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2018-01-29陈颖
陈颖
(南昌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500)
使青年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关系到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是高校各学科的首要任务。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其特殊的地位以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高度一致,自然而然应该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一、融入的意义探讨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一)实现基础课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开设,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以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基础课的课程性质以及培养目标无一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联。因此,以核心价值观统领基础课课程内容,是实现基础课课程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90后大学生个性很强、思维活跃,但是非观念模糊,而且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基础课,加深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发挥其在大学生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我国价值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价值体系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对整个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建构全社会的价值体系起着引领作用。将其融入基础课教学,是弘扬其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它三个层面的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解决了其大众化、通俗化的问题,从而能够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并逐渐成为行为遵循。
二、融入路径分析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虽然在绪论中以一节的篇幅进行了专门论述,但是要想达到让大学生认同甚至践行的目的,就必须将其内容有机融入到整本书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其与教材内容的关系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嵌入,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融入教学,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注意融入内容与方式的吻合性
基础课教材体系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要实现无缝对接,达到深度融合,单纯按照教材内容讲解显然不能完成。教师必须在透彻理解和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一方面,注意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关内容的纵向对接,把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基础和内涵建设上,以避免简单重复,使学生觉得毫无新意甚至厌烦;另一方面,找准与基础课教材各个章节内容的横向切入点,实现自然融合、恰到好处,避免机械堆砌。在基础课中,第二章体现了个人层面的“爱国”的内容。第六、七两章正是“法治”内容的具体介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是当前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而“自由、平等、公正”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这些都属于第一章的内容。要做到这些,教师要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提炼总结、深挖理论,植根教材并实现质的飞跃,才能最终实现无缝对接。
(二)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讲解的亲和性
1.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进行融入教学时,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会收获知识的快乐。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做好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或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般基础课教学都是大班授课,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增强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对其精神内涵的把握越来越清晰、明确。
2.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选择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或者容易困惑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学重难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等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需要合适的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引入一些接地气的典型事例、时代先锋尤其是当代优秀大学生,深入解读他们的主观世界,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变得更平实可亲,也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并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源泉。另外,尽量选取正面案例,不能以贬低和弱化中国、激愤社会矛盾和问题作为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的方法和手段。面对负面问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认清事件本质,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提高其政治敏感度,使负面影响在无形中被化解。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向大学生积极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3.必须明确的是在基础课教学中仍然要强调理论的灌输作用。列宁曾经强调:“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我们所讲的灌输和课堂上死记硬背的“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同,这里的灌输指的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大学生宣传基础课的基本理论。基础课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主阵地作用,采用各种方式做好理论的宣传和融入工作。
(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融入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1.邀请专家进行理论宣讲。正确认知是信仰和践行的前提。课堂教学由于诸多限制,不可能讲得面面俱到,所以可以采用理论宣讲的形式补充课堂上的不足。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以及身边的道德模范到学校作讲座,向大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问题,帮他们答疑解惑、厘清疑难。
2.创设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主题。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有着独特的影响。基础课实践教学应该首先注重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利用重要节日和时机,开展辩论赛、主题演讲以及征文活动等,将理论教育渗透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使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润物无声。
3.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具体内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工厂、走入农村、走近百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实践中更为具体、直观。
4.与团委、学生会联合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认同感。参观考察活动使大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现场环境、氛围的熏陶感染,很容易引起其思想上的共鸣,并将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在团委和学生会以及相关院系的帮助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可以分批次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等,在现场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其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爱国热情。
5.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习和培育的目的在于认同并且自觉践行。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中纳入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十一黄金周、寒暑假乃至课余时间,开展敬老爱幼、学雷锋活动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动,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产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能感,及至内化认同、自己践行。
总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高校思政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制定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细化实践教学大纲,如哪一个教学内容应开展实践教学,何时开展,以何种方式开展,多长时间等等都进行明确规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增强实效性。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既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的内在要求,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引领作用;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多种实践形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践行,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合格人才,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5(2).
[2]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