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MRI与CT影像表现

2018-01-29黄惠娟孙海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脂肪瘤脂肪组织平滑肌

黄惠娟 孙海峰

肝脏属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主要发病部位,该肿瘤属于间叶性肿瘤的一种,大部分肿瘤性质为良性,因为其脂肪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所以通常容易出现临床误诊现象[1-4]。本研究中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能够寻找一种有效诊断方式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于2014年10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诊治,患者平均年龄(45.02±5.78)岁,男性14例,女性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或者手术确诊,并且其血清甲胎蛋白、生化检查结果均显示为正常,没有肝炎病史存在。

1.2 方法

CT检查方法:检查仪器为GE 16排螺旋CT机,设置螺距为1,间隔为5 mm,层厚为5 mm,采用优维显为对比剂,采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经患者肘静脉注入,控制注射速度为每秒3 ml,一共注入剂量为70~100 ml,然后再进行常规CT增强扫描,分别在药物注入25 s、60 s、180 s时对其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从患者膈顶开始,一直到脐部。

MRI检查方法:检查仪器为GE 1.5T 超导型磁共振仪,线圈类型为体部相控阵线圈,设置层间距为1.2 mm,层厚为6 mm,所用序列分别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与自旋回波序列,各项参数分别为:视野:40 cm×40 cm;间隔:1~4 mm;层厚:5~8 mm;矩阵:256×256,进行脂肪抑制T2W1与常规T2W1、T1W1横断位扫描。将轧喷替酸葡甲胺0.1 mmol/kg经过患者静脉注入,然后再对其进行MRI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对本研究中20例患者进行检查后发现,有6例患者为脂肪瘤型,所占比重为30%,对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后,发现有明显脂肪组织出现;有4例患者属于肌瘤型,所占比重为20%,平滑肌为病变的主要成分,对其进行增强扫描之后发现有渐进性强化现象出现;有2例患者为血管瘤型,所占比重为10%,病灶主要表现为粗大、扭曲血管,对其进行增强扫描之后发现有动脉瘤样强化现象出现;有7例患者属于混合型,病灶主要成分混杂;CT或者MRI检查结果显示有脂肪组织或者小血管影像出现,对其进行增强扫描之后发现病变有持续强化现象出现。有1例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对其进行CT或MRI检查,可见假包膜早期强化及中心血管强化征象。对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之后发现,所有患者的HMB-45与A103结果均为(+)。

3 讨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临床上属于间叶组织肿瘤的一种,主要成分为异常平滑肌、血管以及含量不同的成熟脂肪组织。中青年属于该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单发为其主要发病形式,虽然该疾病大部分为良性,但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潜在恶性肿瘤。一般情况下,该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存在,但同时因为其具备有差异性的组成成分,所以很容易出现误诊现象[5-8]。虽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形态学存在有一定差异,但是HMB-45与A103为其主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而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所有患者的HMB-45与A103结果均为(+),则说明在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可以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MRI与CT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可知,20例患者中,6例为脂肪瘤型,4例为肌瘤型,2例为血管瘤型,7例为混合型,1例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血管瘤型患者的病灶主要表现为粗大、扭曲的血管,对其进行增强扫描之后,便会表现为动脉瘤样强化现象,这种类型肿瘤含有较少的脂肪,所以在对其影像学进行观察时,通常难以观察到脂肪组织影像。对其进行CT扫描之后,会有长T2、T1信号出现,并且存在有清晰的境界,对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之后,便可以观察到有延迟或者明显强化现象出现,高密度信号为其主要表现。肌瘤型肿瘤患者因为主要成分为平滑肌,所以对其进行增强扫描之后,便会有渐进性强化现象出现,该肿瘤类型在临床上较少,可以说不含有脂肪组织,实质性软组织肿块为其主要呈现形式,并且因为肿瘤有囊变或者出血、坏死现象出现,所以很容易和其它肿瘤混淆起来。对其进行CT检查之后,会发现有实性软组织肿块出现,并且具有清楚的边界,对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之后,会有明显、不均匀的强化现象出现,MRI结果显示脂肪信号有特异性存在,长T2、短T1信号会出现,等到脂肪抑制之后,会显著加减低信号,对其进行增强扫描之后出现延迟强化现象出现。脂肪瘤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成熟脂肪组织,对其进行CT或者MRI检查之后,便会有脂肪密度信号出现,增强扫描之后也不会有强化现象出现。混合型肿瘤患者的病灶混杂,对其进行CT或者MRI检查之后,可以观察到脂肪组织、小血管影像出现,进行增强扫描之后,病变会有持续性强化现象出现,这种肿瘤类型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是存在有不一样的组分含量。对其进行CT扫描之后,发现脂肪为低密度,对其进行MRI扫描之后,发现相对于CT,其脂肪成分敏感性、特异性更高,并且T2W1、T1W1均为高信号,抑脂后,信号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进行增强扫描之后,脂肪成分也不会出现强化现象,平衡期、门静脉期有稍高信号出现。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见早期假包膜强化,延时强化降低,可见早期引流静脉,中心血管强化征。

综上所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影像通过MRI与CT能够有效反映出来。

[1] 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等.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7):499-502.

[2] 何兰芳,刘燕娜,胡震,等. 超声造影、增强CT及MRI同时误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J]. 广东医学,2014,35(15):2335.

[3] 胡国祥,唐建华,郑信德,等.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1):1686-1690.

[4] 严达,龙莉玲,黄仲奎. 1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现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2):1869-1872.

[5] 周洁洁,许化致,周晓军,等.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6,22(2):82-85.

[6] 刘鸿明,赖灿,谢晓红. 15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和US表现回顾性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1921-1923,1964.

[7] 林洪平,查云飞,邵晓彤,等.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0):1525-1529.

[8] 李晓明,陈伟,胡晓飞,等. 肌瘤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特征[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9):967-972.

猜你喜欢

脂肪瘤脂肪组织平滑肌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
跟骨脂肪瘤1例报道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
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发生机制
喉脂肪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