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 推进优质均衡
——努力发展好适合学生成长的小学教育
2018-01-29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寄托着万千家庭的希望,成就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小学教育,是打牢人力资源根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几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在扩资源、强队伍、抓规范、提内涵、创特色等方面科学谋划、改革创新、全力推进,积极探索促进优质均衡、适合孩子成长的小学教育之路。
一、坚守公平底线,全力推进优质均衡
办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盼,也是教育人的责任。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有为,据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第一,力抓资源建设。一是应对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政策变化给基础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超前谋划,完成城区学校布局规划(2011~2030年)修编,指导县区同步做好规划修编和学校建设布局。二是加快资源建设,五年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农村学校装备水平提升等一批重点工程,新改扩建小学近百所,全市小学装备条件全部达到省Ⅱ类以上标准,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三是实施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改革,2016年调节979个编制,盘活了市域范围内的教师编制存量,缓解了热点区域的教师紧缺难题。
第二,力保公平普惠。一是提请市政府出台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文件,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每年700元,市、县(区)财政对寄宿的留守儿童给予每生每年500元补助。二是着力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施教区全覆盖,随迁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三是保障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利,教育资助在全省绩效评估中荣获“省优七连冠”,全市义务教育发展达到国家基本均衡水平,受到省政府表彰。
第三,力推规范办学。一是推进教育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二是推进依法治教、依规治校,加强对学校招生收费、课程开设、教学常规、教育管理等监管和指导,促进小学按照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办学。三是积极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实验工作,68所小学达到示范校标准。四是制定消除大班额工作的任务书和时间表,按照全市2017至2020年的小学起始年级班额,分别不超过 50、48、46、45人的序时进行强力推进,到2020年全市小学将全部实行标准班额办学。
第四,力促优质均衡。一是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全市小学成立55个教育集团,将263所小学和101个教学点全部纳入集团管理。在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实施“五统一”管理,即人员统一调配,教学统一进度,教研统一安排,质量统一调研,绩效统一评价;通过现场互动和“三通两平台”的资源供给,实现“五共享”,即共享先进的办学理念、共享科学的管理经验、共享名师的示范引领、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共享集团的办学成果。二是推进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全市每年小学教师交流近2000人次,各县区、市直小学教师交流数量占交流教师的比例均超过15%。三是开展教育对口帮扶,组织5所市区优质小学帮扶10个重点中心镇的10所小学,各县区积极开展县域内分片区帮扶。四是开展“幸福教育乡村行”“特级教师工作室”等活动,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走进42所乡村小学,进行教学现场展示、话题研讨、问题诊断、教育管理指导,引领和带动乡村小学快速发展。
二、突出人才支撑,全心建设优秀师资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办好教育的关键要素。我们以“四有好教师”为目标,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淮安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重抓全员培训。在小学阶段,淮安市教师培训主要是实施了“一二三四”全员提升工程。“一”即实施“雏燕奋飞”千人计划,重点服务青年教师成长,已累计培养教坛新秀1000余人;“二”即建成“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县区教师发展中心”两级教师研训平台,全市已有4个县区的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省示范评估验收,每年组织小学教师市级以上培训1.6万人次、县级线上线下培训6.8万人次;“三”即开展“三十、三百”精品研究活动,紧扣课改实践,评选“十个精品校本课程”“十项特色教研活动”“十个优秀教学成果”,实施“百位名师课堂展示”“教研进百校”“百项微型课题研究”活动,涉及学校广,参与教师多,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凸显;“四”即推行教师研训“四步菜单”:制定“菜单”,开展广泛调研,确定服务项目;按需“点菜”,学校根据实际需求“下单”;服务“送菜”,选聘名师进行答疑解惑;反馈“评菜”,项目服务结束后及时征求意见。
第二,重抓领军人才培养。淮安市政府出台《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管理意见》,推进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教坛新秀、县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四个骨干教师发展梯队,实施名师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全市小学阶段建立13个“特级教师工作室”、18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助推名特优教师专业发展。在加拿大建立淮安教师海外培训基地,每年组织近200名优秀教师参加国外培训进修。充分发挥“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小学教育领军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
第三,重抓校长这一关键。参照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模式,我们组织了两期淮安市中青年优秀校(园)长培育工程,每期按学段分设三个班级,培养周期两年。在培训内容上,主要包含校(园)长的专业素养、办学实践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专家引领、自主学习、集中活动、小组合作、实践拓展、在线交流等六种研修方式;在模块安排上,每期学习安排六个课程模块,并分学年设定阶段目标,体现课程的丰富性、针对性和层次性。还利用暑期组织全市所有小学、教学点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进行为期三天的全员集中培训,组织研讨活动,促进校长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能力。
第四,重抓薄弱环节提升。小学阶段音体美学科教师整体数量不足,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这是目前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我们深化体育艺术中考改革,全部实行电子化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这项改革有效促进小学努力开齐开足并尽可能上好音体美课程。针对小学音体美专职教师严重短缺的现状,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增加乡村定向培养音体美教师比重;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培训,连续两年组织全市音体美兼职教师专题培训,并开展音体美兼职教师的优课评比。
三、追寻多元特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第一,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孩子们喜欢的课程,给学生多彩的儿童世界,实现小学课程不但包括教科书、图书、报刊、影视、网络等在内的“大文本”课程,还有走出校园的“大生活”课程。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了“爱我淮安”地方课程;挖掘“运河文化”“行知课程”等区域资源,形成了实践体验类课程;依托周恩来总理家乡独有的红色基因、新安旅行团等历史资源,建设了一批德育特色课程。积极开展省市小学特色文化项目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品质的提升。推动优秀校本课程和优秀学生社团建设,有80所小学开设了走班制社团课程,提供数十个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发展。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小学61所、省校园足球特色小学43所,承办全省校园足球现场观摩推进会,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第二,着力优化教育教学。实施“广德育”工程,从“行为规范”“班队建设”“学科融合”“课程建设”“实境课堂”“网络德育”“育人团队”“三位一体”八个方面进行项目化推进,全方位建构育人平台,淮安市2016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绩在文明城市创建考核中位列全国第14名。深化“周恩来班”创建,坚持以周恩来事迹为基础来丰富学校课程文化,以周恩来精神为灵魂来锻造学校精神,以弘扬周恩来文化为己任来延伸学校特色文化,全市省级“周恩来班”数量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紧扣“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市实验小学牵头开展幸福教育研究,积极打造具有儿童味、学科味、生活味、文化味、成长味的“五味”幸福课堂。
第三,着力强化课题研究。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不断提升科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功能。淮安市教育局与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了四届“江苏省幸福教育论坛”,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积极整合资源,组建“科研指导委员会”,与淮阴师院合作成立“淮安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多个省基础教育改革前瞻性项目和200多项省级课题,“幸福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荣获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并成为全省小学唯一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B类资助项目”,“幸福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设与研究”等6个小学项目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四,着力用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提升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提请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并将教育云平台建设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强力推进。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淮安十大教学模式”数字化工程,积累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加强应用能力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对教师开展不少于50学时的业务培训,举办以“互联网+”、远程同步互动等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吸引线上线下数万人次参与,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