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长城中三边的马市
——以隆庆五年所设五处为例

2018-01-29许永峰高荣荣

关键词:水泉新平边墙

许永峰,高荣荣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在明代,马市是指汉族与蒙古等游牧民族在长城沿线开展的民族贸易。早在明初,即“东有马市,西有茶市。”[1](卷81)然而,在明朝前200余年间,因明蒙关系极不稳定,马市不仅数量少,且时开时闭。直到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蒙汉和议后,局面才得以根本扭转。是年,明廷于九边“开市凡十一处”,其中中三边(即宣大山西三镇)有5处,即得胜堡、新平堡、守口堡、张家口堡和水泉营堡。[2](卷107)据余同元先生统计,有明一代,九边约70处马市中有50余处、中三边20处马市中有17处均为隆庆五年以后开设。[3](P110、P114)因此,中三边首批开放的5处马市无疑具有典型意义。由于相关研究阙如,本文拟从马市所依托的军堡、马市市口、马市贸易等方面对这5处马市逐一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其意义。

一、得胜堡马市

明得胜堡为大同巡道辖北东路所辖军堡。该堡位于大同镇城迤北约80里,东、北两面临边,距边墙均为 3 里。[4](大同镇,P18、P20)但是,在清代文献中,该堡与其南约20里的宏赐堡(旧名红寺堡)有被混而为一之嫌,如《大同县志》谓“得胜堡……旧为红寺堡”。[5](卷6关隘,P4-5)《山西通志》称“得胜堡即宏赐堡”。[6](卷11关隘三,P4)顾祖禹甚至直接描述其位于“府北五十里”。[7](卷44)出现此种模糊不清甚至谬误现象的起因可能在于二者之间有一定渊源。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政府为加强北部边防,分设北东路、北西路。其中,原驻宏赐的北路参将移驻得胜,为北东路。[8](P865)

该堡始筑于嘉靖二十七年,次年便成为参将驻地,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堡子初为土筑,万历初年砖包加固。周长 3.4 里,高 3.8 丈。[4](大同镇,P18)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八月,堡子扩修并加强防务。东西两墙向南各扩出一个墩距(每边原有5墩),重修南墙,堡墙增至630余丈(折合4.2里),开南门,瓮城出东门建月城,建南城阁及阁南照壁一处。堡内建军营房300间。瓮城墙上置千斤铜炮1门;堡墙上设敌台18个,每台置500斤铜炮1门;女墙的每个垛口上置200斤铁炮1门。[9](P607)该堡统领应援官军2448名,马、骡1189匹头。负责本路八堡的军防,尤其是与东北面的镇羌仅隔2里,“击柝相闻”“矢镞可及”,[4](大同镇,P18-19)有警时相互应援极为方便。该堡的建筑规格之高、军事设施之完善及兵力之强在各堡中名列前茅。

得胜堡市口位于何处?目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持第一种观点者以文献为依据,认为该市实际就是镇羌堡市重开。较早提出此说的是曹永年,主要依据是明代两本著作《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和《三云筹俎考》中相关图说,他进而指出市口之所以冠以“得胜”之名,是因该堡为参将驻地。[10](P166)后有许多学者沿用此说。若据此进一步推断,则市口当在镇羌堡(距边墙仅50步)北的边墙之外,即现在的望城堡堡址所在地。[11](A19-6)持第二种观点的主要为大同本土的一些学者,如赵佃玺、姚斌、力高才等,基于实地调研,他们认为该市口位于得胜堡与得胜口之间,即今长城内侧的四城堡(市场堡)所在地。[9](P609、P613-614)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后一种说法与明代大多数马市市场的分布特点更加吻合,但是研究明代问题,明代文献可信度更高,四城堡在明代文献中不曾出现,当为后世所建,其可能与马市有关,是否为市址则尚须进一步考证。

得胜堡马市是议和当年中三边五市中首个开放的市场。农历五月下旬开市,为期17天,是五市中时间最长的。贸易分官方和民间两类。其中,官方交易马近1400匹,值银10500余两,民间交易各种牲畜6000匹头。[8](P1031)次年二月,明穆宗允王崇古所请,令本路原参将原于天专门负责市事,[8](P1034)可见明政府对其相当重视。该市口贸易对象分蒙古东哨和西哨。东哨为顺义王和忠顺夫人及其部落;西哨为大成台吉(即把汉那吉)及其妻男部落等。[12](卷2封贡考,.P22)贸易对象的重要也说明这一市场在诸市场中地位非同一般。

