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背景下初中生考试焦虑情绪应对方式初探
2018-01-29贾伟宏
/景 宁 贾伟宏
焦虑是人或动物对紧张情景的一种自然反应。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由考试引发,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相关研究表明,61%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其中26%为严重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严重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数学和语言科目,女生存在严重考试焦虑的比例比男生高。
一、考试焦虑类型分析
学生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1.追求完美型。
这类学生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考试成绩有很高的期望,即使学习成绩很优秀,也总不满意,有一点做得不好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另一方面,对身边人的要求也很高,总是抱怨同学素质低,或是埋怨家长照顾不周,在学校和家庭中经常表现出不满等消极情绪,很少能体验到快乐等积极情绪。
2.逆反对抗型。
这类学生有较强的个性,学习上有自己特有的模式,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不喜欢他人干预自己的学习。平时不愿与家长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当学习成绩出现滑坡时,对家长的询问尤为反感。轻者,独来独往,闷闷不乐,对家长不予理睬、消极抵抗;重者,为一点小事就烦躁激动、大发脾气,直接顶撞家长,甚至离家出走。
3.惊弓之鸟型。
这类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勤奋努力,对自己要求严格,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把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夸奖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考试时小心翼翼、左思右想,唯恐出错,只要有一次考试或一门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会自责不已,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怀疑。
4.自卑闭锁型。
这类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或学习能力较弱,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内心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出于补偿心理,他们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风光”,于是埋头苦学,暗地和人攀比。他们平时不太言语,不愿与人谈论学习,逐渐脱离人群,变得孤独。
5.眼高手低型。
这类学生能力较强,学习刻苦、自觉,但往往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超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容易设定较高的目标,总想超越他人。他们终日忙忙碌碌,却总是陷入“付出”多于“得到”的失落之中;他们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和名次,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令他们感到委屈万分,造成情绪上的波动。
二、考试焦虑成因分析
尽管因为个体差异,学生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分析其成因,具有共性的有以下几点:
1.身体疲劳。
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在校时间较长,回家后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要做;周末除了要完成家庭作业外,还要去上各种课外辅导班。长时间苦读熬夜、缺乏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身体机能减弱,出现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感受到一定的停滞感和倒退感,从而产生考试焦虑。
2.心理疲劳。
毕业班的学生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考前复习阶段,上课内容缺少新鲜感,除了做题就是讲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少学生尽管已经努力拼搏,学习成绩仍不尽如人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他们情绪低落。由于缺乏成功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逐渐失去前进的动力,产生心理疲劳。
3.外界压力。
当学生已经处于焦虑情绪中时,他们会变得格外敏感,此时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情绪愈发紧张。在应试压力下,教师、家长也时刻笼罩在焦虑的阴云中,一些教师、家长的考试焦虑水平甚至高于学生,表现为考试前布置铺天盖地的复习试卷,送考路上对孩子千叮万嘱,考后对成绩排名异常关心,这些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会加重学生的考试焦虑。
三、家校合力,缓解学生考试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发现,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时,心理紧张水平与活动的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即紧张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活动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适度的考试焦虑,对考试有激励作用,会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影响考试发挥,并波及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处环境,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应通过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指导学生正确面对。
1.学校重视家访工作,收集学生心理资料。
学校建立家访机制,每学期开学前,班主任老师对至少15位学生进行家访。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尤其是对毕业班的学生家访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有考试焦虑方面的问题,如:孩子是否会考前睡不着觉,是否流露过害怕考试的情绪,考试前后是否会出现行为反常、情绪异常等现象,异常现象出现的频度和程度如何等。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家长学会观察孩子,并做好相关记录。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工作。
2.教师家长经常谈话,全面掌握焦虑心态。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迅速,人际关系紧张、课业负担沉重、课程难度增加、学习节奏加快等,都可能引发他们的考试焦虑情绪。心理问题通常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设立心理班委或值日班委,记录班级同学在校的一些反常的行为,如: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冷漠,行为过于频繁或过于迟缓。还要和任课教师交流,观察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精神状态等。班主任定期汇总情况后,与家长沟通,结合学生在家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焦虑的原因,共同商量对策。
3.征得家长同意支持,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学生,通常会采取对外和对内两种形式来发泄。对外发泄包括冲同学、家长、老师发脾气,或者毁坏文具、书本、桌椅等;对内则会生闷气,自我惩罚,甚至自残。对内发泄的行为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加之教师、学生在校主要忙于教与学,观察记录异常行为难免不全、不细、不准。学校可以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大面积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心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统计,获得多数学生考试焦虑方面的数据,使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全面的了解。如果是共性问题,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团体辅导,从而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
4.问题学生通知家长,主动配合家庭辅导。
教师发现学生个别问题,可以找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平时表现,收集相关资料,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联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一般来说,问题学生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问题家庭,学校应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建议家长和学生一起接受辅导。只有家长和学生共同认识到问题、共同有意识地尝试改变,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学生焦虑专题讲座,邀请家长共同参与。
学生会有考前焦虑、考中焦虑和考后焦虑,情绪具有传染性,考生家长也会因为孩子的焦虑而焦虑。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我校曾尝试过以下专题:“积极暗示,强化信心”“学会放松,缓解焦虑”“改善人际,优化情绪”“掌握规律,巧应失眠”。每个专题重点介绍方法,如在“积极暗示,强化信心”专题讲座中,向学生、家长介绍食物暗示法、音乐暗示法、语言暗示法、情景暗示法;在“学会放松,缓解焦虑”专题讲座中,介绍“逆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一个个具体的方法让学生非常感兴趣,一些学生在讲座现场就开始了积极尝试,家长们也如获至宝,学习如何在家帮助孩子也帮助自己。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快乐的心情可使人感觉灵敏、思维清晰、反应敏锐、记忆力增强,并使心脑及内脏功能处于稳定协调状态。如果学校和家庭能关注学生的考试焦虑心态,并及时采取对策引导、帮助、陪伴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焦虑,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学生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家校合作的背景下,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种考试焦虑策略的实践运用中,困扰学生、家长、教师的考试焦虑问题一定能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