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阳光的姿态做德育
2018-01-29石素红
/石素红
海伦·凯勒说:“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自身首先应该是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以阳光的姿态做德育。教师阳光姿态下的德育工作是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教师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双向互动,在轻松自然的交流中,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润物无声、不露痕迹的疏导、引领,架起彼此心灵沟通的桥梁,让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以阳光姿态聆听学生心声
一个拥有“阳光姿态”的德育工作者,肯定是开放的、包容的,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他不但能倾听到花开的声音,还能听懂花儿的心思;既能读懂学生,还能走进学生。俗话说:“栽树栽根,育人育心。”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学生心灵的“聆听者”,只有当我们听到了、听懂了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会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而,学生内心的“真实声音”往往是不容易被听到的。很多时候,教师匆匆看到的,也往往只是一个表象。所以,德育工作者的“阳光姿态”显得尤为重要。
1.停一下,认认真真听。倾听学生,首先要以真诚、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学生。当学生一脸认真地跑来与教师对话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注视着他们的眼睛,全神贯注地倾听。认真倾听的态度,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当学生感受到倾听者的真诚,感受到他在被尊重、被关注时,才会打开心扉,尽情倾诉。
2.等一下,慢慢地说。学生毕竟是学生,有时,急匆匆跑向教师,满肚子的话却不知怎么表达,尤其是一些内向的学生,常常表现为语无伦次,有时甚至不知所云。这个时候,教师要多鼓励、多等待。只有这样,才会知道他究竟想说什么,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指导。
3.想一下,“言外之意”。在师生日常交流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和教师交流时心里还藏着“另外一个声音”,所以教师要学会科学地倾听。笔者在一次课间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多次情不自禁地说到了自己父亲,但总是欲言又止,语气中有些许落寞。事后,经过笔者的有意关注,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亲出了严重的车祸,于是,笔者及时送上关心和帮助,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积极乐观。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真的要用心、用心、再用心!
4.读一下,“特殊语言”。很多时候,我们和学生的交流对话都是在以言语的方式进行,然而,师生交流仅仅依靠言语还不够,教师还应读懂学生一些“特殊的语言”。这些“特殊的语言”可以是学生面部不易察觉的表情,可以是一个小小的肢体动作,有时甚至仅仅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有时候,恰恰是这样一些细微的举动,传递了学生心灵深处真实的声音。
教师若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要像阳光一样照射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真情,听懂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二、用阳光对话沟通彼此心灵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河蚌只有在温度适宜的淡水中才会舒舒服服地吐沙,如果拼命敲打,它只会把嘴巴闭得更紧。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类似的“蚌壳情结”在青少年中也普遍地存在着。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者显然不能再“生敲硬打”,而是应该适时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情感场域,让那些还在成长的“蚌壳”们静悄悄地自由“吐沙”。所以,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要用“阳光对话”进行心灵沟通,寻求师生对话的有效策略。
1.个别沟通。个别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最常用方式,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产生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好于集体谈话。个别沟通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他们必然更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样,师生的心才会贴得更近,彼此的对话才会产生更多共鸣。
2.多向交流。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教师还可以尝试着在“生—生”“家长—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开启多向互动交流的模式,让学生的心灵在与更多人的交流碰撞中,获得更多力量和启迪。如班上某个学生遇到了困难,需要鼓励,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次“集体赠言”,让每个学生送上一句鼓励的话,用集体和同伴的力量感染他,从而帮助他增强自信心,向前迈进。再如班上有一位学生不够自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场“优点大轰炸”,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真诚地告诉对方,他有哪些优秀的地方,从而让他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秀之处,增强自信心。当然,我们还要发挥家长的作用,指导和鼓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
3.即时互动。“便签本”是一种很好的即时活动的载体,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写一些悄悄话,送给他们,和学生们进行心灵交流。在“便签本”中,可以是一句温暖鼓励,也可以是一句温馨提醒或小小建议,有时甚至只是简单的一个大大的笑脸。不管是文字、图画或是符号,这些都是师生连接彼此的某种“心灵密码”。
4.多元评价。学期末的评语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的方式,教师放手让学生参与,让他们给同伴或者教师写一段评语,通过学生的评语,教师认真捕捉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然后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正如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的确,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全方位的,是广泛而深入的,并且也是直达心灵的。每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以“阳光姿态”聆听学生心声,用“阳光对话”开启心灵之门,在学生们的心灵播撒阳光,培养积极向上的适合未来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