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马克思对资本逻辑批判的继续

2018-01-29李冬梅杨秋生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逻辑现实

李冬梅 杨秋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本逻辑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偏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资本逻辑所带来的弊端从一开始就得以显现,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探讨对于资本逻辑的批判。在马克思批判视域下的资本逻辑表现为在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统治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展开,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终极追求以及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全方位的,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其间一直致力于以革命实践的方式推翻资本逻辑的统治。当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繁荣发展的条件下,资本逻辑的弊端突出地表现为单纯经济发展观点所导致的一系列的现代化发展问题。资本逻辑所带来的弊端全方位爆发,人类社会发展表现为单纯经济发展的导向,由资本的投入与产出决定人类的经济活动乃至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形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资本能获得最大收益来进行的现状。人成为了“单向度”的“经济人”,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陷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和谐之中。在今天,人类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成为了一个问题。是选择单纯经济发展理念下的资本偏好的发展道路,还是选择人类全面永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偏好的发展道路,人类站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绿色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于单纯经济发展理念的纠偏。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发展的理念,更是对现代化发展模式进行批判的哲学反思。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维度上的新理念,同时也是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在新时代的继续和新发展。

一、马克思对资本逻辑批判的三个维度

资本逻辑在马克思的时代得以充分展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资本逻辑显示了它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然而,马克思却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事实上,也是马克思最早开始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绝不是人类进入富足美好生活的唯一模式。当马克思在《莱茵报》开始为广大劳动人民呐喊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对资本逻辑批判的一生。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建立在对于资本逻辑的哲学基础、社会表现、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穷尽一生的心力,从哲学、社会革命、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多个角度,从理论到实践展开了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试图摆脱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为人类寻求在富足、美好的状态下进入现代化的路径。具体来说,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的。

(一)形而上学维度的哲学前提性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首先是从哲学批判的向度上展开的。资本逻辑背后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哲学底蕴是影响了西方两千年的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理性至上的逻辑。在强大的形而上学逻辑的笼罩下,人处在一个纯粹的理性状态下,资本逻辑控制着人的活动,人也不再是感性的人,不再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人变成了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人”,按照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而不是按照人之为人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首先在于发动一场哲学革命。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在感性活动中的人,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哲学革命,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颠倒了柏拉图主义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也翻转了资本逻辑所赖以存在的思维前提,完成了对资本逻辑的思维前提的批判,解决了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理论立足点的问题。马克思确定了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保证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权利,支撑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不是资本逻辑,而是缘于人的物质生活第一需要的生产劳动的逻辑。生产劳动逻辑成为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逻辑。

在形而上学批判阶段,马克思以实践作为他的理论支点,改变了形而上学对人的理念世界的关注,将人的关注点放在了现实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马克思完成了一场哲学革命,剔除了资本逻辑所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使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跳出了形而上学的怪诞,“世界”成为真实的可感世界。在形而上学视域下的“世界”里,人屈从于理性的绝对控制,对资本逻辑的统治无能为力。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里,人面对的世界变成了可感的世界,人也就有了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按照人的需求来改变世界的可能。对现实现存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注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最真实的底蕴。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将辩证法运用于真实的现实世界,改变了形而上学的理论的思维范式,使人类的思维进入到关注现实的、实践的思维范式。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使哲学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

