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以《概论》课为例
2018-01-29于兴艳潘亚兰
于兴艳,邹 瑄,潘亚兰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自于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形成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而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衡量教学是不是有效,不在于教师是不是完成了教学计划,而是学生是不是有进步。与有效课堂教学相关的两个核心概念是效率与效益。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实际使用时间越少,效率越高。效益则是指效果和利益,或简单地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的产出与投入、成果与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有其特殊性。其根本任务是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综合有效教学的一般性和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借助信息化手段和资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涉及课堂教学的一切要素,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直接的、间接的,都可以称为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可以分为客观情境和主观情境。客观情境包括各种教学设备和设施,这是课堂教学存在的物质基础;主观情境包括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一种教学气氛,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和相互影响。
(一)内容“实”。教学内容是影响思政课有效课堂教学的直接因素。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内容有重复,在大学阶段各门政治课之间也有重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紧贴时代,用理论的科学性回答现实中学生的关切。每次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新鲜”的,都是令人期待的。
(二)形式“活”。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信息化方法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成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假大空”。它不仅要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知晓国家的方针政策,更主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式,认可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在分析和解决问题当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涉及到教与学双方的前期准备(教师的教学分析、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学评价的公正合理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精准的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要增减。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比老师了解得更加深刻。这对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确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通过多种途径,比如QQ、微信或者在线课程平台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该主题的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想掌握哪些内容。教师综合信息之后,再重新搜集材料,整理教学内容。
2.学情分析要准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学生人数众多,往往是同一个老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虽然教学主题一样,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教师在学生上课之前,要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的前置课程、专业特点、毕业去向等。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概论》课,全面依法治国章节中,可以让法律专业的学生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一些案例;讲建设美丽中国章节中,可以让旅游专业的学生谈谈生态旅游方面的建议等。
3.教学目标要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是每次课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教学重难点等情况综合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尽量要小,是经过本次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提升。
4.教学手段要合理有效。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条件下,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既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也可以实现差异化教学。但是信息化手段,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奇越好,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二)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着听着就会走神、就会疲劳,于是就会不知不觉中玩手机。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所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课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组织教学。可以设计讨论、辩论、抢答、作品展示等等,让学生在课上“有事可做”,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
(三)公正的教学评价
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评价。思政课更主要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评价。虽然很难评价,但也要相对的公开、公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进行评价。即包括客观评价,比如课后在线自测、课后作业;也包含主观评价,比如课上的发言、小组讨论、听课状态等;还要包含实践课的成绩,比如演讲、小组调查、微视频的拍摄等。
四、以《概论》课为例,进行一次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本次课选自《概论》第十章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学对象为2016级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课时为2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对学生课前学习作业“从吃、穿、住、用、行五个方面,盘点身边的变化”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只是居于庙堂之高的学术名词,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启发引导中进入新课教学。
(2)分组探究
问题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这是教学重点。
首先,小组讨论。教师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特点,呈现《中原特钢2018年财务报表》,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亏损原因,寻求脱困方案,在学习通APP上发表观点。
其次,教师点评。学生的脱困方案中已包含了供给侧的某些要素。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教师利用图表讲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关键词。在学生讨论,教师的启发引导中完成教学重点。
问题二:为什么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供需关系不匹配;二是结构性失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教师截取央视《焦点访谈》片段,人们疯狂到国外购买名牌包、化妆品等,引发学生思考“海淘热”为什么持续升温?师生互动,教师点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点拨释疑
如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教学难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重点讲解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同学们时常听到的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和“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首先,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教师利用《焦点访谈》的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其次,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设置情境:假如你是一家生产包子的企业老板,以前包子卖得很好,近期包子卖不出去了,存在产品积压,应该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学生回答中涉及到“三去一降一补”。那么,如何理解“三去一降一补”呢?
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师利用动漫视频《一个包子诱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辅助教学。教师结合视频启发引导国家层面的“三去一降一补”,从而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4)关联应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需求调节供给。那么我们大学生如何提升自我,满足社会需求呢?建议学生借助前程无忧APP,查询财务管理专业相关岗位需要的能力要求,自我对照,鼓励学生畅谈愿景规划,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规划自我。
(5)总结评价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对本次课进行知识梳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本次课的有效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体现“三贴近”。教学设计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借助超星课程平台、前程无忧APP、学习中国APP等信息化手段,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增强了学生的满意度。第二,融入专业元素。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理论,有效化解重点难点,增强学生的参与度。第三,观照现实问题。教学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变化着手,讲清理论的同时启发学生从供给侧层面分析现实问题,加深知识实践性内化,增强学生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