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专融合:大学生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协同提升研究

2018-01-29葛崇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应用型大学生

葛崇勋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应用能力培养是地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应用能力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淀形成,主要围绕着就业方向和职业岗位开展教学,而通用能力是一种泛化到不同职业和岗位的综合能力。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围绕着师资队伍建设、课题体系改革、第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开展通专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提升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文章从某地方院校的通专融合提升实践案例进行分析,阐释通专融合的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优化和完善通专融合的可行性路径。

一、通专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

(一)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协同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更注重通用能力的提升。应用型人才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本科生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专业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融合和迁移。同时,通用能力对个体专业能力提升起到影响作用。两种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同向双路径过程,专业能力形成岗位职业能力,通用能力促进岗位职业能力提升。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掌握某一个专业技能,还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较快适应各种岗位的通用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两者的协同提升,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以往的研究文献呈现了上述观点,学校的培养理念、培养方式、校园氛围等对学生个体有直接的影响。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种举措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转变教育理念、实行产教结合、建立适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实训基地、校企深度融合等诸多举措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通用能力。

(二)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协同提升的必然性

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来看,大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协同提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并朝着制度化发展。从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来看,虽然其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都是自己感兴趣或者喜欢的专业,甚至是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但是入学后学生更加专注于综合能力的提升,开拓思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未知的领域往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这就推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地方高校已经意识到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协同提升的重要性,在专业能力提升过程、提升方式等程序和步骤中,增加了很多的实践环节、沟通环节、合作环节等,并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纳入了人才质量培养体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的需求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考察,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及综合素质的表现,以适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企业不再以学历、学校来作为引进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多样化地考察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三)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协同提升的价值与意义

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协同提升并不矛盾,互不冲突,反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通用能力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单一学科的发展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多学科、多门类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另一方面,在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自身信息搜集能力和沟通能力,有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能力,加之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统称为通用能力。同时,专业能力是通用能力的发展与升华。通用能力包括了很多的范围,涵盖了诸多的知识与学科门类,在通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很多毕业生的工作反馈来看,往往从事的都不是与自身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与自身的个人爱好、特长等与之相关的工作。很多同学通过在大学期间的锻炼与学习,把通用能力素质发展成一种专业能力。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是成正相关的,通用能力比较突出的同学其专业能力往往也比较强。相反,通用能力较差的同学专业能力往往也不好,这就说明了两者之间是有益的补充,是紧密联系的。

二、大学生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协同提升实践分析

(一)第一课堂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再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技术的使用与发展已经在影响各类人才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急需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时刻把握住行业的最新动态,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安排与实施等方面进行大力的优化与完善。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加大应用课程改革,要听取行业专业学者的意见,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该学科、该专业的判断与需求,结合企业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重视对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与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走出讲台,深入实践一线,参与企业的相关研发和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引入企业的一些技术骨干、行业专家走进高校课堂,与我们教师共同培养学生,还实行师徒制,将学生带到企业和社会生产生活的一线,推进专业见习,课内课外双向推进,丰富课堂知识,实现课堂教学多样化发展。

(二)第二课堂改革: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实施

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性较强,但是参与面较窄,学生能力提升滞缓。该校加大参与面和社会实践程度,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正是学生提升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大学生训练项目一般是教师科研项目的子项目或者与教师科研项目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资金保障,同时能够提供科学的研究数据和实验平台。项目的科研水平和新颖性也都经过一定的前期论证,确保项目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开展大学生训练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拓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实施有利于提升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与耐挫精神,通过一次次的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三)教师团队整合:双师型队伍建设与专业辅导员能力提升整合并进

高校学工系统主要是由辅导员队伍组成。《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但是目前,辅导员工作现状往往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方面,很难将工作重心围绕在学生的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协同提升方面。而将教学系统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教师也将精力放在科研以及教学方面,很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方面,不能将两者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将两大块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最大化地整合资源。与此同时,高校要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针,专业课教师也要在自己的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教育,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更好地因人施教;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要对自身所带的专业有所了解,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的思考、目标的实现等。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育人方向方面,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同一性,通过两者的相互整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协同提升。所以,将两者有效地进行衔接,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两支队伍的思想认识,建立交流互动的平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三、大学生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协同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理念方面:教育目标与教学定位的冲突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院校。其内涵发展主要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设置应用学科专业,突出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强,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往往很明确,但是实践中其教育教学目标与办学定位往往不相符。有很多的课程还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开展。很多专业老师的课件及上课的内容更新速度太慢,忽视了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很难将学生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实践中,知识与生产力不能相互促进与发展,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只有正确认识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的关系,做到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定位的设置,才能真正从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专业技能与通用能力的平衡。

