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

2018-01-29曹雪晶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患肢置换术髋关节

曹雪晶

(如皋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如皋 2265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用以治疗髋关节损伤、病变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手段。随着人们的健康要求不断提升以及人工关节材料的飞速发展,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临床上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多为老年患者,加之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易发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代表的多种并发症[1]。临床实践表明,DVT发生后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致患肢残疾;如发生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甚至将进展至致命性肺动脉栓塞或脑栓塞[2-3]。我院在常规药物及物理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62-75岁,平均(62.4±5.9)岁;股骨头坏死4例,骨性关节炎7例,股骨颈骨折9例;半髋关节置换8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单侧或双侧髋关节置换术;使用生物假体置换;知晓手术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术前存在静脉血栓、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DVT评估。由责任护士统计患者性别、年龄、BMI指数、是否患有内科疾病及血脂血症等资料,其中年龄>70岁、BMI指数>30、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视为DVT高危人群,应劝导其戒除烟酒、告知家属围术期饮食以高纤维低脂食物为主。(2)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细致说明其所患疾病、手术方案及围术期常见并发症,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对治疗的配合程度,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详细说明术后早期运动的方法要领,提高医患配合程度,让患者充分参与到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术后针对性的进行DVT宣教,向所有患者及家属说明下肢DVT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告知高风险患者即使接受规范治疗,其DVT发生率仍有20%左右,提高患者及家属风险意识,从而提高医患配合度。(3)术中预见性护理。术中应细致操作,避免对大动脉的长时间牵扯和拉钩过度以防损伤静脉内膜;保持血容量充足并确保彻底止血。(4)用药指导。术后取患者平卧位,选择脐部附近为注射部位,皮下注射低分子钙素5000U,1次/d,连续5d;给予利伐沙班100mg,口服,1次/d,以预防DVT发生。(5)术后早期运动干预。术后取患者外展中立位,将患肢抬高20°-30°并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球。由护士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从远端向近端依次对踝关节进行被动旋转、屈伸,按摩腓肠肌、股二头肌等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遵照术前运动指导自行运动,主要包括踝关节的主动环转、屈伸,腓肠肌、股二头肌及股四头肌的收缩。上述运动以10-20min/d,3次/d为宜,运动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术后2d,视患者耐受力进行持续1-2周的患侧下肢被动训练,采用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以小幅度45°开始逐渐增加至90°;术后4d,指导家属辅助患者进行仰卧位屈膝、屈髋运动,其中屈髋角度应≤45°,频率视患者耐受逐渐提高至10次/d;术后5d,向家属示范侧卧位患肢外展训练要领,指导其帮助患者进行8次/d的坐位训练,视患者完成情况逐步过渡至使用助行器站立训练。

1.3 观察指标

出院后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询问患者患肢有无疼痛、肿胀并统计DVT发生情况,DVT检查:肢体肿胀、皮温较低,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血栓形成。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得分与满意度呈正相关,以得分≥80分为满意。

2 结 果

1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患肢疼痛、腓肠肌压痛,经抗凝治疗及加强运动指导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1个月,未见DVT发生,无一例并发肺动脉栓塞。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显示17例(85.00%)患者对护理干预满意。

3 讨 论

临床实践表明,髋关节置换术可在髋关节损伤、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但具有手术创伤较大、易影响机体正常免疫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问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下肢DVT在临床髋关节置换术后较常发生,主要机制与麻醉所引发的血流速度较缓慢、手术诱发的血液高凝状态及手术所致的血管内膜损伤有关。张晓红等[5]指出,如患者未接受有效的DVT预防干预,DVT发生率可达30%,严重者甚至有发生残疾、下肢功能丧失以及诱发肺栓塞的可能。

综合护理是一种在护理工作开展之前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制定护理计划,重点明确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有效调动患者、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从而阻断护理风险因素,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给予我院2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其中术前DVT评估可区分高发生风险患者,通过加强知识宣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风险意识,从而提高其配合度。术中预见性护理则可有效避免因术中不良操作而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伤害。术后早期运动干预则是针对多数患者术后因麻醉、疼痛等主观因素而不愿进行肢体运动,在长期卧床且缺乏运动的情况下错过预防DVT的最佳时机等情况,在术前即进行运动知识宣教,旨在鼓励患者进行早期运动。术后患者均接受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在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进行腓肠肌及股二头肌等肌肉训练,以避免下肢静脉血液淤积。本研究中,仅1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患肢疼痛,未见DVT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通过术前DVT评估、DVT知识宣教、术中预见性护理、用药指导及术后早期运动干预多重措施以避免下肢DVT,且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与徐冬梅等[6]持续被动运动可减轻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凝状态从而降低DVT发生率的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给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护理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患肢置换术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