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8-01-29詹翊
詹 翊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协同理论(Synergetic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该理论最重要的内容是“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
在协同理论的视域下,高校的教育应该由多个稳定有序并相互关联的主体组成,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艺术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放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框架下来考虑,最终达到通过两者的协同育人使学生自内而外发生变化,完成教育教化与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相结合的一个动态过程,实现较好的协同育人效应。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而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高校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评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人文素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我们经常用“德艺双馨”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评价标准,这其中的“德”必然包括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艺术教育一定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要将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艺术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和职业观,增强他们为文化事业发展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不是沉溺于金钱和物质利益当中不可自拔。艺术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水平、整体质量以及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的实现。
二、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
(一)当今社会对优秀艺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操守与精湛的艺术专业技能是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的双重保证,二者不可偏废。树立艺术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建立对艺术本身的敬畏,对艺术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职业奉献精神,这既是艺术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性使然,也是艺术教育人文化、大学教育中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当下艺术教育应当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此外,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和目标,即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两者处于缺乏联系、互不协同的状态,这必然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将两类教育协同起来形成合力,意义重大。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建立在这种必要性之上的。
(二)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长久以来,艺术院校一直存在“重专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倾向。“重技能、轻素养”以及由此导致的艺术生人文精神、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的缺失和缺位已经成为艺术院校较为普遍的现象,也反映出“艺术教育、学生、社会”三者在整个艺术人才培养链条中的失衡。艺术院校的高等教育不能变为“专业技师”的职业训练场,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艺术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化,将专业技能、人文精神、职业道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党中央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理论建设和道路建设”相并列,国家对文化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势必越来越高。所以,在艺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协同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艺术教育必须重视对艺术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化,使艺术行业的繁荣富有人文精神关怀和职业道德规范。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是最直接体现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印证,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外化和个体内在思想的体现。而艺术院校作为专门化、系统化培育艺术工作者的高校,其所培养的学生是我国文化艺术创作创新、实践和宣传领域未来的中坚力量。因此,应加强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和研究,提高艺术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促使艺术生形成健康人格,培养出关注社会现实、具备良好职业行为规范的艺术工作者。
(四)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和道德价值,其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支撑和融合。如果艺术工作者仅仅注重专业技法本身,只关心作品的经济利益和市场,忽视作品的内涵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那我们的艺术创作和实践是势利的和不完整的,是不能适应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的。如果把艺术的目的定位于金钱、收益上,这样的艺术教育和教学是不合适的。要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使艺术生能够将人文知识和职业道德修养用于规范日常生活中的个人行为和创作行为,能够将两者的社会价值导向内化于心,外化于作品和艺术实践,形成关注社会现实、关爱生命的艺术人文态度,创作出受人民大众欢迎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
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构建
(一)加强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属于人文社科领域,职业道德教育属于社会实践领域,在当下,两者的教育内容缺乏联系和交叉,也极度缺乏在这两方面都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且有协调教育授课意识的教师,未能将两类课程紧密结合。因此,加强相关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选拔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在交叉结合教学上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授课是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此外,艺术院校目前所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多为“传授知识和规范”,考核方式也是对这些灌输的内容的再现,很难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影响并使之内化为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知识与艺术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结合不紧密,没有体现艺术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因此,在两类课程相关教材的编写上,应结合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和行业要求进行,要注重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通过对这些有针对性案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现实中、工作中自己可能会面临的思想冲突和道德困境,从而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完善课程结构和授课方式,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冲击和专业培养习惯的影响,艺术生对人文精神和职业操守的态度是消极的,对于相关课程存在大量的消极学习行为。学生主观上不愿意学,加上这两类课程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枯燥,这要求我们在提升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应认真思考和完善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结构,加大两类课程内容的关联性、渗透性和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努力构建两者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两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应多与艺术创作和实践相结合,努力使艺术生在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作用
要避免专业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引导和教育的现象出现。专业教师既要传艺术之道,也应解思想和道德之惑。艺术生特殊的专业培养模式导致专业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巨大。专业教师在日常不经意间就会将自己对待人、事、物、专业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影响深远。专业教师不仅应将自己的人文知识、专业技法、职业见解在专业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更要通过日常自身的言行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以此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治学和从业。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艺术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人文环境
艺术院校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精神的养成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通过隐性的方式,如学术活动、校园环境、社团等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硬件环境包括校园中的标语、警示牌、宣传栏、雕塑、校史馆等;软件环境包括官网、官微、参与的重大社会活动、主办或承办的重要学术活动、知名校友的宣传等。
深厚的人文素质是艺术生良好职业道德养成的前提条件。艺术院校应摈弃当下过于片面重视专业技能教学的倾向,高度重视对艺术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协同培养。不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仅仅看作是几门课的课程教学问题,应该将两者的协同教育提升到一种教育理念和导向的高度,将这两种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的始终,以期达到高校素质教育协同效应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