石,十分珍爱,由此发生了曲折动人的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多种版本的连环画。
明清长篇小说中也有观赏石的影子。四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仙石孕出,是古代石头崇拜的体现①。小说中还有多处提到观赏石,如第30回写花果山:“玲珑怪石石玲珑,玲珑结彩岭头峰”。第82回写妖精的洞府:“池亭上下,有太湖石、紫英石、鹦落石、锦川石,青青栽着虎须蒲;轩阁东西,有木假山、翠屏山、啸风山、玉芝山,处处丛生凤尾竹。”宛如人间园林。《水浒传》第11回中,杨志这样介绍自己:“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走任,逃去他处避难。”花石纲指的是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宋徽宗用搜刮来的观赏石造万岁山艮岳,不仅成为杨志的不幸,更成为当时广大百姓的不幸。《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说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凡尘,也就是贾宝玉。而贾府的大观园作为一座私家园林其中也有很多园林观赏石的描写。又《金瓶梅》中也有对观赏石的描写,如第5回写徐孝廉的花园:“假山拳石,碧洞通幽藏意趣……池亭上下有太湖石、紫英石、锦川石,簇簇丛生凤尾竹……”后几句显然是抄袭《西游记》。以上内容足见观赏石文化在古代的普及。
此外,古代还有赏石戏剧。清代文学家张潮有戏曲《米元章拜石具袍笛》,从其题目上看,所写的就是石圣米芾“拜石”的风流故事。
这些与赏石有关的文学作品是古代赏石文化的反映,表现了当时赏石文化的发展程度,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赏石文化留下了第一手资料。
二、当代文学作品对观赏石的表现
随着当代赏石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赏石文学得到了新的快速的成长。在赏石散文方面,不仅出现了大量的赏石记叙、抒情散文,而且许多赏石散文是专写一石,一石一文。
在赏石诗歌方面,出现了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当代赏石诗依然以古诗为主,其中的古体诗比重减少,主要为近体诗(格律诗)。二是出现赏石词,并受到人们广泛喜爱。目前发现最早的赏石词为近代画家吴湖帆的《小重山·为钱镜塘画小方壶图次姜白石韵》:“瑶岛蓬莱玉碎时。身轻浮碧海,浪漪漪。女娲当日可曾知。长袖卷云归。梦醒是耶非。方壶虽小小,却依依。绿阴环翠有莺啼。神仙窟,应护满花枝。”三是出现了赏石新诗。新诗(白话诗)形式灵活,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多样,以之颂石,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效果,同样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在赏石小说方面,近年出现了听江撰写的中国观赏石首部长篇小说《玩转石界》。当代赏石文学还在持续发展之中。限于篇幅,这里从略。
三、当代观赏石作品再现文学形象
如果说古代在赏石与文学的关系中,主要是文学作品对观赏石的表现,当代则出现观赏石作品反过来再现文学形象的现象,即从单向的被动变成了双向的互动,这既是时代的进步,也是观赏石文化发展的必然。
观赏石再现文学形象,最初是用单块观赏石再现文学形象、文学家。有用观赏石来表现文学、戏剧形象和场景的。有用观赏石来表现古典名著、传说故事中书屋人物形象的。有用观赏石来表现历史故事、人物形象的。有用观赏石来表现宗教人物形象和著名场景的。有用观赏石来表现传说动物形象的。总之,那些人所皆知、耳熟能详的文学故事、文学形象,都已成为观赏石作品所表现的重要内容。
随着新时期赏石文化的发展,很快出现了组合石再现观赏石文学形象的方式。最初出现的是简单的组石,表现具有中华文化气韵的文学形象,如“十二生肖”“十八罗汉”“梅兰竹菊”等。也有表现文学名著形象的。稍后又出现了需要营造场景气氛表现故事场景的组合石。它与组石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组合石中石头互有关联,如《米芾拜石》《八仙过海》《西游记》之类。近年又出现大型成组的组合石,如盛爱萍“风雨雕石艺画”《石说红楼梦》,表现的是名著《红楼梦》中的故事。
总之,自赏石文化诞生以来,就成为了文学的表现对象之一。随着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赏石文化也得到了传播并深入到了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新时期,随着赏石文化的飞速发展,不仅赏石文学得到了飞速发展,也大量出现了观赏石对文学作品的再现。文学与观赏石的频繁互动,相辅相成,既促进了观赏石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促进了观赏石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今天,我们应积极主动地推动赏石艺术与古典文学名著融合,进一步创造赏石艺术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促进赏石文化进一步提升与普及。
注释
①张世维、拾晓峰《〈西游记〉中的石头崇拜——孙悟空出世与石生人》,《镇江高专学报》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