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民间龙舞文化的传承
2018-01-29舒云久刘玉邦
舒云久,周 伟,吕 晖,刘玉邦
(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我国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变传统扩大城镇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城市、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协调城乡五位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推手,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有效手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科学布局、四化同步①、文化传承的人的城镇化[1]。其中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引领农民融入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体现地域特色的城镇风貌。四川民间龙舞种类最多,地域文化浓郁,各具特色[2],都体现了龙的精神,参与性和互动性强[3-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承和发展民间龙舞,活跃了城镇气氛,促进了城乡居民和谐发展。
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民间龙舞发展现状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龙舞(俗称龙灯)有小金龙、雨坛彩龙、铜梁大龙、墨龙、水龙、火龙、桃子龙、板凳龙、肉龙、扁担龙、柑子龙”。还有诸如草龙、竹编巨龙、蚕龙、荷花龙、牛灯龙、长龙等[5]。课题组对已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泸州雨坛彩龙、黄龙溪火龙灯舞、沐川草龙、四川客家龙、永宁火舞等龙舞所属地文化部门的管理者、传承人、舞龙队员和民众,采用实地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法调研,基本结果如下:
1.1 政府和传承人进行管理运作
四川民间龙舞主要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政府文化部门来管理保护,传承人进行龙舞队伍的组织、技术指导。泸州雨坛彩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2000年后进行大胆创造、革新,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专门组建龙队进行彩龙演出,还负责彩龙产品系列开发、生产销售等[6]。沐川草龙由政府打造,政府为此专门修建农耕博物馆、传习所等,有需要时直接由传承人组队并组织表演、产品供给,这是目前各地龙舞的主要管理运作形式。
1.2 四川民间龙舞引导农民进入城镇生活
四川各地不同特色的民间龙舞通过当地政府直接管理,体现政府对传承人的关心,对龙舞者的贴心。经调查,传承人和舞龙者都来自农村,政府对本地龙舞文化的重视,使他们率先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工作或活动。由于春节及其他重大节假日的龙舞表演,大量的当地农民进入城镇参与活动、经商或从事服务行业,他们乐于享受城镇生活,这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1.3 各地龙舞是当地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文化亮点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各地龙舞是当地优秀的文化瑰宝,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挖掘、保护、创新、发展,给民间龙舞特殊政策,创造多种途径对外交流。泸县因为龙舞的特色和影响力叫龙城,黄龙溪因为火龙灯舞把整个古镇打造成骑驱在龙体身上腾飞的文化古镇,沐川草龙因为有精致的草编龙而名扬海内外。
1.4 四川民间龙舞带动城镇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中,大量的居民、游客专程涌入城镇,享受龙舞文化带给人们的快乐。如黄龙溪修造“黄龙见水”景观后,游客量创历史新高,同比时间段增长了115 %[7]。城镇旅游及相关产业、龙舞产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1.5 龙的精神促进城乡居民和谐共处
龙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合力、奋进开拓、造福人类的精神面貌,早已在城乡居民中深入人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以粗犷、豪迈的面貌呈现于城镇舞龙,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喜欢舞龙,并亲身体验龙舞文化,共享龙舞文化给城乡居民营造的催人振奋、天人和谐的环境氛围。
2 新型城镇化为四川民间龙舞发展带来的际遇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当地农民由农村进入城镇,体现以人为本,其核心是让他们融入城镇,与城镇居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生共享的关键是农民要有生存的土壤——各地舞龙在城镇要有自己的环境。这样,新型城镇化为四川民间龙舞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成为农民融入城镇的重要支撑。
2.1 新型城镇化为四川民间龙舞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后,使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举措,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好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川各地的民间龙舞在当地农村影响力强,龙的精神鼓舞着当地人的建设斗志。
2.2 新型城镇化为四川民间龙舞带来发展的阵地
城镇化是指农民由乡村到城镇,首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四川各地政府在规划、阵地建设中给当地龙舞创造条件,在基础建设中留下龙舞的足印,特别是建设龙舞固定的场所,打造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环境,给聚集一起的农民有施展的舞台,让入住城镇的农民记得住乡愁,为龙舞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3 新型城镇化为四川民间龙舞发展添加新生力量
