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2018-01-29蒋俊贤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普惠课程体系金融

蒋俊贤

(台州学院 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一、引 言

普惠金融源于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是为了降低金融排斥,提升金融的普惠水平[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国务院2015年12月底颁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下文简称《规划》),明确指出,普惠金融要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小微企业、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乡镇一级要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全覆盖,大幅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全面解决金融的价格排斥、机会排斥、条件排斥和市场排斥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需要大批本土化的普惠金融人才,进而要求有关高校加大普惠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国内虽然已有众多高校开设金融类专业,但是知名高校、老牌财经本科院校及省属综合型大学主要培养金融行业的领军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担当普惠金融人才培养的重任。①本文中的地方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后由专科学校升格的,且地处非省城的本科院校。同时,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业态,经营目标与原则均有别于传统金融。这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深入研究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二、普惠金融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随着高校新设专业备案制的实施,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增设金融类专业,逐步成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但是在与知名高校和老牌财经院校之间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规划》明确提出至2020年,要健全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使我国普惠金融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这不仅使金融人才需求结构进一步多元化,而且还会引致各地本土化普惠金融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完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普惠金融独特的服务对象、经营目标与原则,决定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有别于传统金融,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加快改革现有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担当得起普惠金融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面临的机遇。首先,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拓展地方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随着《规划》的实施,三四线城市、县城乃至乡镇对本地化的金融人才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地方本科院校金融类毕业生将可以在当地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无需前往中心城市与知名高校毕业生同台竞技。近年来,为了提高员工的稳定性,各类普惠金融机构均加大了对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招聘力度,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地级市及以下区域金融机构的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其次,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特色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普惠金融机构要深入乡镇和社区,其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必然受当地信用文化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这要求骨干员工不仅要掌握基本金融理论和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能够融入当地社会,进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普惠金融机构也会有加强与地方本科院校合作的需求。这将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绩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普惠金融主要服务对象为财务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的小微企业、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等,这决定了普惠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和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等,不仅有别于大中型金融机构,而且还会受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这要求普惠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信用调查与评估的基本原理,而且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普惠金融机构不仅要求机构精简,人员精干,而且还会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创新产品、经营模式和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这要求普惠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多种金融业务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新兴金融科技的应用方法与技能,开展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这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放弃以模仿为主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思路,坚持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适应普惠金融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三、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要推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首先需要深入分析现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据大学生必备网提供的资料显示,开设金融类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超过90所,开设的专业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和保险学等目录内专业,及互联网金融和经济与金融等目录外专业,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①设有金融学专业院校的数据资料来自https://www.dxsbb.com/news/9537.html;设有金融工程专业院校的数据资料来自https://www.dxsbb.com/news/9538.html;设有投资学专业院校的数据资料来自 https://www.dxsbb.com/news/9540.html;设有保险学专业院校的数据资料来自 https://www.dxsbb.com/news/9539.html;设有经济与金融学专业院校的数据资料来自https://www.dxsbb.com/news/9543.html;设有互联网金融专业院校的数据资料来自https://www.dxsbb.com/news/44908.html。但是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才培养模式总体比较传统,存在诸多与普惠金融对人才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以下四个问题尤为突出。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应用型发展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地方本科院校主要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发展定位主要是培养地方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但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因缺乏经验丰富的金融教育专家,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与内容表述均存在模仿知名高校的现象,与学校总体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专业的设置存在一定盲目性,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办学所需条件、生源素质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等方面看,地方本科院校开办金融学专业较为适宜,但是因其为教育部重点布控专业,申办难度较高,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选择申办金融工程和经济与金融等备案制专业。金融工程专业,不仅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学生素质等方面要求都相对较高,而且主要培养地方需求量相对较少的金融产品开发等高级金融人才;经济与金融专业,侧重培养拥有扎实经济金融理论功底的经济金融人才,与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存在明显的偏差。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地方本科院校的自身条件决定其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有别于实力雄厚的知名高校,而且还应具有地方特色。然而当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不仅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赶时髦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模糊,人才培养方案模仿知名高校等问题,缺乏地方特色。这不仅难以满足普惠金融对本土化和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而且还容易偏离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

(二)课程体系比较传统,特色课程比重较低。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结构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3]。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合格的普惠金融人才,不仅要及时更新课程体系,而且还必须开设一定比例的特色课程。然而地方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上比较传统,主要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4]。不同院校之间课程体系的重复率较高[5],支撑培养特色普惠金融人才的课程比重明显偏低。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传统金融课程比重依然偏高,小额信贷实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课程普遍比较缺乏;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数理金融、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等课程,大多模仿知名高校或老牌财经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和投资学等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知名高校和老牌财经学院相应专业课程雷同比率也比较高;而经济与金融专业和互联网金融专业,则主要将几个方向的专业课程进行组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待优化。

