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身四轮”研读教材 科学定位实施教学
2018-01-29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三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三小学 王 飞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作者(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一篇文章,从普通文章变为教学内容,是经过编者审视安排的,其中的教学元素是藏在编者心中的,在变成学生的“学料”之前,会有很多可能性的选取、组织和落实的方向、方法,若要尽可能高质量的确定合宜的“学料”,就需要教师在教前充分而恰到的解读,站在四个角度,研读提炼,融合提升。
1.站在作者的角度研读
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是处于什么阶段(年龄、身份、处境)?写作本文想要表达什么?是明写的还是隐喻的还是暗指的?
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学习时若知晓这是黑人土地被迫收购,被迫转交给外来的白人时,就会更容易地感受到他们的不舍;西雅图作为部落首领,族人全都信仰自然万物,把这里的一切都看的如神灵一般,知道这些的话更容易理解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敬畏和不舍。与作者对话,才能读透文章,知道其核心意义,这是明写的一种。
像《落花生》这样借物喻人的文章,则需要了解父亲的性格,努力从文中发现微小信息引导放大,必要时辅以材料,让学生知晓父亲“寡言”的性格,更能体会父亲这些话的内涵和意义,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对话了,才能给学生“传话”。
与作者对话,是解读文本的首要途径,做好这个功,才不至于胡乱解读,造成角度不对或深度不足。
2.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研读
课文大多是从别人的作品中选进来的,它的“学料”是编者确立的,不与编者对话,就不知其被选入的原因,自然定不准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站在编者的角度二度解读文本,从文章所有“料”中找出合宜的“学料”,追求专业性。
例如,《鲸》等说明文,这些文章被编者选入课本,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其中介绍事物的方法,包括结构顺序和语言表达。如果不明编者的目的,很容易设计成科学课组织教学,致使语文的元素大大的减少,方向不对,辛苦白费。
还有很多的诗词或记叙文,也都是编者根据不同学龄特点需要,按照知识序列选择编入不同年级课本的,其中暗含的“学料”,需要教师研读捕捉,准而精的把握,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3.站在教师的角度研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不管作者和编者“有何居心”,如果教师“不买账”,一切安排都是白搭。而教师作为专业教学者、作为最了解班内孩子的教学实施者,理应进行专业的研读,从前两环节确定的“学料”中再次整合遴选,确定出所代年级和班级最适合“教”的东西,不能是课本给什么我们全吃,不分难易,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三年级刚接触说明文,教学时应定位于初步认识,而不进行说明方法的辨别及品析,这是四五年级该训练的内容。
再如,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各学段都有提及,但低段应立足于句子训练,中段立足于自然段和意义段的训练,如果不以专业的角度区分教学,三年级就直接概括全文,没有段的训练,只会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
4.站在学生的角度研读
经过三个环节的研读,教学点逐渐明了,但这些研读都是建立在大人的基础上,八九岁的孩子能否接受我们所确立的教学点,他们是否愿意学?能不能学会?“最近发展区”在哪里?能学会多少?需要怎么个学法?这些才是决定教学最终效果的关键,学生是学习主人,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衡量“学料”的可行性,用儿童的眼光、心理和思维去阅读,寻找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过程,才是最有效的设计,学生的接受度是教学设计的最终判断依据。
例如,预习习惯好的班级,课堂上的字词认读教学可以简单带过,但对于预习习惯不好的班级,或是基础较差的班,则需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字词,保证基础达标。课文读不明白,理解是空谈,要么就是教师领着前几名学生进行小合唱,整体成绩越落越远。所以,站在学生角度的第四轮研读,才是决定最终“收成”的研读。
阅读教学需要四者对话,课文研读也同样需要站在以上四者的角度,逐一而综合的研读。以上四轮研读环环相连,缺一不可,每个都同样重要,解读文本、设计教学,务必走过这四个角度的研读,才能确定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1】吴中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
【2】语文课程标准,2011
【3】肖川.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