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转型的苏州实践
2018-01-29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4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与《计划》相配套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在教育部的《计划》和《规范》出台仅仅一个月,5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就制定并颁布了《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而苏州市则更早行动,进行了“先行先试”,在2018年3月29日启动了“苏州线上教育中心”,“中心”运行只是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学校教育转型的一个点。目前,全市中小学100%接入城域网,100%实现“班班通”,100%建有门户网站,60%以上建成数字化校园,生机比达6.8∶1,师机比达1∶1,45岁以下教师100%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教育信息化已成为苏州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一、我们的思考:教育转型要念好“人、学、技、特”四字经
基于“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需要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实现灵活、智慧、可重组的学习空间再造,实现主动、深度、无边界的学习方式变革,实现个性、联结、跨学科的课程体系重构,实现开放、民主、扁平化的组织管理转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念好“人”经。
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因此,当“互联网+”遇到教育时,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在推进“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实践中,我们感到“人”是最关键的要素,设备再先进,没有师生去使用,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2.要念好“学”经。
无论教育如何转型,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一点,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有人说,“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基于“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就是要打破整齐划一的工业化教育形态,消解2.0时代学校发展的工业模式,瓦解传统的教学结构,实现“互联网+教育”从“注重教的信息化转向注重学的信息化”,创造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可以设想,一旦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就可以专注于课堂教学创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到那时,每一个学生的“私人订制”式学习也许就成为现实。
3.要念好“技”经。
前面谈到念好“学”经,并不是否定“技术”的作用。相反,要真正推进教育转型,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关键,只有技术才能颠覆课堂。《计划》明确指出,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等,是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而《规范》《意见》对技术也有明确要求,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技术革新在教育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要谨防出现“技术代替教师”“学校最终会消失”“人工智能可以教得更好,教师将彻底失业”等观点或言论。
4.要念好“特”经。
“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是指教育的结构性变革转型,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让教育亦可实现“私人订制”。让教育人专心做教育事,如营造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采取多元的学习方式、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以及创设弹性融合的组织管理形态等,呈现学校教育的“百花齐放”,这就是教育转型中的特色发展。在学校教育转型的进程中,“特”是转型的显著标志,是内涵发展的灵魂,更是抢占面向未来学校教育制高点的核心竞争力,谨防出现“新技术主导新教育”而“千校一面万生同模”的现象,鼓励“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学校差异化发展。
二、我们的实践:教育转型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时代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但学校的教育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学校要实现“华丽转身”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今天学校往前走的每一步,都让教育离未来更近了一点。所以,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的进程中,需要我们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恒心和勇气,先行先试。
1.行政助力,从资源建设和平台运行上引向转型。
学校的教育转型离不开教育行政的助推。早在一年前,市教育局“从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高度,着手建设“苏州线上教育中心”,于今年3月29日启动了试运行,至今运行良好。“苏州线上教育中心”是以“苏州名师全过程全免费”为核心理念,统筹全市名优教师资源,搭建贯通线上线下与课内外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名师课程资源、名师网络答疑、名师在线直播及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等4大类教育服务,面向全市150万师生和280万家长开放。
2.智慧教研,从硬软件升级和教研方式上引领转型。
“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教育要转型,教研须先行。根据智慧苏州、智慧教育建设的总体方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教学管理研究中心基础上,以建设苏州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为重点,分期建设智慧教研与科研服务体系。从硬件上升级研究中心机房核心网络,采用最新技术的AMEQP(全通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升级APMS网阅系统,为智慧教研与科研奠定高速互联基础;从软件上开发教科研部门办公系统,改版升级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整体迁至苏州教育城域网,实现全市教科研人员信息交流全覆盖;从内容上构建现实与虚拟互通的教研资源库和网上教研平台,充分发挥云平台、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合乎课标要求、配合教学进度、切合教材特点的教研资源库,让广大教师都能够在资源库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从方式上主动探索并开展数字化网络教研改革,开辟数字化教研空间,率先制定数字化网络教研标准,探索数字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建立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方式,完善数字化课程的规划设计,做好数字化学情的搜集分析,实现在大数据背景下教研方式的转型,进而引领学校教育的转型。
3.区域联动,从项目实施和时空拓展上引导转型。
2013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倡导智慧教育,创生了“易加”枢纽平台。他们着力“顶层设计先行、区域统筹推进、建设模式创新、教育应用驱动、内涵品牌打造”,先后完成了两期枢纽平台的开发,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现代移动通讯等技术为支撑,形成了互融互通的20个平台(系统),初步构建满足“学生E(易)学习、教师E(易)教学、行政E(易)管理、家庭 E(易)沟通、社区 E(易)服务”的“五 E(易)”统筹服务体系。其中,“易加”互动学习平台是一个支持全程学习的平台,它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所有学习过程,提供集课前、课中、课后于一体的个性化互动学习方案,满足个人电脑、手机与平板多终端运行,支持自主选择、资源推送、同步检测、多维互动、及时评价等学习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学习与教学方式的改变。
4.创新实践,从课堂重构和学生发展上引动转型。
近年来,苏州市中小学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涌现出众多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学校。如苏州三中依托教育信息工程抢占未来教育发展高地,经过七年建设,已经建成了“大数据中心”,形成了以“深度融合、覆盖广阔、常态呈现、效果明显”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工程系统,呈现了以“OA办公系统、电子班牌、StarC双屏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大数据分析下的个性化定位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建设亮点,为学校层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做出了榜样示范。苏州金阊实验中学在大数据支持下实施个性化教学。该校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中心开发StarC3.0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实施大数据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苏州市草桥中学构建基于极富空间的混合式学习模型,苏州彩香实验中学开展基于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的未来学校的实践研究,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整体架构“互联网+”背景下的“云课堂”。常熟市实验小学通过全息学习,改变“学习”面貌,学校致力于变革传统的教育空间、技术应用和环境构造,为学生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可能。
三、我们的愿景:实现教育转型“未来不是梦”
当前,苏州教育正处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的关键期,处于2035市域教育现代化纲要研制的攻坚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比如,教育信息化如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何实现教育基础数据互联互通和深入应用,如何增强信息技术运用对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学生、教师、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如何扩大信息化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等。今后我们将围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要求,宏观谋划未来教育愿景,着力建设高速安全的网络环境,建设舒适便捷的物联感知系统,建设实时交互的未来教室,为推进教育转型提供强大物质支撑,着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育管理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