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产动画的伦理思考
2018-01-29熊明卫子煜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 熊明 卫子煜(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动画及其衍生品凭借其文化魅力和不断增长的经济产值成为不少国家的文化支柱产业,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优秀的动画不仅能传达美的感觉,还可以培养道德情操,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正如康德著名的论断“美是道德的象征”一样,美的创造和鉴赏是高度发达的道德标准的象征。动画作品作为人类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必定含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观念。
一、动画和伦理的关系
传统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道德规范正确性的知识体系。“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组织、原则和规则。伦理最早出现于《乐记》中: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①古人认为“乐”是用来疏通人际关系的规则,人们认为,如果遵循传统的道德标准就会产生正确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一条带条纹的玉,是有条理和组织的。这种条理是人类关系中本就存在的一种关系,或是自然形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国外学者同样注重伦理的研究,并将其与设计进行结合,美国的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设计伦理性的概念,他认为艺术设计需要遵循伦理规则,这有利于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也可以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朝着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动画作为艺术重要的一种形式,也应该遵循伦理规范。
动画是人类精神外化的产物,经常被用作道德宣传和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具备一定的道德指导功能。优秀动画作品中的人文和道德观念对受众起着积极向上的影响。然而,部分动画作品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存在“三俗”内容,忽略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给受众带来了消极堕落的影响。文明社会要向前不断发展,增强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就必然要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伦理精神,这样每一个社会成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情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
总之,动画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可以更自由的表达伦理观念,对受众的伦理观念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动画作品的创作需要伦理的指导,以催生创作活力,引导创作方向。
二、动画创作的伦理体现
动画是建立在跨媒介基础上的艺术形式,它相对于单一的媒介体裁,其表现形式较传统艺术更为自由,传递出的信息也更为丰富。优秀的动画作品有着引导观众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动画的伦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创作者的伦理追求
动画作品不仅需要在技术上达到一个高度,更应在内容、思想上体现出动画创作者的专业艺术素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②动画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其道德追求,是因为动画作品要同时具备“真、美、善”,“真”是艺术的内容,“美”是动画的形式。康德认为,在实践中,人们的动机是最重要的,并断言只有当人们出于尊重自己的义务而不掺杂任何利己意图时,才是“道德”,才是“善”——绝对的“善”。他关心的不是目前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而是应该发生什么。从动画的角度来看,动画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或许没有人能做到康德所定义的绝对的“善”,但仍然应当把“善”作为动画创作所要体现的重要目标,要充分考虑动画创作过程中对“真”“善”的体现,注重动画作品对受众的影响。例如美国发行方准备在美国上映在世界各地备受好评的动画《海贼王》时,动画创作团队就对原版动画片做了调整,其中有画面涉及枪击、炸药、雪茄等场景,都将其替换为棒棒糖、玩具等,进行了许多处理。这些措施是因为动画创作者考虑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的受众,往往难以区分影视剧中的“恶”与“丑”,并且容易导致他们学习不良习惯的现象而做出的改变,这体现着动画创作者对“善”的追求。
(二)动画作品中的伦理基因
贺拉斯认为艺术具备重要的教育作用,这才使得艺术在受众面前发散着灿烂的思想。随着动画受众群体的扩大,动画作品已经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观看动画作品成为影响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罗斯金也认为优秀的艺术具有“完善人的道德形式”的功能。当然道德教育功能实现的程度除了取决于其宣传范围的广度之外,还与动画本身的内容有关。动画作品的思想就是动画创造者的思想,坚定反对伪科学、伪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就像2010届奥斯卡奖获奖电影《飞屋环游记》一样,它讲述了一个通过实现“梦想”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故事。动画作品中三个人的梦想是三个人个体价值的体现,是自由的个体伦理表达,但三个人的价值追求方式具有道德差异。动画作品表达了正是社会造就了人性的多面的思想,卡尔和罗素展现出人性的和谐,穆兹是人性欲望的代表,同时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及残酷。反观《猪猪侠1·魔幻猪猡纪》中的台词类似于“三个包子放桌面,一条鸡腿放旁边,稀里呼噜吃下肚,拉出粑粑四分钱。”动画作品中猪猪侠练习的武功名称由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也改为了“降龙十巴掌”,还充斥着许多与剧情毫无关联的无聊台词,这些剧情并不能很好的起到伦理教化作用,甚至容易为未成年受众培养不良习惯。
