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品扶学 力行致远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小学铁路文化驿站特色课程建设探索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74期
关键词:驿站铁路评价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小学坐落于津浦(京沪)铁路终点国家级开发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始建于1918年,曾隶属铁道部浦镇公司,铁路特质融入了学校百年发展历史。

一、铁路文化驿站:融入高铁时代的学校精神

2017年,学校的“铁路文化驿站特色课程建设”成功立项为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一)学校育人核心理念

“铸品扶学”是浦厂小学育人核心理念,“铸品”即学校实施红色教育,通过火车头精神,工匠精神的浸润感染,培养“肯负责、勇担当、能创新、有力量”的浦厂少年。“扶学”,学校原名浦镇扶轮学校,“扶轮”最初源于铁路学校。因此,“扶轮”是浦厂小学的历史基因、文化基因,蕴含呵护、陪伴之意。扶学就是学校教育应让位学生,使其处在正中央,支持扶助学生成长。

(二)课程建设的核心关切

“驿站”是古时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西方近代的火车与中国古代的驿站相结合,使其更具有汲取力量和思想,实现新出发的意象。教育是驿站,给师生提供充足的物质、精神和动力;学校文化是驿站,能栖居每一颗心灵,生发新的思考,放逐新的梦想。

二、铁路文化驿站:营造多元融合的学习情境

学校以“铁路”为基点,以“文化”为纽带,打造属于儿童的充满科技创意的实践驿站。让浦厂学生看到中国、看到世界,让世界看到浦厂的学生。

(一)校园物型建设——铁路文化环境与学习资源

学校有铸品扶学石、“一带一路”图,直观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特色。铁路文化主题区域包括火车头、钟楼、站台、水景,它是学校铁路文化的地标,是所有师生共同的文化原点。铁路历史文化区域,即浦厂历史街区,浓缩了浦厂、浦厂小学的百年发展历史。铁路科技探究区域建有铁路生活馆,史蒂芬孙小机械师实验区,STEAM区,让学生呼应江北新区发展,经历多学科、跨学科情境,强化项目设计与动手能力。

(二)班级资源建设——班级亦是驿站

项目实施中,学校坚持“人人参与,个个动手”。让班级全体学生参与建设本班的铁路文化驿站。有江苏省英雄中队“王荷波中队”,体现阿拉伯文化的“西域驿站”,浦口轮渡桥码头驿站等,每个班级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驿站名,有属于本班的研究项目,学生在“主题墙”“成果走廊”上,充分展示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交流互动,不断丰富班级研究项目的内涵和外延。

(三)校外资源开发——建设校外驿站

围绕铁路这一项目核心,引入周边丰富的铁路资源,建成“八大校外驿站”。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建构“真我”的铁路文化。中车浦镇公司:带领学生了解火车结构,感知火车技术与创新。王荷波纪念馆:引导学生继承先驱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南京浦口火车站:回望百年津浦沧桑巨变,培养学生家乡情怀。南京工运纪念馆:让学生走进工人斗争的现场,重温历史。江苏铁路博物馆:学生沿着铁路历史,了解铁路发展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变。南工大创业梦工坊:学校借助周边高校资源,发展学校STEAM项目学习。南京长江大桥:感受建筑与科技之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铁路文化驿站: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铁路特色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融合、共生的特点,我们根据儿童成长需要、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特征,建设“一体三类四平台”课程。“一体三类四平台”,“一体”指的是国家课程,是核心主体,“三类”是指“铁路文化驿站课程”分三大类:指向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史蒂芬孙STEAM课程;指向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童心飞驰主题探究课程;结合地方资源,以“校外驿站”为基地的情境体验课程;“四平台”是指社团活动平台、网络互动平台、铁路科技文化主题月和少儿铁路科技研究院。

国家课程,强调学科项目化学习,基于两类目标,一类是学科的关键能力,一类是指向跨学科的学习与思维的素养。采取双线并进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路径为选择主题—收集信息—使用不同资源—提出问题—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史蒂芬孙STEAM科技创新课程,包括艺术与创新、众创空间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要求学生能提出假设,动手实践,探索最佳方案,体验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童心飞驰主题探究课程,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创造等主题探索,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特色课程建设“四平台”有:

