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课程”:追求课程卓越的现实路径
2018-01-29华志英王一娴
/华志英 王一娴
学校课程是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教育机会寓于课程之中。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都很重视课程的建设。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始,到试图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绕不过的现实问题:学校究竟有多少课程适宜?怎样建构课程体系?又该如何评定课程的品质?从量到质,从设置到落实,必须有进一步的思考。
一、课程反思:基于理想与现实的突围之路
近几年“全课程”概念扑面而来,其理念正是反映学生成长的整体性。但是“全课程”的落地需要重组重编教材,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很难实现,有时自编教材也无法超越国家课程教材。有些学校设计了数百门课程,暂且不说师资的情况,课程实施时间不足便是现实问题。
课程的实施需要一线教师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亦即需要围绕学校教育应当做、能够做的,思考学校课程所要保障的“学力”内涵,同时思考学校课程应有怎样的整体结构。
审视学校课程,最大的问题是“割裂”:从课程形态看,分科课程各自为营的割裂;从课程生活看,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从课程设置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的割裂。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应围绕儿童的成长,作为研究者在思考学校课程建设的时候,首要的标准不是文本的完善或课程的增加,而是应该考虑课程建设是否基于学生的成长,是否提供了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本校学生群体特定素养的课程。在这个意义上的课程设计思维,经历着三大转动:一是整体思维的统摄,二是关系思维的贯穿,三是过程思维的渗入。这些课程创新思维,把课程从静态的文本课程推至动态的运作课程,回应了课程育人价值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出了“融创课程”:它既是一个动态性概念,即课程群是一个发展着的课程融合与创生的过程,又是一个目标性概念,即学校在三级课程的开展中,寻找课程目标、内容、资源等的共通之处,使其在目标、内容和资源等方面达到层级化的发展态势,实现学校课程整体的贯通与融合。
二、课程设置:国家课程基点与学生成长节点的相遇之旅
国家课程的设置全面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其中。学校整体建设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点,以学生成长为节点。这种课程思维,也是基于教师现实基础“跳一跳”能实现的课程文化自觉。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在每一课程领域内和教师们一起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意义的课程项目,一个个项目连接的是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
目前学校融创课程以三大项目推进:
拓展项目是学科本身的拓展与延伸,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开阔视野。
主题项目要求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有学校资源与课程的整合,比如“登山课程”,学校地处风景秀丽的青山脚下,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开发登山课程。身心健康与审美情趣是学生学力的核心之一,学生们走进自然,欣赏了大自然美景,陶冶了性情,同时我们让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美术等学科在登山课中融合。教材内主题的整合将学科间不同的知识、不同学科间相同主题进行归类。
“任务”项目强调的是“做中学”,短期的任务包含在“主题整合”项目中,这里特指长期的项目。在设计中我们以学生共同感兴趣的点入手。大自然的一切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他们爱看、爱问、爱玩,于是让大自然进入课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校园到校外,发现、质疑、表达,保持孩子的天性,“大自然笔记”将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中国味道”节日课程以季节为纵向线索,依托具有中国传统的节气与节日,形成融生命、艺术、科学、社会、生活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在这一块的顶层设计中我们做的是“减法”,其实每一个任务的落实需要的是充裕的时间、自由的空间。
三、课程发展:走向更深入的自然的融创是关键路径
在以上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更深化了这样的认识:统整而非碎片化,保证课程的质量,回应未来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期待,在学习经验和办学特色间寻求平衡,是基于现有课程框架基础上追求课程卓越的学校未来要走的一条关键的课程路径。从目前的实践来说,我们对课程建设的经验是:一有思路,要求清晰的设计意图和技术路线;二找到连接,找到理想价值与现实需求、实际条件的连接点;三是一定要将想法落地,尝试做出最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课程。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的课程正在朝三个方向发展:左右勾连,学科内的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左右勾连,散乱的知识在学生能力提升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外沟通,实现课内课外的沟通,校内校外的沟通,将学生内心深藏的情感世界与外界联系起来;上下贯连,遵循学生的成长时序,课程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要善于发现儿童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意识到教育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适当选择,适时衔接,适度混合,适性教学,实现更为自然的“融创”。只要回归到真实的世界,置身于实践情境之中,那些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所开设的分科课程便以整合的形式出现。所以,回归真实的世界、回归具体的实践才是“融创课程”的真义所在。推动课程融合与创生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摒弃控制逻辑,遵循意义、关联与系统才是关键。好的课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密切与真实世界产生连接;学习由学生来驱动,教师要起着引导和发现的作用;有意义的问题框架和开放的任务设计;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元的视角;跨学科整合与清晰可视化的评价等。对照这些特征,我们要在资源、评价等方面做出深入探讨。
在融创课程中,让学生最终找到一个完整的更加精彩的自己是我们的追求。顺着这条现实的关键路径,我们且行且思,且行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