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8-01-2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公寓育人大学生

万 莹

(常州工学院数理与化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2)

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是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是大学生的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它是大学生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公寓管理理念的折射。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的态度及行为质量,关系到高校德育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当前,国内外对校园文化及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调查及研究不在少数,而针对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现象表面的研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是一个年龄心理特征变化较快的特定群体,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性别的价值行为取向瞬息万变。另外,行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还有所欠缺,大多因为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的资源有限、教育管理理念不同等问题无法落到实处。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内大学生公寓管理多依托物业公司运行,又分为完全社会化与不完全社会化,无论哪种形式,都凸显出物业管理的重要地位。物业管理多以公寓安全为中心,日常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也都以此为目的来制定,无形中弱化了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了大学生公寓管理机制出现“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这都不利用公寓行为文化的建设。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内为了规范高校公寓管理,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如《北京高校学生公寓、物业管理服务及费用评估标准》《上海高校学生公寓实务现场管理检查与评分标准》等。评价体系内容包含了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工作人员、服务培训、服务礼仪、环境创设、文化活动等行为育人的要求,约占评价总量的10%-14%,排列在制度保障、安全服务、规范管理之后,评价的导向性偏弱,导致行为文化的建设力度得不到保障。

(三)激励效果不明显

十多年来,国内高校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是对于公寓行为评价的奖惩机制确依然没有质的变化。奖励的形式多以“文明寝室”及先进个人的方式予以表彰,而惩罚多以与奖学金评定资格挂钩。殊不知,好的依然好,差的依然差。只是从道德表层上为学生划分了行为等级,缺乏从行为转变和习惯培养等角度的牵引作用。这样的结果无法引起普通或不良习惯的学生产生自我转变的意识。因此,行为改造激励效果不明显,公寓育人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表面。

(四)网络文化管理难度大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势头迅猛,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随之带来的强势文化的侵略、污秽文化的攻击、主流文化的弱化,无不渗透到生活的毛孔中。大学生是未踏入社会的青涩派,缺乏对国家主权、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的判断力,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和无良人士利用和哄骗的对象。目前,在国家制定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不断得到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陷入电信诈骗和校园贷的案件依然频频发生,且案件的侦破与执法上仍有较大的难度,处理结果为学生及家庭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五)公寓建设队伍良莠不齐

现今高校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队伍一般由物业公司管理层、楼宇管理员、专兼职辅导员、楼宇学生干部等组成。物业公司管理层和楼宇管理员都是社会人员,身份有别于教师,在育人管理的过程中不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专兼职辅导员虽然拥有教师身份,但学历职称层次不高,且育人水平良莠不齐,遇到恶性事件无法独立解决;楼宇学生干部每年交替流动较频繁,且主体责任感不强。诸多因素影响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效果。

二、新型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对策思考

(一)新型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原则

日本行为习惯研究大师古川武士《坚持,可以养成的一种习惯》中将习惯形成过程归纳为反抗期、不稳定期、倦怠期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坚持的原则会有所不同,当对应行为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仍然不能脱离目的性、有效性、策略性、持续性、创新性等五大原则来开展。

1.目的性原则

在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坚持目的性原则就是要坚持锁定某一个教育管理方向或习惯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不要同时培养多项习惯或多个方向,先挑战一项,等达成目标后,再继续下一项。往往失败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太贪心,导致目标分散;对于培养的行为习惯也要排列优先顺序,不要一下跳过最原始、最基本的行为养成机会或途径,直奔一定高度的要求,往往事与愿违。所以,要建设文明向上的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还需要积极组织开展目的明确且学生有能力、有信心做到的活动,同时细化公寓行为文明的标准,带动所有学生通过日常行为的锻炼,达到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目的。

2.有效性原则

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的养成是公寓成员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磨合、思想交融、共同行动的结果。其间,会受到各种家庭、信仰、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出各异的形态。如果规则太多、太复杂,容易弱化行为的导向性,行动有效性会打折。所以,要想提升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的建设质量和成效,必须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做到行动规则简化,解释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才能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主动参与,达到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预期效果。

3.持续性原则

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的设计一定是建立在重复和持续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习惯养成的方法。面临不能坚持、遇挫放弃等情况,每个人的“持续开关”各不相同,比如考研时觉得和舍友一起学习才有效果。所以,公寓管理者和施教者可以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奖励、被称赞、去除障碍”“损益计算、设定目标、强制力”等开关,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行为文化建设。

4.创新性原则

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无论是行为规则的设定,还是文化氛围的培养,都将随着大学生行为、个性的迁移有所改变和推新。行为文化的创新性建设能为公寓管理者、施教者和大学生提供公寓文明发展的活力空间和质量展示的魅力舞台。因此,建设过程中,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有意识地设计行动规则和轨迹,无意识地默化和影响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和动态的管理模式来推进大学生公寓行为文明的发展。

(二)新型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增强价值引领和心理疏导,完善管理体系

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管理体系由“重管理,轻教育”的模式向“教育为先,管理为重”的新型模式转化。首先,以相互需求论为理论指导,建立教育与管理双方在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效应比重和规定范围内各占比例的多方平衡关系。突出以价值引领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教育地位,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运用微课、MOOC(慕课)、网文互动等手段,加强教育引导。其次,在楼宇内设立心理疏导室,为出现行为质疑和障碍的大学生提供服务。以上两者皆为增强大学生行为矫正与管理意识的重要保障。

2.重视育人过程,建立健全行为评价体系

行为评价体系是行为教育的指挥棒,体系观测指标的类型和内容都是该体系从高校教育到社会评价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完善的行为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往粗略的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向精准化方向完善,扩大过程育人指标影响,增加育人过程及措施、行为跟踪记录、效果分析等测评点,提高育人过程及效果在整个评价体系的比重,形成问题设计到过程监督再到结果分析为一体的可视化评价体系。

3.激活奖励效应,强化执行措施

大学生公寓行为激励制度多以精神荣誉奖励为主,但从奖励的方式与荣誉获得感来说远不如奖学金或省市级荣誉来的受重视,且院系在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只将其视为次要影响因素来考量,久而久之,学生也不以为然。因此,增加大学生公寓行为激励政策的投入,将其列入奖学金获评范围,并提高其他评先评优和推荐入党的影响比重,有助于激活奖励效应。

4.优化队伍结构,强化责任意识

传统的公寓管理队伍已经无法满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需求,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是新型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建设过程中,物业管理员、楼宇管理员、专兼职辅导员及思政教师的力量是不能或缺的。首先,强化工作责任意识,明确职责,加强公寓行为管理和育人水平的培训和锻炼,提高工作要求与标准等,都是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和实力的必备功课。其次,心理咨询师与行为分析师的加入,会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和帮助。

猜你喜欢

公寓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前滩禧悦公寓
共享公寓
末日公寓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数字公寓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