(三)实践教学体系有待优化,教学绩效有待提升。为了提升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问题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6]。但是地方本科院校中,相当部分金融类专任教师是由经济学、管理学和数学等专业转型而来,既缺乏系统的金融理论素养,也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的经历,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单一。设有金融类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均建有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但是设施比较单一,实训内容主要包括银行、证券投资和保险等业务模拟操作、情景模拟等与特色金融人才培养有关的实验设施普遍缺乏。第三,校外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的问题尚待解决。校外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虽然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但是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除由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院校外,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外金融类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绩效普遍不理想,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难度较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绩效。

(四)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办学经费不足。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加大了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因办学历史短、引进难度大,师资结构改善进展缓慢,师资力量依然相对较弱。首先,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已有的高职称教师主要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教师的主体是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熟悉金融教学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难觅。其次,高学历的教师比率有待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是相对知名高校和大中型金融机构而言,依然缺乏吸引力,拥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教师的引进难度较大。为了充实师资队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不得不将学历要求放宽至硕士研究生,抑制了教师学历结构的改善。第三,双师型教师比率偏低。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但是高校教师与金融从业者待遇的巨大差距,难以吸引符合条件的金融从业人员加盟。这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的金融类专任教师,主要由缺乏实践经验的学院派教师构成,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所在地级市政府拨款和收取的学费,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对人才引进、特色课程开发和实验设施的完善等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

四、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策略

为担当普惠金融人才培养的重任,地方本科院校应尽快改变模仿式的发展思路,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以构建特色的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全面推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提高特色课程比重,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优化专业设置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金融人才的培养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所处的竞争地位、师资力量及学生素质,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基于此及普惠金融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胜任各类普惠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中后台业务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质的本土化高层次应用型普惠金融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金融类专业的优化方案,逐步停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或理论性较强专业,如金融工程、经济与金融专业等,创造条件增设互联网金融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等。同时,因为国家对本科专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专业优化可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进行。首先,增设专业方向,如金融工程专业可增设普惠金融产品开发或风险管理、小额信贷产品开发与定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等方向;经济与金融专业可增设普惠金融实务方向;保险学专业,可增设农业保险方向。其次,在积累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增设金融学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或普惠金融专业等,形成与普惠金融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类专业体系。

(二)基于能力培养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提高特色课程的比重。地方本科院校应按照普惠金融对人才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提高特色课程的比重。首先,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积极向教育管理部门争取更大的课程设置自主权,在确保学生把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降低传统宏观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小额信贷实务与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逐步形成以提升学生业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其次,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开发地方文化、地方经济等方面的课程,构建特色课程模块。地方文化方面课程的开发,应加强与本地资深的人文专家合作,共同拟定课程名称、撰写教学大纲及编写新教材。地方经济方面的课程,应加强与本地资深的经济管理专家合作,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跨区就业及创新能力,地方特色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应增加地方信用文化、产业结构与信用风险评估相关性讨论的模块。第三,定期更新课程体系。金融科技的发展最终将会解构现有的基于工业社会结构的金融服务体系,重构一个基于信息社会架构下的金融服务体系[7],进而对各类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定期更新课程体系,及时淘汰陈旧的课程,增设新兴课程,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首先,树立实践教学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机制。改革理论课程成绩考核机制,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成绩中的调查报告成绩不低于一定的比例,同时,鼓励教师创新学业考核方式,引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其次,提高校内模拟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实现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学、保险学、国际结算、会计基础、外汇交易与实务等业务性较强的课程均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力争开出独立实训课程。第三,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聘请业内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力争实现业内专家全程参与校内外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绩效。同时,组织研究团队,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员工在职培训教材,利用学校设施和人才优势开展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双赢。第四,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依托合作金融机构,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创新毕业实习形式,将毕业实习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实习感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为分散实习,由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四)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构建分层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虽然主要培养普惠金融人才,但是仍需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构建分层人才培养体系,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对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应以提高业务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着重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财会和统计分析等业务技能,考取含金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对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加强金融专业课程、英语和数学等公共课程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基础和能力,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提高学生的升学比率。对拟自主创业的学生,充分发挥创业学院和校友会的作用,组建融合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创业导师团队,强化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团队的组建和展业计划书的撰写等方面的指导。

(五)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扩宽办学经费来源。首先,创新金融专任教师管理机制,构建金融业界与高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引进金融实务专家奠定制度基础。其次,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各类人才计划,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金融专任教师,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第三,完善中青年教师挂职学习制度。要求中青年教师定期前往合作金融机构挂职学习,将挂职经历和业绩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同时,应依托合作金融机构,加强对挂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要求挂职教师在挂职期间要熟练掌握一项金融业务的办理流程与要点,熟悉多项相关业务操作要点。第四,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拓展经费来源。在积极申请增加财政拨款的同时,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监管,增加经营收入。改革捐赠经费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确保经费按捐赠人意愿使用,为拓展捐赠资金来源创造条件。改革横向经费管理机制,适当降低管理费的提取比例,放宽经费报销范围限制,激发教师承接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的积极性,拓展社会资金来源。

猜你喜欢

普惠课程体系金融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新疆吉木乃县:县总工会推进普惠服务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P2P金融解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