(二)组织与管理方面:人才培养绩效与考核指标冲突

目前,双向选择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符合市场的预期和企业的需求。通过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可以看出,企业对文科与理科毕业生的要求的标准是不同的,对于人才的考量标准趋于多样化、精细化,所有的企业都比较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尤其是专业性质不太强的岗位,企业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而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指标仍局限于通过试卷的考核来衡量教学质量,考核的形式单一,很多学生会选择在考试前突击或者根据该专业的题库进行有选择的复习,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潜能。考核指标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与人才培养绩效相互矛盾,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专业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学生考核的内容不一致,专业考核的标准与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不一致,这是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比较突出的矛盾。

(三)技术方面:学工系统与专业教学系统工作方式的冲突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工系统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提升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发展,这些素质的培养也提升了学生的通用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受大环境的影响,会使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忽视对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专业教学系统只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把对学生的培养局限于课堂,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同时在我们的调查实践中,部分专业课老师由于专业科班出身,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荣誉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抵触学工系统组织的一些第二课堂活动。长此以往,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就会在时间的分配、学生的兴趣选择、职业选择等方面出现冲突,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大学生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协同提升策略

(一)文理兼备:改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方法

1.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了学习和教学效果。现阶段,应用型高校要从教育规律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最新技术、专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地结合起来,着力探索和构建新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交叉互动型教学模式。建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更富针对性和实用性、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要合理设置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等课程。不能忽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完善学生成绩考核标准

应用型高校在认定学生成绩考核的过程中,不能再依靠原有的闭卷或者开卷的模式,把期末考试作为成绩认定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成绩考核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挥棒,高校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指挥棒。现阶段,我们应该完善学生成绩考核标准,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来考察学生对学科的掌握程度,尤其在平时分的认定方面,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于该门课的理解、前沿动态的掌握等方面综合进行认定。同时,学生的成绩考核应增加社会实践分数,把与之相关的第二课堂的成绩纳入最终期末成绩。比如,有的高校增加了与专业相关技能大赛的成绩作为最终期末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有的高校通过课外的实践锻炼来作为最终成绩的一个参考依据,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考核内容。

3.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队伍是关键。尤其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需要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教师,更需要具备该行业、该专业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去锻炼、挂职,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行实践与锻炼,使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的操作与生产,并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研发之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可以组建一部分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企事业单位的专业骨干走进课堂,承担一些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尤其是地方型本科院校,要紧紧围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加强与地方企业联系,使高校教师与企业骨干进行资源互补,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审思明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1.丰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双课堂”的实践效果,“双课堂”主要是以专业教学为内容的第一课堂和以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很多高校有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严格区分开来的误区,认为第二课堂仅仅就是学生的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其实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发展,很多专业课教师很好地将第二课堂开展的社会实践、文化活动与本专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法学专业举行的普法进社区、法庭对抗大赛等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使第二课堂起到了很好的补充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校园文化的多元化不仅可以提升校园整体的校风、学风,还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能力。

2.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

创新型国家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要求高校要加强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大学生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训练项目是以学生个人或团体为主体,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准备和实施,及研究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工作。在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搜集文献,了解该项目的最新发展前沿,熟悉该项目所需要的基本理论,要与团队内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团队共同进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从而提升学生通用能力及专业技能。

3.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于高校而言,要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离不开两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教育;二是就业创业的实践教育。在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教育环节中,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对于自身认知的教育,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在就业创业的实践教育环节中,一方面,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体验式与融入式的教育,安排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走进企业,走近青年企业家聆听他们的创业经历,了解创业中的实际困难,提高对于创业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与投入,整合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并帮助学生进行科学论证及创业实训,不断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及自我革新的能力,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三)立己达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价值

1.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其根本特征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虽然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综合素质的把握和理解不深,对于提升综合素质的途径和办法不成体系。高校可以依托专业特色,打造不同的素质教育,求同存异,构建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比如行政管理专业,高校可以在公文写作、表达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几个方面开展课程的设置。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特色、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开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通用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更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致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应加强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高校应进一步梳理专业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与城市社区、企业公司、乡镇农村等建立多种类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应提前安排实践项目与实践任务,深化实践的内容,并实时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联系进行讲解与传授。一方面,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专业学习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能够提前感受该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前景,认识自身的专业及综合素质的不足,明确努力和改进的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形成学工与教师的协同育人模式

构建高校的学工队伍与教师队伍的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大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能够时刻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而专业课教师从专业的角度能够比较权威地介绍专业的特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因人施教,尊重个性化教育与培养,需要学工与教师这两支队伍的相互支持,学工队伍应主动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熟悉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专业课教师要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地调整教育方向。同时,高校应找准学工与教师队伍协同育人的结合点,建章立制,保障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执行。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应用型大学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