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数学经历学习 促进知识形成过程

2018-01-29王庆衡

小学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加数经历物体

◇王庆衡

经历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当学生遗忘了数学规律之后,如果他们学习中的经历足够充分,那么学生依然能够找到渠道来唤醒数学规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经历,让他们依托于经历来深度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经历真实的操作,累积直观经验

数学的三维学习目标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上升和经验的累积等等也是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学习过程,不能用告知代替学生的探索,用训练代替学生的感悟,而是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让他们有更多、更真实的经历,并从中累积直观经验。

例如在“克的认识”的教学中,在学生明白“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之后,我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这个单位的认识。首先是猜一猜,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能接近一克,学生想到了头发、鸟的羽毛、橡皮筋等等,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我跟学生一起认识了小型电子秤,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称量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头发和羽毛。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发现这些物体的重量远小于1克,那么一克究竟有多少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以电子秤为道具来实际称量身边的物体,学生依次试过了大米、黄豆、硬币等多种物体,对克积累了最直接的认识。在交流“1克有多重”时,学生心中已经有了方向,他们知道1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轻,而且在掂一掂接近1克的物体时,学生的直观感受就更强烈了。

面对这样的学习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1克是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告诉学生1千克等于1000克,学生是无法捕捉“克”的真正含义的,现在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让他们有充足的经历和直观的感受,学生的认识就能深入一些。

二、经历算理的探索,加深认识程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知道要怎样做,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然于心的时候,他们才能有更多的认识,才能举一反三,得出更多的启发。

例如在“转化的策略”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计算25+26+27+28+29+30+31等于多少。有些学生知道要首尾相加,算出结合后每组数的和后再看能够分成几组,这是从高斯算法中变换而来的,但是在计算中学生发现一个问题:高斯计算的是100个数的和,正好可以分成50对,而这个问题中只有7个加数,不能正好凑成几对。于是有的学生将最中间的数放在一边,先计算出前后6个数的和,再加上中间的数;有的学生发现中间的数正好是每对数的一半,所以将组数当成35。在交流算法的时候,我通过画图引导学生将这个连加的问题转换成求梯形面积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了第二种算法的原理。而在研究梯形的过程中,还有学生有自己的发现:因为加数的个数是单数,所以只要以中间的数为标准,可以将下面一个数多出的1移到上面少1的数上,多出2的数移到上面少2的数上,以此类推可得出中间的数就是这一列数的平均数的结论。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可以用平均数的知识来求出加数个数为单数的一列数的总和。在这个案例中,虽然学生对算理有一定的认识,但这个认识是“嫁接”而来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从数学问题的本质出发,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作为学生探索的基础,让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探索经历推升了学生的认识,让算法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同时也让学生认清了问题的本质。

三、经历必要的反思,丰富数学模型

学生日常的数学学习是零散的,这样的认识不利于知识的升华,我们在必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经历了回顾和整理,学生的知识会更加系统化,清晰化,这对于完善学生的数学模型有很大的帮助。友林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向我们展示了反思的魔力。这一课一改教师为主体、牵着学生跑的做法,将学生推上了前台。

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回顾与平面图形有关的知识,用图标或者文字将这些知识整理出来。在整理单个知识的时候,学生对图形面积的算法有一个整体的回顾,这利于他们将相关联的知识聚拢起来。课堂教学中甚至有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了这部分内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这课还突出展示了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一题,在综合全班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时,学生不但重温了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又有了一个不同角度的认识。

四、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当前社会越来越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共事,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能力是当前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没有伙伴,合作的机会很少,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呢?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开展小组合作的数学实验教学,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沟通感情的人际交流。在实验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即学会认同别人的优点,容忍别人的缺点,懂得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它使每一个成员都融入集体中,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每个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也变得容易解决,又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用科学的理念指引学生的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交流,去获得充分的经历和丰富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加数经历物体
分解加数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喜羊羊的比较方法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