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舞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与传承研究

2018-01-29迟善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闽南民俗服饰

迟善娇

排舞运动起源于美国,萌芽于乡村社交舞.排舞是一项通过丰富的舞步变化和段落循环将舞蹈、音乐、体育、文化等有机结合的运动,用以诠释风格各异的舞蹈形式和音乐元素,从而娱乐身心的健身运动.[1]当前,排舞运动已处于发展全球化状态,在国外部分国家已处于持续发展阶段,目前在我国处于热发展阶段.融合性是排舞的重要特征之一,融合性是创编排舞的必备要素,在排舞强大的创造性基础之上,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具备可行性.

民俗体育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总是体现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民俗生活事项中,以其集体无意识的切身感、以体育形式和日常生活风俗(如节日、礼仪等)的融入与依附,以及反映地方风俗的特色化构成其现代化的文化生命活力.[2]在历史的积淀下,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浓厚的民族精神.闽南娱神祭祀、节日庆典、社会风情、婚丧纪念等民俗文化活动蕴含着民众宗族的亲和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性.[3]保护与传承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有利于弘扬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提升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知名度,提升“泉州海丝文化”“海西文化”等软实力.基于此,本文剖析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提取服饰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与排舞相互融合,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积极推动阳光排舞进校园的发展,丰富闽南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与排舞相互融合,弘扬闽南优良传统文化,消解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播困境,创新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承路径.

1 排舞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排舞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共性的认知是二者融合的必要前提,二者共性集中于属性共性、内容共性、表达共性.民俗体育文化包含部分民俗舞蹈文化,具备舞蹈属性,排舞属于全球化舞蹈类别的一个分支,具备舞蹈属性,舞蹈属性是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排舞的契合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下,涵盖了多彩的生活习俗、民间武艺、习俗节目,可析出丰富舞蹈元素、音乐元素、服饰元素.排舞需要不断地创新吸收,保持时代性与流行性,排舞创编需要独特的舞蹈元素、美妙的音乐元素,以及特色的服饰元素,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涵盖内容相互契合.情感表达是排舞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重要契合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每句歌声、每个动作、每件服饰都带有浓郁的民俗情感,情感表达是民俗体育文化的核心.排舞的自由度较大,仅需步伐统一,每个舞者都可演绎自己不同情感,良好的情感表达是排舞演绎的必备要素.

排舞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契合点是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首要前提,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是实现排舞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排舞按难度分为初级排舞、中级排舞、高级排舞,不同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可融合于不同难度的排舞之中.闽南民俗体育文化集中于娱神祭祀、节日庆典、社会风情三大层面,三大层面包含丰富的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元素,与创编不同难度排舞所需内容高度契合.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可赋予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新的表现形式,推动民俗体育文化进校园,成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创编的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通过国际排舞协会认证,将逐步向国际推广.

1.1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舞蹈元素与排舞的融合

排舞创编包含舞步创编,舞步创编可融合丰富的闽南民俗体育舞蹈动作.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舞蹈可提取独特风格与神韵的操化动作,创编成排舞舞步术语和舞码.闽南民俗体育舞蹈种类较多,如《拍胸舞》《彩球舞》《钱鼓舞》《跳鼓》《傀儡丑舞》《采茶舞》《火鼎舞》《摇钱树》《拐梅舞》等等.《拍胸舞》于201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的舞蹈资源为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舞蹈元素与排舞的融合奠定了雄厚基础.将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舞蹈元素与排舞融合,可增强排舞文化内涵,积极推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排舞编排以脚步动作为主.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与排舞融合的舞蹈脚步动作元素包含:蹲裆步、前点地、跳颠步、单踞步、小吸腿、小碎步、小八字步、小腿侧擦、后跳踢步、半脚掌碎步、左右横移步、抬凤凰腿跳步等等.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与排舞融合的舞蹈上肢动作元素包含:打七响动作、采茶动作、提线木偶动作、持拐杖动作等等.闽南民俗体育舞蹈中较为独特的是其身体律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可与排舞融合的律动元素有:“横摆”动律元素、“蛇腰”动律元素、“圆线式”动律元素.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舞蹈元素与排舞融合是将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舞蹈步伐与排舞基本步伐舞步相结合,进行步伐的排列,以及舞步组合与方向变化,创编出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的舞步术语和舞码.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舞蹈上肢动作元素与身体律动是创编排舞肢体动作的重要参考.

