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素养目标的AP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探索*
——以南京市第一中学国际部为例
2018-01-29/白晶黄侃
/白 晶 黄 侃
我国高中引入国际课程,是尝试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国际化人才培育奠基,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途径之一。南京市第一中学国际部自2012年引入了美国AP课程,在满足学生与国际接轨的教育需求的同时,在多年的课程实践中,探索了以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为目标的AP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
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指的是美国高中的大学先修课程。美国高中生在选修AP课程后参加美国大学理事会组织的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就可以获得大学学分。全球包括美国在内的57个国家的近5000所大学将AP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不同于AP考试的培训,南京一中国际部引入AP课程,更强调其育人价值的实现,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正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曾提出的,我国高中实施国际课程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要摒除“应试味”,真正从人才的成长需要出发把握国际课程的要旨。[1]我国高中在引入AP课程时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必要的,需要适合国情和学情的实施路径,以更好地实现AP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科学素养培育:AP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定位
1.基于科学素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引入AP课程的学校来说,准确界定AP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对发挥其教育教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南京一中将AP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基于以下判断,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之一。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提出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是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工作。
美国大学理事会开发的AP课程包括艺术类、英语语言与文学类、历史与社会科学类、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世界语言与文化类等五大类36门学科。从我国学生在AP考试中的表现看,学生在数学和科学类课程中具有优势。[2]这些优势学科的课程目标集中体现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其他类别的AP课程也有培养科学素养的教育功能,但是由于政治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部分人文方面的AP课程内容不适合面向我国高中生实施。基于上述考虑,南京一中AP课程校本化建设立足于科学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科学素养目标的AP课程校本化实施,有利于在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国际上科学教育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AP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其课程目标应该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南京一中在学校发展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在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素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下,坚持育人为本,借助国际课程推动学校高中教育的开放融合,深化课程改革,探索育人模式的完善与创新。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而且也是培养创新素养的必要基础。AP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指向科学素养,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要求。
2.科学素养目标的内涵界定。
作为普通高中国家课程的补充,在AP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应注意体现先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特色,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充分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南京一中AP课程校本化实施目标界定的基本原则是将科学素养纳入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去理解,促进教学和育人的统一;将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布的科学类AP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大概念与我国普通高中相应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实现基于科学素养目标的学科教育价值的统一。
南京一中对作为课程目标的科学素养内涵形成了如下的校本理解与概念界定:基于阅读和实证的科学方法,基于批判性思维的科学品质,指向真善美的科学价值观。围绕“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科学价值观”的科学素养概念界定,旨在促进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科学素养内涵,将科学素养目标融入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中。
二、中外优势互补:AP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路径
1.将AP课程融入学校国际课程的框架体系。
南京一中国际部将AP课程融入国际课程的框架体系,成为国际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一中的国际课程包括三个系列,即中美融合的高中基础课程、AP课程和国际部校本课程。基于科学素养的AP课程校本化实施在这三个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第一系列,即中美融合的高中基础课程,在高一年级实施,其中包含了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Pre-AP课程(AP预备课程)。Pre-AP课程体现基于科学素养的普通高中科学基础与AP课程的衔接教育,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广泛性。
第二系列,即AP课程,在高二和高三年级开设,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修,并参加美国大学理事会举行的相应科目的AP考试。学校现已开设英语语言与写作、英语文学与写作、微积分、统计学、物理(含物理1、物理 2、物理 C力学、物理 C电磁学)、化学、生物、经济学(含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世界历史、人文地理、美国历史、环境科学等AP课程。其中数学类(如微积分和统计学)和科学类(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分学科制定了基于科学素养目标的校本化实施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策略、课程评价方案等,突出基于大概念的科学教育理念,注重概念的深入理解。为了使课程纲要适合学校学情,在制定课程纲要之前,学校选取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参加了“基于概念的深入理解”的学科素养调研测试。调研评估了学生学科素养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对基本科学概念的理解情况,分析了可能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水平与程度差异的因素,为课程实施的策略提供依据。
第三系列,即AP校本课程,贯穿在高中三年,供学生选修,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开拓国际视野。例如STEM课程、机器人课程、3D打印课程、太空城市设计、环保、莎士比亚戏剧、英语学术辩论与演讲、击剑、配音等。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在不同的AP校本课程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STEM课程和太空城市设计课程特别注重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
2.努力推动AP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学校AP课程纲要的统领下,AP课程的教学设计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旨在促进科学大概念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学目标的界定须依据课程纲要,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对应的大概念与科学实践活动目标。教学过程中使用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与教学目标一致,并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旨在促进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教科学,促进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为了促进科学素养目标的达成,AP课程应特别重视科学实践活动,与普通高中课程相比较,AP课程对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对应的教学评价则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如何有效表达科学问题;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应用科学理论与数学工具进行分析与评估;如何将跨领域的概念与不同的科学方法建立联系。
3.营造AP课程教学开放、平等的学术氛围。
科学素养的培育需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在学术面前开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美国AP物理课程专家、美国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主席Greg Jacobs曾应邀通过书信和南京一中的学生分享他对物理学习的建议。他认为学习的效率不仅来源于用物理思维去思考,而且来源于与同伴以及教师的交流,显然他的建议不局限于物理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南京一中在AP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努力营造基于学科问题交流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学术交流的能力。这也使得基于科学素养目标的AP课程教学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判断和分析;学生不仅仅是听讲,更多的是参与、交流和讨论,甚至是辩论。学习的动力来自对科学的兴趣,来自对学科本身的兴趣,而兴趣来自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未知问题的探索欲。
4.促进学生AP课程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对接。
AP课程校本化实施最重要的就是在实现课程原有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如何与我国教育文化的传承、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特色。这就要求AP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支持AP课程学习的各种资源,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AP课程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对接。为此,南京一中国际部在AP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推动面向真实世界的科学教育。在美国大学理事会最新公布的AP科学类课程纲要中,科学实践活动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一中在实施AP课程时,基于对科学素养的校本理解,努力促进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世界。
第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南京一中的AP课程教学有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用自己的慧眼寻找身边的科学误区”。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解剖案例,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认识误区,并提出合理建议。该项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世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AP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为学生搭建有效的科学实践平台。南京一中国际部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将学生送出去,将专家请进来,拓展校本化的AP课程资源。南京一中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订高中生课题研究项目“GOLD SCIENCE FAIR”,将南京一中选修AP课程的部分学生送到大学的科学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活动。“GOLD”代表“Guiding,Outstanding,Learners,Discovers”,旨在引导杰出的学习者去发现探索。“SCIENCE FAIR”指的是科研成果展示。这个项目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表达研究成果等科学研究必备的基本能力。南京一中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合作,请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的专家到学校开展STEM教育。学生在面向真实世界的学习问题引导下,实现了AP课程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受益匪浅:AP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果与展望
AP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起到了的积极作用,实践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从课程学习中受益。首先,AP课程校本化实施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AP课程班的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其次,AP课程校本化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水平,提高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南京一中AP课程班学生参加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邀请赛中荣获冠军,参加2017年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获得中国区域赛华东赛区冠军,全国总决赛亚军。第三,AP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了有效的途径。
基于科学素养的AP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中科学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视角,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探索成果。在此基础上,AP课程校本化实施未来努力的方向是通过学科间进一步整合,建设打破学科界限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注重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高中科学教育校本课程,期待从基础教育的视角为回答“钱学森之问”做一些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