1.铁路文化社团。学校充分整合教师、家长资源优势,围绕“铁路与文艺”“铁路与科技”“铁路与生活”开设体现铁路文化元素的社团,如郑和西洋社团、铁路小导游社团、铁路礼仪社、“一带一路”地理社团等。

2.铁路科技主题月。4月为学校铁路科技主题月,每年确立不同主题,在系列活动中评选10类“10个微行动”。包括10个铁路小创意、10个铁路文化小故事、10位铁路小画家、10个铁路礼仪小常识、10个铁路驿站小导游、10件铁路沿线小摄影、10个铁路微网页、10部铁路文化微视频、10个铁路文化微课题、10位铁路文化小歌手。

3.少儿铁路科技研究院。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南京铁道职业学院的支持下,学校成立“浦厂少儿铁路科技研究院”。聘请了周镜院士、复兴号总设计师赵红卫等专家,他们与学生一起围绕铁路、“一带一路”中感兴趣小课题开展研究,如“火车站在城市选择位置时如何做到最优”“中国文化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

4.铁路文化主题网站。融入智慧校园建设,建立“铁路文化”校园网,设置知识窗、互动区、数字馆、成果台四个子栏目,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海量的数字化信息呈现铁路文化特色课程资源。创建学校文化微信公众号,随时发布特色课程建设资源、动态、成果。

四、铁路文化驿站:评价即教学,构建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运行的内动力,是课程实施的主方向。项目以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模式为前提,通过“课时”“空间”“评价”三大维度的立体建构,全力打造铁路文化驿站线路图,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在“课时”上打磨,形成三种课堂样态

根据儿童学习需求和课堂教学需要以课堂“时长”为节点,开设时间跨度不同的三类课型,即微课、基础课和联课。

微课时长10分钟。通过短时高效的对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以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铃声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开始,课堂不再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唯一空间。

基础课时长40分钟。主要针对项目教学,围绕教学常态要求,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以问题引领、情景再现、方法解构、合作展示等多种方式,让课堂教学清简灵动、厚实平易。

联课时长60分钟。打破常规课时设置,既体现学科本身的需求,又彰显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既有单学科的联合,如音乐、美术的两类联课,也有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联合。从学生立场与学科角度出发,建构起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联课教学组织模型。

(二)在“空间”上架构,建立多维体验平台

通过对“空间”的合理架构,我们形成了以“驿站”为实践孵化的体验区域,围绕“四大校内驿站”“八大校外驿站”整合各类校内场所和校外基地的资源,利用体验性实践活动组件,更好地发挥其主题式教育功能。同时,校内、外驿站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学生的国际视野、民族精神、科学品质、社会责任的提升建立平台,将教学紧紧融合在铁路驿站、个人生活、历史与未来中,用特色课程实现全体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三)在“评价”上突破,实现七大能力发展

“铁路文化驿站”致力于培养学生七大能力,如同三棱镜下太阳光显现出来的七彩光芒,在每个人的身上以综合的方式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1.积极推行“表现性评价法”。

学习方式的变革取决于评价方式的变革。我们研制“微行动学习体验评价单”,向学生提出与铁路文化的认知、情感、技能相应的评价要求,然后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关注学生活动体验。

2.尝试研发“驿站通关评价法”。

我们从铁路知识、铁路文化中提炼出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技能,逐步形成各年级的儿童驿站通关评价方案。通过“铁路驿站学生技能通关证”让学生的关键能力落地生根,其推行的基本原则,一是低起点,二是易操作,三是年段制,每个年段不同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逐步完善“展示性评价法”。

依托铁路文化驿站,对学生的综合行为能力进行跟踪记录与实时评价。学生围绕“10类10个微行动”中体现自己收获与成长的相关材料(如书画作品、手抄报作品、小制作作品、图文作品、活动照片、获奖证书等),整理放入学校设计印发的“10类10个微行动”成长体验档案袋,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

猜你喜欢

驿站铁路评价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