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

2018-01-29魏丽莹李晓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仁爱道德教育

魏丽莹,李晓兰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美丽新增到社会主义强国目标中,也就是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大学生在美丽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与大学生自身的生态道德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需我们认真剖析理解,不仅对促进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美丽中国的建设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将“天道”和“人道”二者有机结合,合二为一。天道指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则和规律,人道则是指人的道德准则和治国之道。“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将仁爱观念推广普及于天下,扩大到草木、禽兽等有生命的物体,把天道与人道的和谐视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从而创立的天地万物人为一体的伦理体系。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新梳理,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天人和谐

自然界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人是高于万物的生物,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人类就更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提到“天人合一”,当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子,他虽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但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无一不映射出这一思想。孔子大力倡导要重视生态之间的平衡稳定,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孔子在自己的讲堂中都教育弟子要敬畏自然,孔子所讲求的生态观念与当今的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观念大致相同。《论语·阳货》写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是最好的证明。经过孔子的宣传教育,其理念得到孟子的更进一步阐释。孟子认为,想要达到“天人统一”的局面,可以通过教育方式增强道德修养从而深度挖掘出人们拥有的善,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炙。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充分体现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念。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儒家的生态观念逐渐被继承、更新,形成比较完备的天人和谐思想。

(二)讲求仁爱万物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仁爱观念。人人皆知孔子倡导仁爱思想。我们从小就学的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要爱护自己,关爱别人,更要爱惜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儒家更是把仁爱万物思想作为人类道德水平的评判标准。儒家主张“仁”者不仅要“爱人”,对待自然万物也要仁爱。孔子大力反对过度掠夺自然资源,也反对无节制地猎杀和抓捕动物,要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孟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爱”的思想,主张要爱护生命,他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并且在“仁爱”思想的指导下,将仁从人与人之间关系推广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正确回答了“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的关系问题。”可见,儒家的“仁爱万物”思想无论任何时期都歌颂生命价值,对世间万物仁爱,并对他们实行道德关怀,最终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可持续地繁衍。

(三)倡导勤俭节约

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基本依赖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兴衰。因此,我国古代的先民们非常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切忌浪费,认为这样“天”才不会降临灾难给人类。我国古代先民仅仅是有这样的环保意识,真正意识到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人类生活有重要作用并形成系统思想的是儒家的先哲们。孔子可谓是生态节约观的先行者,认为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要坚持“适度”原则。他指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捕鱼狩猎的时候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破坏其本身的运行规律,从而促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孟子也具有很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由此可见,孟子与孔子所倡导的生态节约观大致相同。此外,孟子也认为国家想要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崇尚节俭,体恤平民百姓,切忌有铺张浪费的行为。

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

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大学生出国留学越来越成为流行趋势。出国留学一方面可以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知识并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物质欲望无限膨胀,一切像“钱”看,越来越重视物质享受,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持置之不理的态度,外出游玩时也会经常有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人尽皆知,我们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状况极其惨重,必须要借助一种思想指引和实际行动来挽救当前的生态环境。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对挽救生态环境,创建生态文明强国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儒家生态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看到自然的“美”,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不断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养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一旦养成正确的观念,他们就会付诸于实际行动中,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是树立正确的仁爱观

在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急剧增加,随之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问题频发。通过“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人际冷漠程度在不断上升。这就反映出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有问题的,对传统的仁爱观念理解不充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仅能做到“爱己”,完全不考虑“爱他”。更有些大学生连“爱己”都做不到,出现抗压能力低、承受能力弱、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轻易地放弃生命。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患抑郁症的现象时有发生。以上大学生身上出现的现象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高校和大学生不断反思。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是缺少古代文化的理论支撑,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只着眼于解决眼前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借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生态思想,通过教育活动延伸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爱敬畏自己的生命,不轻易蔑视生命,从而去追求更加崇高的人生价值。只有大学生真正意识到不仅要“爱己”更要“爱他”“爱世间万物”,才能拥有正确的仁爱观,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显著增强。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态道德行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我们越来越追求除物质以外的各种精神享受。大学生群体可谓是追求精神享受的领路者,他们中有部分人追求高消费、奢侈浪费,盲目跟风,互相攀比,造成高校和社会风气污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老师多次强调要有理性的消费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方式日益突出,铺张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同学之间讲排场,穿名牌,使用高档手机、奢侈化妆品,花钱大手大脚,有些学生不考虑自己的家庭条件,肆意挥霍自己父母的血汗钱,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优越感和虚荣心,最终承担后果的是自己和家庭。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大学生垃圾乱丢,在食堂吃饭浪费严重。从我们咿呀学语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的传统美德被继承得面目全非。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告诫人类要有忧患意识,合理地利用和开采自然资源,对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崇俭黜奢”的生态思想,对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态道德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三、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如今大学生在生态道德上出现诸多的问题,与高校的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的教育重点更多的是放在专业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生态观的教育,因此需要开设有关生态道德的课程,去填补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空缺。

(一)高校需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态观

从小的教育就是要我们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就逐渐淡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生态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在这样惨痛的现实面前,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第一,高校必须重视并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发挥好自身引导和教育作用,努力解决大学生在生态文明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第二,需要借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来培养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大学生自身必须加强对传统思想的学习,感悟其中蕴含的真谛,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待错误想法要坚决摒弃,鼓励大学生朝着正确的生态观念前进。第三,通过讲座、宣讲等动员活动,促使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贡献、多一份关注,这样才能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建设填砖增瓦。第四,高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体验式学习,通过亲身感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不断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最终还自然以和谐、宁静、美丽。

(二)高校需加强大学生仁爱观教育

如今大学生在仁爱观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与高校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高校应做到带头示范作用,采用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仁爱观教育,让学生真正领会儒家的仁爱智慧,时刻保持仁爱之心去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努力去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目标。首先,要用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积极地灌输仁爱观,使他们懂得如何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做到“爱幼、敬长、隆师、亲友”,学会珍惜世间的万物,自觉做到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意识,以仁爱的生态审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实践,唤起大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最后,开展一些有关生命观、仁爱观的专题心理辅导课,增设心理咨询室,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有一个倾诉的地方。

(三)高校需进一步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不断培养大学生拥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第一,高校要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动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儒家的节约思想,集思广益,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建言献策。第二,通过学校党委、团委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头学习,将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广大大学生,使其形成树立起绿色的消费理念和绿色消费行为,在错误行为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批判并抵制各种有害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使之成为绿色消费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贡献者。第三,高校应该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将中国优良传统体现在校园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增强其习惯。第四,高校领导和教师更应该做好带头示范工作,动员学生能踊跃参与带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大学生也应该自觉做到勤俭节约,抵制铺张浪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做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大学生。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刻苦学习,积极地宣传中国优良传统,不能让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葬送在我们手中。

高校是大学生的主阵地,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去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借鉴儒家传统文化等多种途径开展教育活动,真正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生态道德的意味,不断增强其生态意识。大学生要持有“古为今用”的态度,不断继承和发扬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充分激发自身的正能量,使其以平和的心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上仍有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努力,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奋斗。

[1]张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J].开放时代,1997(1):17-20.

[2]赵静,侯佳,徐彦超.儒家“天人合一”视阈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68-170.

[3]陈好丹.结合儒家生态观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94.:17-19.

[4]张丽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启示[J].林业经济,2017(4).

[5]华启和.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5(12):35-38.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仁爱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