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1-29刘美华
刘美华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病症中死亡率与发病率均较高的病症类型,该病症的病情十分危急,需要及时进行临床抢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步骤在于早期将梗死的血管进行对应开通,该种治疗方式有利于恢复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量,有利于将患者濒临死亡的心肌功能得以有效恢复。有研究资料显示,护理工作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90例患者(时间:2016年2月~2017年2月),分2组,组别名称是研究组、对照组。
研究组:男性:女性例数=25:20;共计45例;年龄区间45~65岁,平均(55.55±4.33)岁;患者发病直至入院的时间在1~10h,平均(5.33±3.11)h。
对照组:男性:女性例数=26:19;共计45例;年龄区间46~66岁,平均(55.21±4.29)岁;患者发病直至入院的时间在1~11h,平均(5.26±3.07)h。
基本资料数据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将患者常规流程接入医院,并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在实施一系列临床检查之后进行抢救措施。
化急诊流程护理:在接到抢救电话之后,要求护理人员在5分钟之内出诊,护理人员在救护车上与患者联系人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状况并疏导患者心理状况,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护理人员达到现场之后,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给予面罩吸氧并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采用迅速又轻柔的方式搬运患者,让患者取得仰卧位的姿势,给予心电监护,时刻关注患者的神志和心率等指标变化情况,用电话的形式告知医院内科人员及时做好对应手术准备。进入医院后,对于疑似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要及时送往抢救室,叮嘱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的姿势,同时监测患者心电图和采集血液标本进行临床诊断;患者一旦确诊为心肌梗死则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予以碘过敏试验,做备皮准备和给予保暖措施,让患者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进入导管室后要评估患者的病情状态,及时做好护理交接工作[2]。
1.3 观察项目
对AMI复发率、住院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进行对应分析比较。
1.4 数据处理
研究数据分析用SPSS21.0系统处理,P<0.05表示有差异,计数、计量数据分别用卡方、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中的AMI复发率、住院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各项数据指标对比发现,研究组出现一例1例AMI复发,复发率为2.22%,住院时间(8.02±1.32)d,急诊球囊扩张时间(69.21±5.55)min。对照组出现8例AMI复发,复发率为17.78%,住院时间(12.66±1.99)d,急诊球囊扩张时间(120.32±30.33)min。两组比较明显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
3 讨论
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发生率与死亡风险,该病症的病情发展迅速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胸部前区存在疼痛感和神智障碍,众多研究显示,心肌梗死近年来的发生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结构,而为了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行积极的对应治疗之外还要予以护理措施,以此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3]。
给予心肌梗死患者优化护理流程之后,能够让患者获得有效的抢救效果,能够让患者更为快速又安全的送往医院进行相关治疗,可以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效提高,大大节约了患者的抢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患者院前的准备时间。优化护理流程将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有效规范化,给予患者提供了一系列标准又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更好的达到临床护理目标,为抢救患者生命提供有效保证。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运转流程进行优化处理,能够保证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予以运转过程中要对患者的风险发生率进行评估,有预见性对各种抢救设备进行准备,以此保证患者安全运转[4]。
相关数据整理,可得:研究组与对照组中的AMI复发率(2.22%)、住院时间(8.02±1.32d)、急诊球囊扩张时间(69.21±5.55min)各项数据指标对比发现,统计学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数据结果与薛雅瑜学者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所发表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5]文章中研究结论相似,有指导价值;由此可见,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