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1-29陈华嵩于彩玲
陈华嵩,于彩玲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大学生主要指的是“95后”新生力量,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面对挫折时往往找不到最佳的解决办法,甚至是出现消极对待或是采取极端方式应对。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经历。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迫在眉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
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主要方面。大学生在学校中受到来自学业的压力,在家庭中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在社会中受到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压力。压力是挫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以下介绍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三种主要挫折:
(一)学业挫折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也是当代大学生首要面对的挫折。首先是个人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不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大学生的高考志愿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热门的、体面的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分数不够而被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那些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当代大学生将面临者学习压力,缺乏动力与激情,进而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其次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够考入大学的当代大学生一般从小就是班级中的佼佼者,来到高手如林的大学,一部分大学生在考试中不再名列前茅由此质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挫败感。最后,激烈的竞争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当代大学生既要掌握各领域的知识,又要深入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专业化与全面性相结合,以此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但现实是,许多当代大学生刚刚步入校园,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教,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溺于电脑游戏中、吃喝玩乐,把学习这一首要任务抛到脑后,直至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导致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有的学生一学期就有数门科目不及格,面临无法顺利毕业的危险。
(二)经济挫折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由于高等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学费和生活费相对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能力较弱的学生,经济压力从跨入大学校门那刻开始就成为他们的沉重的心理包袱。目前,我国高校采取了“奖、贷、勤、免、补”等多种途径来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其中,勤工俭学是大学解决经济问题的主要措施,但是杯水车薪,不解决根本问题。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认定程序和后期保障不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不能大范围地向贫困生开放。因为经济的困扰,使得部分学生不能专心学习,有的还为还贷能力和自卑心理所困扰,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就业挫折
应届毕业生连续多年都在快速地增长,而就业岗位却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扩大,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危及。首先,许多大学生从入学就担心未来的就业前景,致力于考取各种证书、争取各种荣誉,长此以往,身心俱疲。其次,当代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社会上一些钱权交易、人情买卖等负面现象的影响,对自己的就业产生担忧。最后,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要求过于理想化,不考虑自身实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盲目追求工作轻松、待遇高的工作,极易产生心理落差。
(四)人际交往挫折
首先是内在交往需求和外在关系疏远而导致的挫折感。高校中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使他们的交往面临种种障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性格原因,不合群又不能及时调整,把自己封闭起来,产生人际交往挫折。其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内心有与人交流诉说的渴望,但不愿主动表露,处在矛盾的煎熬之中。最后,当代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而现代社会离婚率逐年上升,有些大学生缺乏亲情的呵护,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不愿与他人交往。当代大学生生活阅历比较少,不能区别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容易盲目跟风,处理不好和异性朋友的关系,不能真正对对方负责,经常发生各种校园悲剧。自私蛮横,不能换位思考,对于同学间的一点矛盾就无限放大,使友情产生隔阂。
二、大学生遭受挫折时的表现
(一)情感方面的表现
1.焦虑
正常人面临各种挫折情境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们的焦虑与挫折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应的。具体包括三种表现:一是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二是注意力和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无目的活动增多;三是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过度出汗等。例如考试焦虑,有些同学在考试临近时,心情极度紧绷,考试期间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降低,思维刻板,手忙脚乱,做错许多平时会做的题目,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适度的焦虑有利于调动身体机能,提高反应速度和警觉性,激发斗志,但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便会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2.固执
当人们三番两次地经历挫折,就会渐渐地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灵活应对的能力,而形成刻板的反应方式,盲目无效地重复同样的行为,是一种极不明智的抵抗形式。有固执表现的人既不能正面积极地面对挫折,也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原因,战胜挫折,反而不知变通,就此放弃,破罐破摔。例如某大学生屡次违反纪律、早退迟到,受到老师教导指正,却不知悔改,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错,甚至公然与老师顶撞,破坏班级公物,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3.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会愈加理智,懂得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出适当的回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其不同的行为模式。但是当个体遭遇到较为严重的挫折时,可能会丧失理智,表现出与自身实际不相符的思想和行为,而以幼稚、冲动的方式来解决,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和怜悯。退化便是这样一种由理智向弱势转变的典型现象,而且主体未必能感受到这种转变。例如:有的大学生遇到挫折后,蒙头大睡或装病不起,借此引起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注,从而得到慰藉和平衡等。退化的其他表现有自我意识降低,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易受他人暗示。比如:有些大学生遭遇挫折,会惊慌失措,失去主见,盲目依从他人。