(二)政治经济学维度的现实性批判

马克思在理论层面对资本逻辑批判的最终落脚点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维度的现实性批判上。在马克思看来,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首先必须厘清资本逻辑下的价值增殖过程和生产劳动过程与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从根本上说价值增殖逻辑是资本的本质逻辑。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是资本的本性。在追求的狂热中,资本无所限制。对文明的促进只是资本逻辑的附加品,如果反文明、反人类可以实现资本增殖,资本逻辑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对商品的分析为开端,解构了资本逻辑下商品的秘密,以及由此对于货币和资本秘密的解构,完成了其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指出,在资本逻辑统治之下,社会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具有“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在这里,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需求,物的属性渐渐隐退,神秘的,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属性得以显现。对于物的追求不再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物之间单纯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而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对资本收益最大化的追求。马克思解构了商品的秘密也就解构了货币和资本的秘密。在资本逻辑的强大作用下,货币不再是单纯的一般等价物,其所担负的职责也更多地表现为对资本投入后的神秘未来的无限期许,即资本收益最大化的货币衡量标准。商品、货币和资本都具有了超出人的现实想象的超能力,生产劳动本身不再是人类简单地对物质生活追求的生产逻辑,而是在资本逻辑当中展开。当资本一旦投入之后,一切都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这一唯一目的,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会导致资本的无限膨胀。面对资本逻辑的环环紧扣,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呈现紧张状态,人类无法摆脱对于扩大再生产的迷恋,人类无限地扩张生产能力,将人类的发展带入一个强行发展生产力的怪圈。在强大的资本逻辑统治之下,物质生产必然会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无限扩张,以至于超出自然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导致前所未有的生态问题。与此同时,资本逻辑进而产生拜金主义,道德的崩溃,人性的缺失,异化的产生,这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同时,由于人更多地关注“经济”的“世界”而变得较少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从而导致人心灵的扭曲状态,人内心的焦虑和紧张状态超过了以往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马克思解构了资本逻辑,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逻辑上崩塌。资本逻辑追求的是资本回报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说,资本无法回避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问题,这是资本的本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的解构,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而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4页。,“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1页。。马克思揭开了资本运作的秘密,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本性是最大可能地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因为经济增长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进而导致人与人关系的恶化,甚至人内心的失衡,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和谐,并一定会导致发展的迟滞,甚至倒退。资本逻辑下的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解,人类无法由此而进入美好和谐的社会。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的不可能和资本逻辑下的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三)资本逻辑批判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在实践维度上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主要表现在马克思的社会革命实践阶段和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注上。“实践”之于马克思不仅仅是哲学革命的理论支点,也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思维范式的实践的思维范式,更表现为马克思改变现实现存世界的行动。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正是马克思完成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不再是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而是使哲学真正变成了“改变世界”的现实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会迸发出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形而上学批判成为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批判的一种前提性批判,是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哲学基础。真正的批判一定要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只有摧毁现实世界中的资本逻辑的统治,才能真正实现“改变世界”的哲学任务。消灭了哲学,也就实现了哲学,也就真正实现了哲学家们只在理念世界中构建的美好世界。现实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构建需要现实的革命实践来推翻资本逻辑统治的世界。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最终在于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人类在物质资料富足的前提下找寻一种更适合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人类将真正超越对物的依赖阶段,真正在现实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早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物质利益之难事”,马克思说:“在经济方面,任何事情没有物质利益都是不能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4页。从而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哲学的革命只是开启了一种思维范式的变革,“实践”是马克思全部思维革命的最终意义所在。在马克思看来,“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对资本逻辑批判的现实实现就是以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逻辑现实展开的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第一国际进行了欧洲的工人运动,希望以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逻辑的统治,并为未来憧憬了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致力于在现实世界构建一个美好富足的社会,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欧洲的大革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也使马克思构建的美好社会没有得以实现。然而,在现实中,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停止,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实践维度是一个具有未来指向性的维度,它昭示着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会一直继续下去的实践过程。其后,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取得的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成果,特别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对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实践维度的完美诠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代对资本逻辑批判的继续。

二、绿色发展理念对资本逻辑批判的继续

当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资本逻辑的弊端全方位爆发,印证着马克思对资本的基本判断,即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资本逻辑统治下,人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为了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资本展开了它无所顾忌的逻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展开,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GDP指标的衡量标准,资本逻辑在中国也有席卷的态势。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们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谁也摆脱不了资本逻辑的困扰。要想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理念上彻底改变资本逻辑的思维定势,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彻底转变。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其现实性上,摆脱资本逻辑的最佳解决方案一定是基于生态偏好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追求的是人类利益的最大化,以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为目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意蕴,更是现实的、实践的发展考量,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延续。绿色发展理念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批判维度

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首先,绿色发展理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绿色发展理念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出发,立足于当代中国,乃至于立足当今世界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问题,以不回避问题的态度,以实现现存世界的美好未来为己任,确立人类永续发展的基本发展理念。其次,绿色发展理念又是辩证法。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更表现为辩证的方法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于单纯经济发展的观点和对于片面生态观点的纠偏。我们反对工具理性的至上性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工具理性至上的原则下,人类在高科技的支撑下无度地向前发展。我们也反对片面生态观点下的停止发展。绿色发展,既不是限制财富增长的“零增长”,也不是无节制地过度增长,而是在保证生态需求下的适度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与发展在对立之中统一起来,现代化进程可以在绿色与发展,生态与增长之间辩证地进行。最后,绿色发展理念更是实践论。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维范式,即实践的思维范式。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人们实践的先导,引导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全面变革的新潮流,从工具理性时代进入生态理性时代。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前提性的批判与反思。西方传统的现代化经济增长模式是形而上学式的线性的增长模式,是工具理性统治下的增长模式,追求的是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绿色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兼顾绿色与发展两个方面的辩证的增长模式,其最终关注点在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人类的永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工具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在肯定科学技术之“利”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在扬弃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文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资本逻辑统治下为人类创造文明的同时,也以生态危机的方式,甚至战争等反人类的方式摧毁着文明。绿色发展理念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面对资本逻辑带来的人类的文明成果,没有沉醉其中,而是以拨开现实的丰富的文明成果的人类自觉,从辩证法的角度,对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的线性发展的单向度纠偏。绿色发展理念中的“绿色”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态度和辩证的观点,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统一。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所展现的对财富的大量累积作用掩盖了资本逻辑对人类文明的破坏作用,在当代,资本逻辑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破坏甚至摧毁作用日益显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资本逻辑正在一步步肆无忌惮地摧毁着人类的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的哲学反思和对现代化发展模式(资本逻辑)的批判。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性批判维度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面对当代的生态危机等现实问题,我们要“接着马克思说”,对于资本逻辑的现实表现予以现实的改变。我们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给予批判的同时,也应正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出现了资本逻辑带来的弊端。因而,克服资本逻辑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弊端,开启一种新的现代化增长模式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中国在实践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但是,在经济发展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逻辑的膨胀与扩张得到一定的遏制,但真正摆脱资本逻辑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立足于人类的永续发展的新的现代化发展理念。从本质上说,绿色发展理念继续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对人类美好富足生活的社会状态的追求,是对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实性变革。

