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2018-01-29/张健
/张 健
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灵魂,而我们却不能坚守这一本质和灵魂,总在工具性和发展性、职业性和人文性、技能性和可持续性之间角力、摇摆,用发展性批判工具性,用人文性挤兑职业性,用可持续性扼杀技能性。这其实是贬抑职业教育的思想在作怪,试图将跨界的职业教育拉回到学科教育的老路上去。从深层次上看,传统的学科教育思想依然强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根基依然不够牢固,职业教育的被折腾、扯皮还将持续,“一举逆袭”还只能是美好的意愿,职业教育不努力殊难成功、出彩。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思想和认知领域纾解困惑、澄明认知。
一是对立思维的惯习。职业教育领域许多对立、冲突、不相容,是我们受思维惯习的影响人为制造出来的。比如指责职业教育重职业性、技能性,造成学生人文缺失、知识浅薄,是不以人为本。我想说的是:第一,学生人文缺失、知识浅薄,与重职业性、技能性教育并无必然联系。第二,重职业性、技能性是不以人为本吗?倘若不重职业性、技能性,那还是职业教育吗?反之,对职业教育而言,重职业性、技能性才是对职业教育规律的遵从和本质的坚守,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可见,对所谓“不以人为本”的指责,实在是人为对立的产物,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结果。第三,技术技能不具有可持续性吗?技术技能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模式。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技术线路、逻辑路径一路发展下去,成为大师、大国工匠,成为技术领域的顶级人才,怎么就妄断它不具有可持续发展功能呢?
二是平衡思维的迷误。表现为总是想在对立两极之间找平衡,并以这种平衡要求职业教育,比如人文性与职业性出彩、工具性和发展性同步、技能性与可持续性兼顾等。这种理想化的期望从表面上看,是为职业教育好,是为了学生,但其难以实现而又强行苛求就反映了一种形而上的偏执,其最终只能流于虚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如果他学问好技能弱,我们可以接受、认同;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职业学校的学生技能好而学业弱呢?这就是不当强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我们非要兼得,非要妄取强求,这就是平衡思维迷误的表现。人可以有短处,但不能没有长处、特长。长处是人的立世之本,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技术技能这方面的长处,使他们最终赢得人生。这难道不比虚妄的平衡要务实、可行得多吗?
三是摇摆实践的折腾。对立和找平衡思维的误导,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实践的折腾。表现为总是像钟摆一样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摇摆回荡,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定力和执着,不能坚守技术技能培养的初心。一会儿强调职业性和能力本位,一会儿又要求人文性、知识不可或缺,令人无所适从,而且大有后者压倒前者的势头。其实,这是对职业教育的扭曲。职业教育如果连“能育”的本质都坚持不了,连技术技能的灵魂都丢失了,才真的会陷入深渊,又遑论不可替代、做大做强、逐梦出彩?
四是全面发展的虚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理想愿景。现实中的多数人其实只能实现在自己特长、禀赋基础上的片面发展,对于全面发展,只能要求人们尽量努力去做。而我们却常常以人的全面发展去要求职业教育,这完全超出职业教育所能承受之重。即使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是有的学问了得但技术技能水平可能很低下,也不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好的职业教育大可不必被“全面发展”的要求所左右。古人早就强调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如果职业教育能够在开发学生技术技能的长处和强项上助力其发展并达到应有的高度,那就是尽了教育的本职和所能。
五是孤立思维在作祟。孤立思维是指把技术技能从支撑其存在的复杂要素、语境或背景的实然境况中剥离出来,把它当成一个孤立的概念或对象来对待,为批判技术技能“造器”而非“造人”的工具性做好理论假设与铺垫。其实,技术技能并非是与知识、道德、素养无交集,而是内在地包含了知识、品德、素养、修为等核心素养。以知识为例,技术技能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知识,是技术知识、经验知识,即波兰尼所说的缄默知识,它是知识的一个系列、一种类别。技术技能也是人的一种涉身处世的本领,包含着主体的修为与品格的“在场”。因此,人为地将知识、品德、素养与技术技能剥离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反辩证法的。那些大国工匠为什么能将自己专业领域的技能做到极致?难道仅靠技术就能达到这种顶级境界、超一流水准吗?当然不是。没有技术创新的卓绝,没有始终不渝的坚守,没有无私奉献的品格,没有高度敬业的修为,他们决然成不了这样的大师。我们现在为何要强调培养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匠心、匠德、匠技、匠术。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匠德是工匠精神之魂,匠技是工匠精神之能,匠术(方法)是工匠精神之本。工匠精神是一个综合的或整合的存在,这进一步佐证了孤立地看待技术技能是荒谬的。
总之,职业教育需要找到导致其摇摆不定、折腾不已的根由和症结,批判错误的迷思,澄明困惑,去除遮蔽;需要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本质和灵魂的坚守,不忘初心,莫失所愿。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在坚守中量变蓄能、质变飞跃,成就自己的精彩和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