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
2018-01-29张秀艳
张秀艳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以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为主要表现,极易引发机体全身各个脏器及组织血管的糖代谢紊乱[1]。其中视网膜病变是主要并发症之一,有近50%糖尿病患者均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风险,如未能及时给予治疗便有可能出现视力下降或视力丧失,对其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3]。因此,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尽早给予诊断,根据疾病类型实施治疗,确保其健康。本研究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16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0例,女性70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0.4±1.5)岁,病程0.4~18.0年,平均病程(9.5±1.4)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具体操作如下:医护人员实施造影前,给予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确定基本生命体征稳定之后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大双眼瞳孔,使用拓普康TRC-50DX眼底照相机,采用广西梧州制药公司生产的20%荧光素纳注射液,确定患者无过敏反应后,将3 ml快速注入患者肘静脉,后连续对双眼拍摄,静脉充盈后间断拍照,对患者进行观察。
1.3 研究指标
对比病变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1.0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眼镜检出病变85例,占53.1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出病变152例,占95.00%,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病变检出率高于检眼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62,P=0.000)。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明显看出病变类型,包括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7例(24.34%)、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8例(31.58%)、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例(25.66%)、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8例(18.42%)。
3 讨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为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代谢异常,眼底组织、神经及血管微循环改变,致使眼底营养失衡,引起视功能受损。发病后,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可出现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及黄斑水肿等,对其视力造成严重影响。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视觉能力丧失,且具有进行性、不可逆等特点[4-5]。目前,临床多采用检眼镜检查法,虽然具有一定检出率,但并不能准确满足多数患者及医师对检出率的要求。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是近年来临床眼科广泛采用的诊断方法,对于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均有重要意义,检查过程中能够尽快了解到视网膜的血液循环情况及血管状态,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参考[6-7]。
本研究结果显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病变检出率高于检眼镜(95.00%>53.1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准确了解疾病类型,方便尽早治疗,避免视力丧失的风险。通过观察其他学者对其开展研究[8],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均认为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率较高,能够尽早发现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并尽快实施治疗。
综上所述,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好效果,可提高诊断率,并对疾病类型进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