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无理取闹”到“安安静静”

2018-01-29◇徐

小学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智障儿童同学

◇徐 炜

智力障碍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即智商分数为70分以下,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2017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这就意味着,许多智障儿童会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从而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智障儿童课堂干扰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一、智障儿童课堂干扰行为的表现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智力受限,再加上某些特殊经历,导致部分学生问题行为频发。其中,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违反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并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课堂行为称为课堂干扰行为。智障儿童的课堂干扰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制造噪音行为:主要指发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声音,如敲击物品、大声喊叫、骂脏话、和同学吵架、自言自语、发出奇怪的声音等。

2.离座行为:指未经老师允许,课堂上擅自离开座位,在地上玩、在教室里走动或跑出教室的行为。

3.賴地行为:指当被要求完成作业或相应任务时,就坐到地上、趴在地上或躺在地上要赖不起来的行为。

4.其他行为:如拉扯老师或同学、踢同学桌子、扯同学头发、伸腿绊正在行走的同学、向其他同学身上扔砸东西等。

二、智障儿童课堂干扰行为的干预

智障儿童表现出课堂干扰行为,其根本原因当然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低下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在这个问题面前就束手无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干预,以期减少他们的课堂干扰行为,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教学的调整。智障儿童需要教师沟通、谈心,促进其在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仅仅“在一起”还不足以产生发展,如何用方法让智障儿童对学习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但同时,如果课程内容一味迁就智障儿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不给他们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也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加强。因此,教学的调整应综合考量智障儿童学习能力现状和发展要求。

2.物理环境的控制。提供适合智障儿童学习的物理环境,如给他们安排合理的座位。如果智障学生同时伴有身体残疾的话,还需要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如给坐轮椅的学生提供适当高度的课桌等。利于智障儿童融入集体,增加了他们的课堂干扰行为。

3.同伴环境的塑造。智障儿童如果生活在一个友好、支持的同伴环境中,无疑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老师应为智障学生选择有爱心、包容性强的同桌。同时,班上也可以组成“帮扶小组”,主动介入智障儿童的学习。另外,班主任也要教育普通学生当智障儿童出现课堂干扰行为时,不起哄,不嘲笑;当智障儿童出现侵犯普通学生的情况时,不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4.后果的处理。实施的环节是:先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老师基于实际情况自行设置,也可以是老师和智障儿童一起商量完成,然后老师安排专门的值日生,将智障儿童的目标行为记录下来,一个周期内如果完成了目标,则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励,若干个小奖励可以换一个大奖励。

三、行为训练智障儿童

一般是轻度或中度智障,也就是说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行为控制基础,这对他们进行行为训练提供了可能性。

1.交往技能的训练。训练智障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交往,如想吸引同学注意时可以喊他们的名字而不是拽人家头发。

2等待训练。如果生气了想发作时,可以先通过深呼吸、数数等方式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思考应对方法。

3.责任训练。赋予智障学生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照顷班级植物、收拾讲桌等,完成得好可以得到奖励。

四、基本资料

小潘,男,父母离异,平时托养在姑姑家,周末跟爷爷一起住。入校前被诊断为自闭症,语言能力较弱,有发音困难和发音不清问题。他只能发一些单音,或只有口型,能听懂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但很少开口说话。他的行为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有攻击他人的行为。情绪起伏较大,易发脾气,特别是得不到满足时,会发脾气,而且伴有大喊大叫。他自理能力较强,掌握日常的生活技能,如穿鞋、穿衣服、独立上厕所,进餐等。有一定运动操作能力,跑、跳、走平衡木、拍接球、穿珠等。穿珠子、拼图是他最喜爱的活动。

五、确定目标行为

通过对个案各科教师、家长进行访谈,并直接进入个案所在班级,在课堂上对个案课堂干扰行为的表现形式、频率、强度、持续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后,进行详细分析。上课干扰行为的选定采用Janney和Snell行为问题的分类方式,按行为优先处理的顺序原则选取行为出现的频率高,而且此行为从初出现到介入处理为止,已发生了一段相当长的时,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已形成严重影响的上课干扰行为介入处理。

与主要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在课堂上经常哭闹、无故去用手掐老师和同学的行为,严重时会把老师和同学的手捏青。这种情况基本上每天都发生,发生的频率大概是4-5次/天。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大概一个学期。小李发生该行为时,老师一般对其进行口头上的批评教育,但是效果甚微。老师普遍认为这种行了为难以管教,课堂上发生该行为严重影响教学。与家长访谈发现,小潘在家中也有发生,但频率比在学校时低。家长认为,小孩在家里的行为没有过多的要求,比较自由,所以比较少发生上述情况。

六、课堂干扰行为表现

智障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缺陷,其课堂干扰行为表现突出,严重时甚至有对其他同学或老师造成伤害。对智障者行为问题的处理方法,传统教育理论直以“应用行为分析”为主要策略,主要是制止这些行为造成的后果,这种方法是比较消极的。积极行为支持则是对个体的行为原因进行仔细分析,然后通过环境的系统改变、对个体进行良好行为的教学,来促使个体的行为发生改变。

总之,本文通过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的方法对智障儿童课堂干扰行为的个案研究,改善问题行为,提高学习以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智障儿童同学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