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测定的临床价值
2018-01-29张爱萍
张爱萍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12)
血常规检测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1],临床相关数据表明C-反应蛋白对感染性炎症的敏感性非常高[2],因此在临床上可结合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来诊断感染性疾病,以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将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感染期患者和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象展开研究,旨在探究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具体过程和结果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感染期患者,病例选取时间:2016年5月~2017年5月及同期的健康体检者40名,依次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男2 2例,女1 8例,年龄9~61(34.82±5.74)岁。
对照组:男2 4名,女1 6名,年龄10~60(35.91±5.79)岁。
对比2组受检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距不大(P>0.05),由于其对比性不强,则2组可以实施比对研究。
1.2 方法
标本采集:在清晨,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3mL,将其放置在含有EDTA-K2的抗凝瓶中保存,轻轻摇晃至混合均匀。
检测方法:按照常规程度规范化使用魅力1800生化仪、迈瑞 BC-5500血球计数仪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白细胞水平(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受检对象的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阳性率。
血常规:Ⅰ级—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Ⅱ级—中间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Ⅲ级—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数据录入到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C-反应蛋白阳性率、血常规分级和计量资料: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水平分别用%表示(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以P<0.05为标准表示两组受检者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比较差别较大。
2 结 果
检测数据显示,观察组急性感染性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水平均比对照组高,统计学具有意义。
3 讨 论
C-反应蛋白于1930年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被发现,是一种在肝细胞中合成的重要炎性反应标志物[3],其与感染存在密切关系,能够在机体受到炎性刺激时进行反应,当组织损伤和细菌感染严重时,C-反应蛋白会剧烈升高,而如胃溃疡等普通患者因为无全身性炎性反应,C-反应蛋白则较低,临床认为C-反应蛋白能够有效判断内科重症疾病的严重程度,还可判断炎症的控制情况。血常规检查为临床一项基础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分类计数。经血常规检查可于早期发现患者全身性疾病症状,判断患者是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贫血疾病。但容易受到生理以及药物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相比而言hs-CRP的诊断准确率则更高。
本院使用三分类的血球仪进行血常规测定,血常规测定能够对贫血、骨髓抑制、出血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进行筛查诊断[4],应用在炎症感染性疾病中根据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水平,可将炎症感染情况反映出来。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的敏感性均较高,能够将短时间内患者机体的纤溶系统功能、凝血系统功能以及机体免疫状态反映出来,能够作为检测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观察组急性感染期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水平比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明显升高(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机体内感染程度较为严重;观察组急性感染期患者的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百分之百,血常规分级情况Ⅰ级的比例更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大(P<0.05),说明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能够显示患者的炎症及感染严重程度,有利于临床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张琳[5]在《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分析》一文中写道,观察组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例为95.31%,对照组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例为4.69%,与本文数据相近,表明本次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高。
总而言之,在临床诊断感染中联合使用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对机体内炎症及感染程度进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