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气压治疗对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干预分析
2018-01-29杨娟容
杨娟容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身体虚弱、老年重大疾病患者当中,患者由于需长期卧床下肢血液不通畅产生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后容易出现严重的肺栓塞,危急生命。临床利用下肢气压治疗方法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1]。随着我国临床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逐年提高,使临床认识到深静脉血栓不仅发生在常年卧床的患者中,产后高密度卧床休息的产妇发病率也较高,临床对不同分娩方式下分娩的产妇进行分析后发现,剖宫产麻醉或无痛分娩条件下的产妇较常规阴道分娩产妇患有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更大。本文对所选产妇的分娩后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下肢气压治疗对减少产后深静脉血栓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124例分娩产妇,根据病历号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62例/组。研究组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8.43±7.53)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18±2.08)周,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5例,剖宫产分娩27例。对比组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7.83±9.15)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25±2.38)周,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7例,剖宫产分娩25例。产妇均单胎妊娠,并足月在我院生产,产妇均排除深静脉血栓既有病史,排除术前检查发现深静脉血栓,排除下肢肌纤维组织炎、急性淋巴管炎、损伤性水肿等疾病。两组产妇的年龄、性别、孕周、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组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仅在日常治疗与护理中为孕妇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研究组加用下肢气压治疗,选择联合气压治疗仪为孕妇进行治疗,首先对孕妇进行深静脉血栓的危险评估,根据孕妇的评估得分实施不同的预防与治疗方案。对得分较低的孕妇进行健康指导,帮助预防治疗。对得分较高的孕妇则需在健康指导的前提下,定期为孕妇翻身,为孕妇手法按摩下肢,鼓励孕妇在床上适当锻炼下肢体等方式预防。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压治疗仪进行治疗,叮嘱孕妇平卧位躺在病床上,将双下肢放置在仪器的筒套内,设置仪器25-180mmHg,时间设置30-60分钟,由孕妇下肢远端开始逐个气囊开始充气和排气,按摩孕妇的双下肢体,帮助促进孕妇下肢体的血液循环,使用完毕后将仪器断电并将护套放置在紫外线下照射消毒30分钟。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产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体肿胀发生率差异,发生率=发生例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s),t检验,计数资料:下肢体肿胀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率(%),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下肢肿胀发生率3.22%,深静脉血栓3.22%,对比组下肢肿胀发生率4.83%,深静脉血栓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分娩是每位妊娠期女性都将面临和经历的人生历程,分娩后患者需经过产褥期,产妇在此期间应注意通风、保暖,并注意卧床休息,以更好的哺乳新生儿并恢复身体。在此期间一些产妇下肢血流受到影响,最终造成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在患者静脉血管壁上附着,随着时间推移直径逐渐增加,一旦患者在脱离卧床阶段运动,血栓脱落并重新卡在其他重大器官的血管中,就会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生命危险[2]。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栓塞造成肺栓塞等疾病危急且症状发展迅速,一旦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救治,生命受到较大威胁。
分娩后产妇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一些患者利用剖宫产方式分娩,手术中需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常规凝血促进,导致患者在术后血液的凝聚能力更强,进一步增加了产妇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临床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会定期为产妇翻身,并指导产妇与其家属活动下肢体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常规治疗与护理对患者不同条件下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能力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目前临床产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需求,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依旧不断上升,临床为减少深静脉血栓对产妇的危害,将下肢气压治疗引入到产后产妇的康复治疗当中[3]。
下肢气压治疗是针对长期卧床或肿瘤患者采取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手段。下肢气压治疗的原理是利用气囊对患者下肢体不同阶段、不同位置的压迫放松作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几率,临床针对老年卧床、恶性肿瘤、骨科术后恢复阶段的患者进行下至气压治疗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本文利用下肢气压治疗对产后产妇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显著。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减少,下肢肿胀也得到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利用下肢气压治疗对产后产妇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