三、当代动画的伦理传播
从动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1959,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是以文化差异和文化陌生化为基础的。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品的内容必然包含本民族特定的伦理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往往需要通过动画加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关于对外传播习总书记曾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③这需要善于借鉴国际通用概念范畴的表达,赋予它新的内涵。因为对于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陌生人的行为是不能预测、不能确定的,如果不能消除对陌生人的猜疑,就很容易对陌生人发生恐惧情绪。2015年5月,习近平进一步阐释了“新概念、新范畴”的含义,表达了“利用海外读者愿意接受的语言、易懂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的希望。如2009年推出的漫画《一个中国人的一生》通过讲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本漫画集也凭借其独特的故事表达,斩获了多项大奖并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十分受外国读者的喜爱。这本漫画集就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范本,也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提出的对外传播“既要客观地反映中国现实,又要符合国外表达习惯和话语体系”的要求和希望。
回顾好莱坞电影我们会发现,好莱坞电影使用流利的叙述、精美的图片和各种电脑特效来创建一个个图像,无不是在直接或者间接地体现着美国伦理观念和“美国信念”。丹尼尔贝尔指出“美国信念”是“个人主义、成就和机遇平等”。迪士尼近年推出的《花木兰》,将中国著名女英雄搬上荧幕,通过东方文化的西方融合,采用了中国传统故事的文化背景,凭借花木兰的传统形象在亚洲地区的知名度获得了不小的经济收益。经过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花木兰》虽然是在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但经过迪斯尼的改编,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与“美国信念”不谋而合的。“Mulan”给西方观众带来了奇观和惊喜,同时也让东方观众看到了一个更为新颖的“木兰”,其情节和西方伦理的体现,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花木兰》作品的成功可以看到迪斯尼动画中对各种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代表着这次跨文化传播的成功。
同样日本动画界酷爱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进行变异创作的事件也体现着跨文化传播。改编后的情节如唐僧的女性化变异和孙悟空谈恋爱等情节的处理,在中国被认为是有悖中国佛教的伦理情节的,但这却是日本创作者将日本佛教文化加入其中的结果。日本对《西游记》的改编就是将日本传统文化、现代思想以及作家个性等元素融合为一体,从而创造新的“西游”情节的过程。也正因这种改编创作,日本的“西游”动画在中国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在争议中也一定程度地传播着日本的佛教文化和伦理观念。2010年后,大陆的“西游”动画电影有《火焰山历险记》《大圣归来》等代表作,虽然也是对传统“西游”的改编,但都以表现中国当代核心价值观念为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宗教规范。新世纪的“西游”动画与万籁鸣先生的“西游”动画相比,弥合了不同民族、国家的伦理差异,也体现着习近平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
四、结语
艺术作品本应是体现着我们的共有经验,将经验的本质表现在作品中。动画作品也是如此,动画创作者将自己对生命、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理解和思考,倾注在动画作品之中,将自己的创作理念通过动画情节显现出来,使动画作品有了生命,受众产生共鸣。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观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天然的优越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动画需要遵循伦理,伦理不仅不是动画创作的负担,还是好的艺术作品不变的内在法则。所以体现着优秀伦理观点的动画作品更容易走上成功的道路,同样为我国的文化传播提供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明确伦理在动画作品中的体现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动画从业者为今后的动画创作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
注释:
①纪良纲: 《商业伦理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22 页。
②顾超,梁江歌:《论当代动画片的伦理评价》,载《伦理学研究》2017年第6期,第131页。
③陈力丹:《“一带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面向》,2016年1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