(二)行为方面
1.攻击
个体在遭遇挫折后常常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包括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两种。男生的攻击行为往往多于女生,女生更多地采取间接攻击,如社会排挤,而男生更多地使用身体攻击。个体的过激行为与家庭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教育态度、家庭成员构成等因素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本身个性冲动易怒,反应迅速,具有胆汁质气质、抗拒权威、好胜心强的人,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学校过于重视学业成绩,训练方式不良,使学生产生不恰当的情绪表达,借攻击行为来发泄并谋求被承认和尊重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旺盛期,自尊心强、控制能力弱、血气方刚,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有的大学生干部竞选失败之后,回到宿舍摔暖瓶、踢桌子;有的大学生考试挂科后,就在背后散播对老师的诋毁性话语。
2.自杀
如果挫折过于沉重,受挫者一时无法接受,就会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念。此时,若得不到亲人、朋友的陪伴和引导,就会把造成挫折的所有因素归于自身,将内心的消极情绪发泄在自己身上,采取各种方法自杀以惩罚自己,从而寻求解脱或以此来向他人与社会示威。2017年2月19日,四川师范大学一大四学生因面对就业挫折在寝室自缢身亡。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杨宝德因不堪博导奴役溺水身亡。
三、影响大学生面对挫折的因素
随着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大学生抵挡不了挫折的打击产生种种消极反应。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人们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的有限性,使个人需要无法满足,从而引发产生挫折。在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普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他们在校期间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和对专业相关技能掌握不扎实,造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毕业即失业,有就业机会自身却无法满足就业条件,亦或是不具备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这些问题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无处发泄。加之在校期间对相关挫折教育课程的忽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会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导致抗挫折能力不足,进而引发强烈的挫折感。
(二)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且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父母对其的照顾无微不至,几乎没有挫折体验。随着进入大学,他们需要独立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而实际水平偏低,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同样家庭贫困的学生会产生经济方面的挫折感,家庭不完整的学生会产生情感方面的挫折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父母大多对学生的成绩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孩子的挫折教育。过多地追求名次、高分、名校,思想观念中充斥着“上名校,有前途”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提高。马克思曾经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尤为关键,起到了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他们在面临挫折时,如果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对待,那么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观念,并在孩子面临同样状况时,采取批评指责的做法而不是鼓励引导,激发了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产生畸形的心理问题。此外,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出于和睦家庭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反之,在争吵和争斗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加容易消极自卑,不愿意直面挫折。
(三)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缺乏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挫折教育,仍然只是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重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下,学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标准,并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工作。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和人格培养,没有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状况导致学校为追求更好的生源质量和生源数量,重视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忽视对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某些高校为了应付上级的任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配备相关的心理老师。但心理咨询室主要采取的是心理测试的方法。这一方法不能确切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并且相应的心理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长期处于“填鸭”模式,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降低挫折教育的感染力。另外,学校挫折教育缺乏实践性。学校出于对大学生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导致大学生的生活基本上形成了“三点一线”的模式,外出实习和社会锻炼的机会很少,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面对空洞的理论,自然会感到乏味无趣。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制约和阻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由封闭到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和不良风气,一切向“钱”看齐,钱权交易,人们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由此产生困惑。当前社会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很多学校和老师仍存在急功近利心理,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习和兴趣之间的冲突,产生挫折。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们所处的社会制约规范人们的发展,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呵护,初步接触社会,社会经验少,更容易面临各种挫折。社会环境的良莠不齐,相关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组织的缺失,社会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高,都是影响大学生无法面对挫折的重要社会因素。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使命。因此,养成积极乐观的挫折观尤为重要,但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家庭是当代大学生培养挫折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学校是挫折观夯实发展的重要环节。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完成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是检验当代大学生挫折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挫折研究,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挫折认知观,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