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肝癌经64排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8-01-29刘广义
刘广义
小肝癌临床中没有显著特征,其单个癌结直径低于3 cm,两个癌结直径和低于3 cm。随着病情加重,癌结体积增加,治疗也更加困难[1]。所以,小肝癌患者早期发现后积极治疗非常重要。现在临床中使用螺旋CT和MRI检查比较多,能够提升小肝癌的检出率[2-5]。此次就这两种检测方式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6年12月对70例小肝癌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有12例女性,58例男性,年龄最小24岁,最大87岁,平均(52.4±5.9)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分别采取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及MRI检测,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复检以确定诊断。
1.2.1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 CT检测采用Optima CT 660双源64排螺旋CT机,患者在参与检测前20 min口服40~50℃温开水充盈胃肠道,并在检测之前训练屏气呼吸要领,扫描参数:129 kV,270~300 ms,层厚7 mm,螺距3 mm,患者仰卧,吸气末尾进行扫描,对视窗进行调整,让检测部位显示清晰。
1.2.2 MRI检测 MRI采用光纤核磁共振(GE通用1.5 T核磁共振Brivo MR355)行影像学检测,患者取仰卧位,中心线位于剑突下缘,指导患者在吸气末开始检测扫描,先做常规平扫。多期动态扫描采用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技术,扫描参数:轴位扫描,TR2.6 ms,TE1.2 ms,反转时间5 ms,反转角度15°,接受宽带125 kHz,矩阵272×160,激励次数0.73,视野36 cm×40 cm,层厚0.44 cm,屏气时间21 s,即形成一次全肝容积扫描。
1.2.3 DSA检查 DSA检查采用 PhilipsV5000或 GE 3100大型C臂血管 造 影 机(DSA 1000 mA)系统,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引入5FRH导管或Yashiro导管,将导管头分别置于腹腔干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嘱患者屏气,应用高压注射器以200~300 PSI限压、5~8 ml/s流率注射总量15~30 ml对比剂碘海醇行肝动脉造影,以3~4帧/s采集正位DSA肝动脉期、实质期及静脉期图像。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肝癌病灶数量、大小、位置
DSA结果中:70例患者中检测出病灶共96个,其中单发病灶57例,其病灶直径为0.35~3.00 cm;多发病灶13例,病灶最大直径总和≤3 cm,最小直径总和在1 cm左右。肝右叶病灶47例,肝左叶病灶23例。
2.2 小肝癌在CT扫描中表现
肝动脉期检测出病灶77个,检出率为80.21%,其中52个明显均匀强化,17个不均匀强化,8个病灶均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检出病灶72个,检出率为75.00%,低密度灶为67个,11个呈稍高密度灶,剩余18个为等密度灶。延迟期检出病灶78个,检出率为81.25%,低密度灶81个,剩余为等密度灶。
2.3 小肝癌在MRI扫描中表现
所有小肝癌病灶在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技术中均有显示。肝动脉期检测出病灶87例,检出率为90.63%,在MRI多期扫描中小肝癌存在不同种表现形式,并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消退。
CT扫描与MRI扫描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χ2=4.181,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技术越来越成熟,螺旋CT和MRI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8]。使用核磁共振增强检测和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对肝癌进行强化检测。
此次研究中,为患者使用了64排螺旋CT和MRI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两种检查,MRI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患者的肝动脉期有高密度和强信号,在肝实质部位为轻度强化和未强化表现,门静脉肝实质强化最大,病灶为低信号和低强度,结果显示核磁共振的检出率比64排螺旋CT检出率要高。
核磁共振检测使用了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更加精准的显示肝动脉早期情况,在动脉期的强化比较明显,门静脉期后信号会降低,但是还是可以和其他组织进行辨别[9]。在强化模式下,个别病灶的各时期都为低密度状态,可能是病灶内有功血表现。此次研究说明64排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均比较好,能够提供良好的诊断和治疗依据,MRI的检出率比CT高,其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1] 陈筛扣,曹琪,沈长兵,等. 用64排螺旋CT诊断小肝癌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2):56-58.
[2] 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等. MR和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比较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7):984-987.
[3] 张志军,黄桂芹. 飞利浦16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探讨[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170-171.
[4] 王文平,丁红,齐青,等. 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2):101-104.
[5] 陈敏华,严昆,戴莹,等. 灰阶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肿瘤诊断及射频治疗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3):326-330.
[6] 肖基海.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26-1429.
[7] 赵志华,廖锦堂,唐宏伟. 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16(9):637-640.
[8] 徐红春,刘梦杰. 超声造影对原发性小肝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评估[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8):83-84.
[9] 沈莉红. 超声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