二、新平堡马市

明新平堡属大同阳和道辖新平路。该堡西、北两面临近长城,距本堡边墙仅为2里、7里。[4](大同镇,P40)西南距天城城60里、距阳和城约100里、距大同城240里;东至宣化府西洋河堡界20里。[6](卷11关隘三,P38-39)[7](卷44)该路所辖新平、平远、保平、桦门四堡呈扇形排列于长城之外、重城之内,亦谓“城外四堡”。是宣镇和天城的军事屏障。

新平堡始设于嘉靖二十五年,隆庆六年砖包。高 3.5 丈,周长 3.6 里。[4](大同镇,P40)有东、北两座城门,分别称为“迎恩门”(拱化门)和“镇虏门”(新远门)。东瓮城有三英祠,供周尚文、郭琥、麻禄。城内布局为主道十字街式,南北十六条小街。北街、东街商铺林立。该堡初设守备,嘉靖四十五年,新平路设立后成为参将驻地。[8](P982)领旗军623名,马骡 57 匹。[4](大同镇,P40)

新平堡市口“在新平堡西北至县(天镇)六十三里”。[13](卷2关隘志,P44)其贸易对象为黄台吉、其妻妾石宝成等五比妓、儿子哈木等七台吉,孙子敖上言台吉以及大成倘不浪、青把都台吉、归应打儿汉倘不浪等。[12](卷2封贡考,P23)议和当年农历七月初开市,为期12天。其中,官方交易马700余匹,值银4200余两,民间交易各类牲畜3000匹(头)。[8](P1031)“每年一市,有赏宴。”[13](卷2关隘志,P44)明秦廷奏《过新平堡步韵立碣北台》诗云:“市罢台空屯种急,免从御府吁金钱”。以歌颂款后新平堡互市屯田的和平景象。

三、守口堡马市

明守口堡属大同阳和道辖东路所辖军堡。北至本堡边墙2里,南至阳和城15里,为阳和门户;又东与镇门堡相隔40里,西与靖虏堡相距20里,有二堡于左右为之应援。[4](大同镇,P31)

该堡始筑年代和包砖年代均与新平堡相同。堡墙高度亦与之相同,周长1里120步,开东门,明军在此先后设操守、守备。驻有旗军466名,马45匹。建筑规制及军事力量较新平略逊。[4](大同镇,P31)

守口堡市场在堡子以北至边墙。贸易对象为兀慎台吉、摆腰台吉、把林补喇兔台吉、松木儿台吉(摆腰之子)、斑鸠儿倘不浪。[12](卷2封贡考,P23)首次开市记载不详。

四、水泉营马市

关于“水泉营”名称的由来。据当地老人讲,此地古时是个绿树成荫、山清水秀、草肥水甜的林区。其附近有三眼井,从地下流出的泉水香甜可口,暑天喝可消暑,冬天喝不冻骨头,旱天从不干枯,洪涝时从不外溢,是世世代代水泉人饮水之地,为了让后世牢记这三眼井,故把当地命名为“水泉营”。[14]但是从文献记载看,明代时这里的取水条件并不佳,“堡内止一井,汲水甚艰。”[4](山西镇,P51)

明水泉营堡属山西岢岚道辖西路所辖军堡。该堡北距边墙仅2里,[4](山西镇,P50)西南距偏关 60里,东南距布政司 560 里。[6](卷13关隘五,P20-21)

该堡于明宣德九年由都督李谦始建,初为土堡,周长2里120步,高3.5丈。[4](山西镇,P50)内有2座官厅、40间营房、仓廒和草场各1处,开南门。[15](P127-128)据说在修建时,李谦发现此地前面有南海子,后面有北海子,因此把水泉营修成船的形状,寓意为南海子和北海子正好托起了水泉营这艘大船。[16](P216)万历三年,岢岚兵备副使蔡可贤主持砖石包砌,并书写南门水泉营石匾。万历二十四年,又筑附堡一座,万历二十八年砖包,附堡一面与旧堡相连,规模较旧堡小,高度相同。该堡先后设防守、参将、守备,领官兵1000余名。马市开放后,为维持市场秩序,于万历四年,添防守官1名,领旗军140 名。[4](山西镇,P50)

