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贡献

2018-01-29王浩斌陶廷昌

关键词:领导集体大众化中国化

王浩斌,陶廷昌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既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其历史经验的理解史。胡锦涛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至十八大时期党的领导核心,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而且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范式,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的发展史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都有独特的历史主题,而这个历史主题事实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在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至十八大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明确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问题,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雄伟战略,其精神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其立论依据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要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此,邓小平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理解,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经济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现实问题,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1](P4-5)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造成资源紧缺与自然环境恶化,人们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二是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三是思想道德建设不够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宣传与落实;四是部分党员干部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等脱离群众、作风不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伴生现象,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形成的“发展病”,其症状就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持续发展”。如果这些“发展病”得不到及时与严格的管控和遏制,将会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歪曲与混乱,从而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面对这些潜伏着巨大危害的“发展病”,必须寻求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对其进行本质的揭示以及实践的指导,而这种创新理论正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P8)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或者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诠释;其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科学发展并不是否定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其三,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粗放型发展理念的扬弃,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式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开拓了发展的思路,破解了新时期的发展难题,在发展目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上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初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实现其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现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问题,而如何实现结合、怎样结合以及结合方式与道路等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解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效;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则开创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方法论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领导核心极为重视的重大课题。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至十八大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全面总结前几届中央领导集体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2](P54)求真务实实质上就是从实际出发,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即“求真是指获取真实情况,把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务实是指从实际出发,追求实际效果”。[3](P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就是要求人们在具体实践中努力获取事物的真实情况,并通过对真实情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揭示其本质,从而正确地把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使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从而获得最大的实际效果。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了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同时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实践表明,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在于党坚持和落实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正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胡锦涛同志指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关键在于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脚踏实地的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不断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断落实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求真务实的方法论内在地包含了如下要求:其一,强调从实际出发,即正确认识国情是求真务实方法论的基本前提;其二,强调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以谋求发展是求真务实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其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求真务实方法论的价值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最后,探求执政规律、加强党的建设是求真务实方法论的可靠保障,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

三、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形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新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

(一)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属性诉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本质属性及其理论诉求。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战争与革命是实践主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诉求就是建设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其本质诉求就是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社会制度以解放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诉求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较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理解,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至十八大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新特点,阐释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诉求,那就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即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二者关系密切,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缺一不可,所以胡锦涛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1](P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P9)

(二)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P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1](P9)因此,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想在改革中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措施的协调性,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更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智慧结晶,它已经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同时也渗透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改革创新精神将会引领着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当然,这种精神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是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强大精神动力,因为“改革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7](P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这种精神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有机结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逻辑互动。由此可见,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阐释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属性诉求,而且明确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基础即改革创新精神。

(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的软支撑和指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至十八大的历史时期,强调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重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锦涛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P14)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其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主题;其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其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选择;其五,促进认同性整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现途径。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力度,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掌握和接受,“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P15)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重点,是兴国之魂,不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也事实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前途命运。

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范式

总的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首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范式”,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命题,强调要形成具有中国特点、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及建设实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则发展了这一范式,不仅强调要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强调要形成符合中国当代实际的社会主义,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则确立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范式,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8](P339)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则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至十八大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一种以“大众化”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范式。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要实现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中国化,其实效性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掌握和接受,而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大众化,而且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1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体系,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和首要的观点,而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实践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过程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普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该为大众所掌握;其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实现其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形成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现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体现出时代特色,彰显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中国化是前提,没有中国化,就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时代化;大众化是基础,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不可能有效实现;时代化是根本要求,没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问题意识。

(二)认真研究世情、国情、党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本意就是要从中国具体实践出发来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相互关系,从而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因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9](P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的指导和行动的指南,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万众一心,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认真研究世情是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时代特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认真研究国情是为了更好把脉中国具体实际,从而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认真研究党情是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自身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

(三)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整合与科学诠释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在解决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全部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P6)胡锦涛同志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最根本的就是毫不犹豫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犹豫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9](P13)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统一,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

[2]杨仕斗.论胡锦涛“求真务实”思想的三大品格[J].理论导刊,2007(04):54-56.

[3]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N].光明日报,2004-02-17.

[4]王久高,孟毅辉.“求真务实”精神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基本要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6):35-38.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王浩斌.关于改革创新精神的理论及实践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43-47.

[7]王浩斌.改革创新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1-4.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大众化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和结束
从未承诺放弃对台使用武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