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三个关注点

2018-01-29◇陈

小学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玻璃杯实例算式

◇陈 勇

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克服数学概念抽象性的难点,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数学的运算、判断、推理和证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呢?

一、关注概念的导入

1.从生活实例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概念,能变“陌生”为“熟悉”,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例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实例来讨论。有时候还可以开展生活化的“做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的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身感受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如“平均分”教学中,可开展一些生活化的游戏,设计一些平均分“糖果”“布丁”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于是,在学生随机化的分配中必定产生很多分配法,教师能够诱导大家注意到:有一种分法的结果是参与分配的每个人分到的东西同样多,从而体验“平均分”的概念,获得成功的喜悦。

2.从旧知迁移导入

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使得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经验的教师在中高学段的概念教学中,都喜欢从关联度较高的旧概念直接引入。比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中,就可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先用多媒体显示一组数字,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出示的一组数字中,每个数字分别有几个约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抛出相应的分类标准,引导大家根据标准对这些数进行分类,从而为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3.从情境设疑引入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甚至通过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有位特级教师开设“体积”概念的公开课,就很有创意地设置了教学情境:她在讲台上放置了两个玻璃杯,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然后,她又取出2瓶小的一模一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然后拿出两瓶相同的矿泉水,分别将矿泉水倒进两个玻璃杯。这时候,学生看到玻璃杯中的水是一样多,而且玻璃杯留出的空间是一样多。接着,教师说:同学们注意,开动脑子的时候到了!于是,她拿出一大一小两块石头放进两个水杯,意味深长地提问:为什么放进大石头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课堂上,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豁然开朗。

二、关注概念的构建

1.用“概念符号化”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着力于培养学生符号化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符号表示抽象的概念。有一次,一位数学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38+17=55(人)、17+38=55(人),学生马上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然后,教师让学生列举更多像()+()=()+()形式的例子,并且归纳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紧接着,教师紧紧抓住a+b=b+a表示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优势,还感悟到建立符号模型意义,更好地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内涵。

2.用“概念可视化”发展学生思维

“概念可视化”,就是指概念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具体事物,对概念形成鲜明的表象。比如,在一次关于“等式和方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时借助天平演示,在黑板上板书以下算式:50+50=100、x+50>100、x+50=100、x+50<200、x+x=200,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黑板上的这些算式,怎样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汇报时,第一组学生说:以是否带等号为标准,50+50=100、x+50=100、x+x=200这些带等号的为一类;x+50>100、x+50<200这两个不带等号的为一类。第二组学生说:以是否含未知数为标准,x+50>100、x+50=100、x+50<200、x+x=200为一类,50+50=100为一类。第三组学生说:含有未知数并带等号的为一类,如x+50=100、x+x=200;含有未知数不带等号的为一类,x+50>100;没有未知数带等号的为一类,50+50=100。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含有未知数并带等号的一类式子,和其他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趁势揭示了这类式子叫作方程。由于教师将方程的概念变得可视、简明、易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用“概念操作化”深化学生思维

在教学“认识角”时,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知,提升了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为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活动角:第一类活动角的两边都很短;第二类活动角的一条边很长,而另一条边很短;第三类活动角的两边都很长。在孩子们自由地转动角的两边,然后在比较角大小的活动中,教师抛出问题串:怎样才能将角变大?怎样又能将角变小呢?猜想一下,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等等,通过师生互动,感悟“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

三、关注概念的巩固

1.强化概念的记忆

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掌握,必须经过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往复。初步建立概念后,还应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遵循记忆的规律,主动深化对概念的记忆。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介绍了一个经验,她说:诱导学生自举实例是一个好办法,就是让学生把已获得的概念联系到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把概念具体化。

2.重视概念的对比

随着数学概念教学的深入,学生会对相近和相似的概念感到迷惘。因此,我们教研组曾经以此内容开展小课题研究,开设了一组同课异构的研究课。在这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把研究目标设定为:在对比中巩固数学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运用对比方法,把相似、相近、相反的几个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讲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掌握新、旧概念的异同点,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概念教学也应该锁定学以致用。因此,当数学课堂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概念之后,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进一步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猜你喜欢

玻璃杯实例算式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在玻璃杯中制造“落日”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穿越玻璃杯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