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析高校英语文化教学

2018-01-29章淑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失语症母语跨文化

章淑婉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输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当今的高校英语文化教育偏重于目的语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这使得英语学习者具备用英语表述目的与文化的能力,而缺失用英语表述母语文化的能力。这种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现象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出现不仅不利于英语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校作为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培养和输出地,其英语文化教学应受到高校以及学术界的重视。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失语症(aphasia)”全称dysphasia,最初为医学用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以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丧失(《美国传统词典》英汉双解)。1995年,为批判缺乏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的中国现代文艺,一味借用,甚至照搬西方固有的一套文学理论的学术现象,曹顺庆博士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南京大学丛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首次提出,我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母语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此后,许多英语教育学者就此纷纷撰文,对“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行多方位探讨。例如,张为民和朱红梅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的能力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并且朱红梅指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未受到重视;张蔚、米家全和孙波等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本土文化缺失问题,并且指出学习者在文化学习过程中要提倡“生产性多元文化主义”和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多面性”。这些论文尽管分析的视角不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都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存在,以及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可以看出,当今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存在一大问题,即英语文化教学极度失衡,仅重视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视母语文化教学。笔者认为,造成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失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过于强调母语的负迁移

英语教育界过于强调母语的负迁移而忽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总是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置于不平等的地位,忽视母语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极度失衡。当前许多高校的师生都存在这种片面的认识,即母语会阻碍英语的学习,对英语学习毫无促进作用。他们认为,口语发音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对与母语有关的知识讳莫如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刻意回避相关的母语文化知识。母语的确在某些方面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例如上面提到的口音现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负迁移也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并且母语对英语学习也同样存在积极的影响,因为母语和英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英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构建的创造性过程,是一个学习者自己在不断探索前进试误的过程。换个角度看,负迁移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修正因其产生的错误知识而获取的正确的知识,这样一个过程加深正确知识在学习者脑海中的印象,使学习者掌握得更加牢靠。

(二)对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概念的理解不当

学术界一致认为: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然而,很多高校确并没有正确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概念,不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抑或偏持:熟知西方文化并能流利地与国外人士进行交流,进行英汉互译的人就是跨文化交际人才。这造成很多高校在英语教学上仅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和学生口语翻译技能的培养,就像是在制造对外交流的机器。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互动的。成功把握跨文化交际的人不仅了解目的语文化,还深谙自己的母语文化,有独立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能熟练与西方人士交流,进行英汉互译的同时还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国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更多国外的人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而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在不断地入侵,这种现状加大了国家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忽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严重性

“中国文化失语症”自提出以来,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涌现了许多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优秀学者。这也成功地引起高校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关注,但却没有引起他们对此现象的重视。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忽视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严重性,未意识到自身文化教学存在的弊端,也没有给予文化教学应有的重视。

三、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策略

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笔者建议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高校应当树立正确文化教学观念,即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并重的英语文化教学观。高校不仅应避免盲目加强母语文化输入,也应停止单方面对西方文化的偏重。母语和目的语应摆在同等地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高校还应纠正对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概念的错误认识,意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严重性。

(二)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纳入平时考核范围。由于历史传统因素,考试在中国人尤其是学生的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学习,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动力。故高校可利用考试的反拨作用,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列入平时考核的考查范围内,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热情,由此达到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同时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合理利用英语教材,购置课外书籍。教材不仅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风向标,而且教材的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然而根据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调查,当前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占极大比例,课文中选用的很多英语文章大多数也都是节选自英美文学作品。因此,针对当前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欠缺的问题,高校应该合理利用英语教材,不盲目依赖英语教材,购置相关课外书籍来适当补充母语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便于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讲授母语文化,还能让学生有更多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资源。

(四)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师课后应利用多种资源增加自身母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英语表达的输入。高校和有关部门应多给教师制造学习机会,如举办这方面的专家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对外交流等。在课堂上讲授中国文化时,教学应尽量用英语表达并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讲解。教师还应鼓励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加强阅读相关母语文化知识,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资源如China daily、CCTV9等。

(五)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认识到交际不是一个单向行为而是双向的。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熟知目的语文化,还应深入了解母语文化。要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不盲目崇洋媚外,坚持独立平等的交际原则。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才能使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在当前各国联系愈加紧密,文化交流愈加频繁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不容忽视和小看,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刻不容缓。高校作为英语文化教学和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场地,理应正视自身在英语文化教学这一块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修正。只有高校能认识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平等性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改善自身的英语文化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1]丛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4):58-61.

[3]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108-111.

[4]张蔚,米家全,孙波.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57-460.

[5]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6]吴淑琼.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7,24(3):44-46.

[7]夏章洪.语言负迁移在英语教与学中的正面影响[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55-58.

猜你喜欢

失语症母语跨文化
失语症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研究进展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