绿色发展理念展开的是生态逻辑下的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进路,是对现代化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深度思考。人类文明走到今天,所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态文明的保障,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一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走进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人类在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中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然而,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又陷入了一个悖论式的恶性循环之中。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生态的破坏又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甚至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停滞甚至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生态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生态的发展一定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没有生态的生产力的进步一定不会是人类永续的进步。从最本质上讲,人类的文明是由人类的劳动创造的,不是资本创造的,但资本逻辑下,人类的劳动隐身于资本之后,拥有了一个不在场的尴尬。资本逻辑下的人类劳动创造着文明又消解着文明,人类陷入不可自拔的迷惘与怪圈之中。资本在其不断增殖的强大逻辑下摧残着人之为人的本性。随着资本逻辑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的关系也进入紧张状态。自人类对生态问题关注以来,专家学者甚至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都不断地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以及出台各种措施,然而,在资本逻辑的强大的威力面前,这些修修补补的措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些激昂的呐喊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也因而不能改变生态的现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资本逻辑控制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难以修复性,以及随之带来的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以及社会的不和谐现象。从某种意义上,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多地去关注生态问题,反而会忽略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与人与人关系状况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因而,只是停留在生态问题本身,没有深层次地开掘被其所掩盖的社会关系,或更简单地说,由原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解决深度的增长模式的问题。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现代化增长模式将消解资本逻辑造成的这种空前的紧张状态,以对人类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实批判而使人类进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努力。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实践批判维度

在实践批判维度上,绿色发展理念表现为在现实中对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的改变和对人类永续发展的终极关怀。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了物质的富足更真正地确证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基于生态偏好的现代化经济增长模式,从实践上诠释了在资本逻辑之外的,不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实现永续发展的人类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增长模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将抑制住资本的疯狂,社会生产按照一定的计划有序地进行,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极不发达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包围和挤压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和安身立命的根本,资本逻辑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表现为单纯经济观点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新时代的中国提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单纯经济观点的纠偏,是使中国的发展从资本偏好向生态偏好的转向,不仅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试图通过中国寻找世界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向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思维方式下改革的方向。

在实践中崛起的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变革。绿色发展理念是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现实变革,将在实践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由于绝大多数人都陶醉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之中,人类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对物质财富的满足感之中,对于生态问题,即使有所警觉,也只是从简单地提醒大自然的报复出发,而没有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进行深入地思考。马克思将全部精力用于构建未来的美好社会,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源泉,但对于生态的关注,一定要等到生态问题的深层次暴露才有可能。因而,目前我们面对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生态危机本身,更是关涉人类生死存亡的关节点、转折点、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历史机遇期,我们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解决现实现存的问题。现代化发展到今天,西方传统的现代化增长模式带来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世界的目光都在透过中国寻找现代化增长的新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向度上,现实地为人类开启了新的进入现代化的路径,是现实社会发展的生态保障和对人类永续发展的终极关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人的物质和精神的生存状态,持守着马克思的哲学理念,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和解,将现实的人的平和美好的生活设定为自己真正的终极目标。

三、小结:资本逻辑批判的未来指向是“是”与“应该是”的博弈

从根本上说,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一条从资本偏好到生态偏好的逻辑进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不是单纯的理论批判,而是具有未来指向的“是”与“应该是”的博弈。“是”与“应该是”的博弈不是简单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这涉及到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和经济学层面的现实可行性论证以及实践层面的真实的构建过程。在马克思那里,要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路径,马克思试图使人类摆脱资本逻辑的统治,在资本偏好的逻辑之外,寻找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展路径。在新时代的中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2017年10月25日。的解决,这关涉新时代的基于生态偏好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在“是”与“应该是”的博弈中,社会主义中国选择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逻辑代替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发展进路。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的现实实现途径,是对人的未来生存状态的真诚关切。马克思终生致力于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基于资本逻辑的现代化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并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经济指标的增长只是中间过程,或者说是物质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而放弃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对我们内心的观照,我们是舍本逐末了。对资本逻辑批判的未来指向是要跳出“是”的现状,为人类的“应该是”而努力。人本来是属于自然的,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逐渐摆脱自然,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征服自然、超越自然,而人类也一次次地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次次交流之中,人类终将明白,人类与自然之间应抛弃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回归本真的互惠互利、和谐共存与协调共进的整体化状态。绿色发展理念从提出到实践的施行,将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全过程,走出一条以生态促经济增长的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难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马克思对资本逻辑批判在当代的继续和新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逻辑现实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马克思像
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创新的逻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