新型城镇化是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8]。城乡居民共生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农民还可享受城镇的现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原城镇居民接纳历史文脉,都是龙的传人,更能促进城乡结合,文化交流。新型城镇化不仅提高文化基础,而且为四川民间龙舞发展增添新生力量。
2.4 新型城镇化扩大了四川民间龙舞发展视野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文化交流范围也扩大、深入,有利于挖掘与发展民间龙舞。通过城乡文化交融,发展路径更多,信息来源方便、快捷,使得龙舞交流更广。有政府扶持、专家指导、企业摄入、社会组织参与,人们发展龙舞视野更宽,机会更多。
2.5 新型城镇化促进四川民间龙舞产业发展
从世界经验看,新型城镇化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这为龙舞产业飞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避免龙舞的无序发展问题。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银行融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发展龙舞产业,给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通过产品、表演、交流、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市场运作,使得四川民间龙舞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民间龙舞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看重集中居住引领,缺乏文化底蕴打造
各地统筹城乡发展,散居的农村农民由政府归划到一幢幢的高楼中集中居住,扩大了城镇化规模,形成了新型城镇和新型城乡形态。据走访调查,如黄龙溪黄龙社区已建成的新型社区两幢楼之间一般是不宽的树和草坪绿化带以及道路,活动广场很窄或者集中在社区外侧。没有因地制宜,也没有显示当地特色的文化体育设施,只是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失去了原有健康的活动环境,健身路径只是见缝插针的一点点缀,更缺少龙舞文化的标志和场地设施,失去了龙舞文化的广泛参与性。
3.2 注重现代文化开展,忽视龙舞文化挖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供与城镇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都按要求建设综合文化广场、农村书屋、农民健身工程等现代文化设施,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活动,以突出新型城乡形态的古镇文化。而作为亮点打造的地域龙舞文化,除了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外,缺乏龙舞设施和日常龙舞活动组织。对龙舞文化深厚内涵的整理、研究以及利用新媒体宣传方面还缺乏系统化、持续化的组织和操作。
3.3 偏重文化部门推广,过度依赖政府统管
为了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寻地方有一定影响、长期流传并有一定特色的文化遗产,各地文化部门专门组织人员深入民众对民间散落原始的龙舞进行挖掘、整理、规划,确立传承人,打造自身特色,多种途径宣传、组织活动、对外交流等,把当地龙舞发展成个性十足、影响广泛的特色体育文化。然而,各地都是政府文化部门来组织和管理本地龙舞队伍,队伍除了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交流比赛由传承人进行技术指导以及带领队伍进行表演外,其余时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经费全权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
3.4 着重竞技表演动向,社区开展乏力
各地都在集中精力组建队伍以突出自身龙舞特色,打造本地龙舞亮点来发展本地龙舞。泸州雨坛彩龙专门成立公司由“大胡子”领头的龙舞队非常成功地进行竞技表演;黄龙溪火龙灯舞,组织龙狮队主要进行商业表演;四川客家龙成立的洛带客家艺术团的六个分团有三个分团可以在政府安排下进行龙舞表演。这些队伍都是根据需要在城镇中表演,平时传承人和龙舞队员忙于现有职业,在社区中很少练习、表演,四川客家龙即洛带刘氏客家龙的祠堂已经破落残缺,沐川草龙草编由于城镇化而失去基本生产空间。根据课题组进行的社区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社区中人们对龙舞有浓厚兴趣,但社区中没有开展活动的组织。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民间龙舞文化发展路径
四川民间龙舞由乡村转型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通过保护理念、公共服务、规范机制、媒介传播、城乡文化融合、产业驱动等来弘扬龙舞文化[9]。
4.1 龙舞保护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特色建设
龙舞保护理念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前的广泛调研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设计、规划、建设、活动等始终要有保护和传承龙舞文化的观念。首先新型城镇管理者和规划者始终要有龙舞的保护理念。依此理念,挖掘当地民间龙舞文化,所有龙舞资料归档管理,找寻自身龙舞的特色、亮点,研究龙舞的发展核心,有目的地创新发展龙舞文化,形成和凸显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文化。
4.2 龙舞公共服务保障新型城镇化文化根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把龙舞打造成城镇发展的文化亮点,龙舞需要有训练的平台和表演的舞台。农民由农村转向城镇新型社区,需要政府提供龙舞基本公共服务,即挖掘当地龙舞的内涵和特色,营造龙舞发展的氛围,提供练习和表演的传习所,有效引导和扶持研究所、协会、自治组织等,通过文化博物馆、传习所、学校以及公共场所、社区、单位传播,保障龙舞在新型城镇化新环境中有生根之地。
4.3 规范龙舞机制保证新型城镇化传承命脉
