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骨折患者手术疼痛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观察
2018-01-29施敏烨
施敏烨
(江苏省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江苏 海门 226121)
手术是临床治疗骨折的主要方式,此种治疗方式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关节的复位,但由于手术属于创伤性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较多,加之,术后患者需卧床休养,情绪波动较大,最终甚至影响到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1]。本文主要就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干预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72例骨折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施行常规护理的36例为常规组,本组男20、女16,年龄在19-76岁之间,平均年龄(45±1.62)岁;6例为股骨骨折、12例为肱骨骨折、6例为锁骨骨折、9例为胫腓骨骨折,其他3例。施行优质护理干预的另36例则为观察组,男19、女17,年龄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44±1.86)岁;5例为股骨骨折、10例为肱骨骨折、7例为锁骨骨折、10例为胫腓骨骨折,其他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深入研究。
1.2 入组标准
本次研究均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且无合并开放性或多发性骨折患者,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无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无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患者。
1.3 护理方案
常规组则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饮食干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则在常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体位护理:对于四肢手术患者,可用枕头、沙袋或支架等抬高患者的患肢,进而确保患者肢体血液正常流动;对于行石膏固定患者,可在保障患者舒适的前提下正确摆放患肢;但同时还应确保患者局部软组织不受压迫。对于下肢手术患者,可抬高患者患肢;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可嘱患者平卧硬板床,再在伤患处放置软枕,并定期协助患者翻身。
(2)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到勤翻身、勤整理、勤按摩等,以防局部因长期受压而发生肿胀、淤血等;同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手术切口,定期换药和清洗床单,以免发生切口感染。
(3)疼痛护理:术后6-8h,麻醉效果会逐渐消退,患者疼痛感会逐渐增加,而疼痛感会增加患者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放松疗法、音乐疗法、深呼吸等分散患者注意力,进而缓解患者疼痛感;对于疼痛难忍者,护理人员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疼痛。
1.4 效果评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护理前、护理后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2]。同时,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从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等三个方面对两组护理后满意度进行评定。
1.5 数据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频数与百分比用于表述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用于表述计量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时,方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VAS评分
观察组护理前VAS评分(8.11±0.21)分、常规组VAS评分(8.06±0.96)分,P>0.05;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2.63±0.41)分、常规组VAS评分(5.13±1.21)分,两组护理后的VAS评分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优于常规组,比较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后的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为19例、16例、1例,总满意度为97.22%;常规组分别为15例、13例、8例,总满意度为77.78%;比较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 论
骨折手术后患者极易受骨折固定、体位、心理、环境、自身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疼痛明显,最终影响到骨折愈合的时间。有数据统计,约有85%的骨折术后属中重度疼痛,而超过50%的患者反映,术后的镇痛效果欠佳。优质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新兴的护理服务模式,其是以“患者为中心”作为护理的理念,进而实施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将其用于骨折手术后患者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症状,进而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3]。本次研究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护理后的VAS评分优于常规组;且观察组总满意度97.22%,高于常规组总满意度77.78%,对比差异显著,与张秋芳等[4]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证实了,优质护理干预用于骨折手术患者中,能够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需求,进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给予骨折手术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进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