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 悟中想象
——《黄山奇松》生态课堂教学例谈
2018-01-29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小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小学 陈 波
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个乐小人不懈的追求!
课堂回放:
师: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儿?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圈划让你感觉三大名松“奇”的词句,简单写写批注。
生交流: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我感受到它生命力顽强。
师:哪个词?
生:饱经风霜。
师: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形容经历很多艰难困苦。
师:这个词一般是形容什么的?
生:老人。
师:经历过风霜的老人一般都比较沧桑。那迎客松都经历过哪些艰难困苦呢?我们来看一下迎客松的生长环境。
生1:暴风骤雨。
生2:下雪的时候可能被雪压弯。
生3:生长在岩石缝中。
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黄山松的生长过程会经历这么多的艰险,那么它生长下来,大家觉得奇不奇?
生齐:奇。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这是它的生命力奇、精神奇。
出示好句: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你感受到什么?(热情好客)哪些词感受到的?
生: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
师: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
师:是啊,人们发挥了想象,把斜伸出去的枝干想象成了主人热情招呼宾客的手臂,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
出示比较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把后面的部分去掉,好不好?为什么?生交流。
师:本来独特的姿态,变得更加有趣奇特,更奇特的是人们根据他的姿态想象出来的名字——迎客松。“迎客”二字,使它成为黄山热情好客的代表。
教后反思: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黄山秀美风光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再现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字里行间流淌着美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是课改展示月上的一堂张家港市级公开课。在试教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不足,理解带来一定障碍。进入高年段,学生对这类写景状物的文章,不仅要读悟更要让学生体会表达的效果。
因此,我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迎客松的部分。2.朗读感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3.抓住读写结合切入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发挥想象的方法写出黄山松的“奇美”。
结合上课情况做如下反思:
(1)从关键句入手
首先由一个大问题入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呢?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学习,注重了方法的指导: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体会,用几个关键词写出自己的感悟。要求学生先读书,自己批注,再交流,老师指导提升,指导感情朗读。这样把老师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饱经风霜”这是何等精妙。通过想象迎客松的生长环境品味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字眼,感受它的生命力顽强、精神的奇特。在品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姿态和名字奇特的时候,采用对比句子的方法直观感受到人们发挥了想象,把斜伸出去的枝干想象成了主人热情招呼宾客的手臂,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再通过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地读——由读到发挥想象读再到借助画面读,读书有了层次也了提高。虽然这三棵松都写到了姿态、名字,但侧重点不同,有详有略,而且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于是,我设计了“作者在写三棵松树时是否可以交换顺序?”这个问题,旨在不仅让学生读悟三大名松,更要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谋篇布局。
(2)抓住名松特点
其次课文抓住三大名松的特点,写出了它们的“奇”美,我抓住这一点,在朗读感悟松树的写作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展开练笔,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发挥想象,写出姿态的独特,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实现“语用”这一课改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多次试上,多次改进,为的是最完美的课堂呈现。今天学习的目的达到了,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基于各班、各校不同的学情,落实细节处才能使自己处变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