当地具有龙舞特色的地方政府把龙舞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桥梁,由政府文化部门把龙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政府掌握着整个过程的经济权、主动权。而龙舞的舞龙队伍协调、技术服务、业务指导等都是传承人负全权责任,传承人和舞龙骨干掌握龙舞的传承命脉,在各种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于龙舞的保护和传承,应转变观念,政府应起着主导和监督作用,实行宏观调控:对传承人和舞龙骨干进行统一管理,明确传承人及舞龙骨干的权利和义务;组织龙舞社会联盟,给予龙舞社会组织和龙舞企业政策扶持或经费支持;鼓励在社区中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实行多种措施激发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4 龙舞文化宣传打造新型城镇的形象特色
移动互联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丰富精神生活的时代,龙舞产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新媒体的广泛宣传,新型城镇的个性形象打造更离不开文化个性特色的赋予。互联网+当地龙舞文化与新型城镇的个性形象定位结合起来,与全景技术与H5、超链接、视频、图文和互动等多种新媒体方式相融合,塑造鲜明的新城镇形象文化个性特色,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也为龙舞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4.5 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新型城镇化和谐氛围
据课题组对成都市城区新型农村社区调查可知,健身者中81.2 %的居民进行走跑、广场舞、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郊区县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是以散步为主,傍晚有广场舞健身的人;散居农村中通过以上方式健身的极少。对四川客家龙舞(刘氏客家龙)所在地的洛带宝胜村和洛带镇居民及商人的调查可知,被调查者都知道刘氏客家龙,77 %的人知道离洛带镇7公里之外的传承人家族所在位置,有1/3的人体验过龙舞。因此,在以龙舞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有目的地引导,把城区进行的健身文化与当地龙舞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建设,通过硬件建设和软件烘托营造融合的创新文化氛围。应设计新的组织方式来促进龙舞文化在社区中发展,显现社区厚重文化底蕴,使城乡居民共生共享,共促发展。
4.6 龙舞产业驱动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活力
龙舞在新型城镇化的环境中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有更多的机遇在居民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环境中,为了使龙舞发展落到实处,首先鼓励传承人、龙舞骨干、社会组织等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扶持,在公共场所、社区、学校、单位进行多种形式表演、培训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吸收民众宣传龙舞内涵及满足民众健身需求;然后通过政策导向,大力发展龙舞表演业、培训市场、竞赛业等产业,同时挖掘和提升龙舞文化内涵,根据龙舞形象、造型等设计产品,发展龙舞产品制造业[10];产品可作为赠送礼品、装饰品等推向市场,避免游客空手而归,有力地促进城镇间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民间龙舞文化传承需要我们始终在保护理念下规范龙舞机制和提供龙舞公共服务,落实文创工作,利用多种媒介宣传、组织促进现代文化与龙舞文化融合发展,以龙舞产业驱动城乡互动,促进农民融入城镇和建设个性化的特色城镇。另外,民间龙舞兼具文化性和体育性的特性,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应与体育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多种形式开展龙舞活动及地区间交流,共同推动龙舞文化的发展。在这个层面还可借鉴粤港澳地区的狮舞文化以及龙舟文化的成功经验。城乡文化融合,强化参与性和表演性,引入竞技性,促使龙舞文化真正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
[1]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6)[2014-05-16].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2]祖晶.黄河流域民间舞龙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96.
[3]舒云久.旅游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探析——以黄龙溪学校创建校园火龙灯舞文化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71-72.
[4]王小超.农民为何不愿被城镇化[EB/OL].(2013-10-29)[2016-04-20].http://finance.qq.com/zt2013/tpbg/nmczh.htm.
[5]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3:162-375.
[6]泸县文化馆.四川泸州雨坛彩龙[EB/OL].(2012-11-27)[2017-07-15].http://www. lzlib.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93.
[7]余宰贵.80万人畅游黄龙溪[N].成都晚报,2009-10-10(5).
[8]姚斯彦.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2013-12-14)[2014-03-14].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12/14/c_125859839.htm.
[9]缪毅容,谈燕.找我们的精气神 有梦想才有可能[N].解放日报,2014-03-06(2).
[10]舒云久.成都市城乡统筹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