水泉营马市市口在红门隘口,亦名“红门市”。位于“(偏关)东北八十余里,布政司西北五百六十里。东至边墙,西至边墙,南至水泉营堡界,北至蒙古地界,东南到五眼井,西南到水泉营堡。”[6](卷13关隘五,P21)这里原无隘口,靠近水泉营的地方有一道堑沟直通塞外杨家川,是蒙古人扰掠内地必经之地。为此,李谦建水泉营的同时,在此建敌台桥洞1座,外设1道边墙及3层壕堑(穿地横垣曰“堑”)、品窖(间穿间形如品字曰“窖”),[17](地理志·边隘,P27)派 20余名军士侦察守望。万历二十六年,兵备道赵彦又增设左右双翼砖台,东有东梁厅。红门市市楼周长约13丈,台上有纳款厅作为抚赏蒙人之所,台下通向边墙内之暗道用来接送马市交易的银两。市堡东北(边外)有中、左、右三座闸门,蒙古马匹由此进入市场。临边亦有一座内闸,供内地军民通行,交易完成后,所易马匹、毛皮等货物由此入境。

议和当年,市口于八月初开放,为期16日。贸易对象除俺答外,还有多罗土蛮及委兀慎等部。其中,官方贸易马2900余匹,值银26400两;民间交易各类牲畜4000匹头。[8](P1031)万历三年,明政府又规定该市口“(马)以六千为率,该银四万两。”[8](P1057)刚开始,明王朝恐怕有诈,派遣岢岚道负责、雁门道和宁武道协助共同处理市事。岢岚道总兵、副将统领军队驻守在老营、八柳树、马站乃至滑石涧等地。互市成型后,俺答汗派自己的两个儿子约束蒙古人,诸部无人来犯。明代诗人杨芳春在《红门市楼》一诗中写道“圣皇御极九夷通,宛马年年献皇宫。尊俎自堪羁老土,烽烟无复照回中。”[16](P77)由此可见马市开设对于明蒙关系改善有重大作用。

五、张家口马市

明张家口堡属宣府镇万全右卫。该堡东至羊房堡20里,西至万全右卫20里,南至宁远站堡20里,北至市口5里。宣德四年(1429年)由指挥张文初建,城高3.5丈,周长4里,开东门、南门,曰“永镇门”、“承恩门”。成化十六年(1480年)展修关厢,高2丈,周长5里。嘉靖八年(1529年),开“小北门”。万历二年,包砖。万历九年,增修城堞及阙楼。初设操守,后改守备。驻旗军1295名、马匹450匹头。[4](宣府镇,P17)[18](P79)该堡地当要塞,在对蒙作战中从没有失守过,亦称“武城”。清人陈逢衡称赞“欲把舆图求胜概,张城第一塞垣冲”。

张家口马市在该堡北5里的边墙下,位于东西太平山之间,地势险要。议和当年,六月中旬开市,为期14日。贸易对象为昆都力哈、永邵卜、大成等部。官方交易马近2000匹,值银近15300两,民间交易牲畜9000匹头。[8](P1031)万历二年,官市交易量达到14500匹,同年大同镇为7670匹、山西镇为5000匹,张家口一处超过了大同、山西两镇的总和。[19](卷320)万历三年,明政府又规定该市口官方易马数为18000匹,马价银12万两。[8](P1057)马匹及马价数额亦是三镇中最多的。“远商辐辏”、“万虏蚁集”,[4](宣府镇,P17)正是该堡马市规模宏大、场面热闹的写照。马市的迅速发展使“武城”同时兼具了“商城”的功能。

余论

隆庆五年宣大山西三镇所开马市既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经济意义。政治方面,马市是明蒙关系由对立走向和平的产物,而马市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和平,增强了蒙古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为入清后蒙古内附奠定了基础。经济方面,除了满足交易双方的直接经济目的外,马市既具官方性质,又有民间性质,对带动长城沿边民市发展有重要作用。明政府允许“官市毕,听民私市”。[12](卷2封贡考,P5)议和当年,上述各堡官方易马7000余匹,而民间交易牲畜达22000余匹(头)。[8](P1031)充分说明民市市场需求更为旺盛。由于这几处马市的典型示范,明政府后又增设大批民市市场。如隆庆六年大同镇增助马、宁虏、保安、灭胡、云石、迎恩、杀胡诸堡,山西镇增老营堡,万历年间山西镇增破虏营和河曲营城,使民市在马市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猜你喜欢

水泉新平边墙
消力池贴坡式混凝土边墙稳定复核
幼儿园里欢乐多
小蚂蚁去游玩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老腔唱新歌
内蒙古水泉沟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特征研究
多种物探方法在内蒙古水泉沟地区找矿效果分析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让蘑菇
找不到泉水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