1.2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服饰元素与排舞的融合

人类服饰既以人类的全部穿着方式、衣装、饰品等物质的东西作为前提,又反映着人类的观念、制度形态等精神文化的内容.[4]色彩元素、款式元素、头饰元素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舞风格演绎离不开服饰、配饰与曲目风格的吻合.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服饰具备浓厚的民族色彩,独特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渗透着地方的历史、文化、信仰,可融合于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之中.节日庆典是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节日庆典场面较为壮观,内容丰富多彩,展现出艳丽的服装色彩.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与排舞融合的服装色彩元素包含:蓝色、绿色、白色、黑色等等,这四种色彩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以蓝色领衔,蓝色代表着大海的颜色,体现闽南人对大海的敬畏与情怀.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服饰元素是闽南服饰的缩影,在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的沉淀下,闽南服饰特色较为鲜明.张丽蓉,翁薇等提出可以将惠安女服饰中的色彩、或是袖边的花纹、小圆点的图案或者是露腰的款式运用到体育舞蹈服饰设计中.[5]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与排舞融合的服装款式元素较为丰富,如蟳埔女“大裾衫”“宽筒”裤,惠安女露脐装,小岞女特色服饰等等.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展演中,头饰出镜率较高,主要用于塑造人物形象.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与排舞融合的头饰元素包含:《拍胸舞》头饰元素、《高甲戏》头饰元素、《跳鼓舞》头饰元素、《公背婆》头饰元素,具体如花头巾、草圈等等.服装、配饰与曲目风格协调是排舞艺术编排的重点内容之一.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服饰元素的色彩元素、款式元素、头饰元素可融合在排舞服饰之中,推动排舞艺术创编.

1.3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音乐元素与排舞的融合

音乐是排舞的灵魂,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舞者的演绎水平.在排舞创编过程中,音乐的选取较为重要,音乐结构与旋律越复杂多变越不适合排舞创编.排舞受众较广决定了排舞音乐应具备通俗性,通俗易懂的音乐具备较强感染力,激发参与者的运动激情.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大到踩街活动,小到婚丧喜庆活动,选取的音乐元素趋向家喻户晓,通俗性较强,与排舞创编所需音乐特点相符.闽南民俗体育文化音乐元素中可选择适合的舞曲,用于排舞创编,舞曲结构与旋律越简单越利于排舞结构创编、舞步创编.

冬季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改善机体的应变能力。现在天气一天天变冷,青少年在参与户外运动时不注意或没有认识到冬季锻炼注意事项的重要性,有时会出现锻炼时或锻炼后身体不适的情况,甚至有的青少年在完全没有热身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锻炼,导致关节扭伤或是肌肉拉伤。

闽南民俗体育活动,如拍胸舞以身体拍击为主,本无音乐伴奏,随着闽南民俗体育活动表演化增强,逐步地配以南音及其他音乐曲目,闽南民俗体育文化音乐元素呈增长趋势.闽南民间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6]闽南民俗体育文化音乐元素丰富多彩,传唱着经典的闽南精神,影响力较大.影响力较强的闽南民俗音乐元素与排舞融合,有利于排舞的推广与传播.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活动采用了较多的经典闽南歌曲,如《天黑黑》.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应以特色闽南民俗体育文化音乐元素为主,如《天黑黑》《爱拼才会赢》《欢喜就好》等等.

2 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多元文化冲击,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空间逐渐缩小,产生严重的传承困境.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已引起较多学者重视,创新传承方式、手段成为研究难点.将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与排舞相互融合,加强排舞以及排舞表演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工作,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借助排舞,创新传承手段,有利于推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传承.

排舞已得到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高度重视,各大省份相继开启了排舞进校园的推广工作,从基层排舞赛事到国际排舞赛事层层递进,排舞交流以及大型排舞展演的社会出镜率越来越高.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作为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载体,可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教育传承、赛事传承、交流传承.学校应通过系统的计划、严谨的组织,推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进校园,通过教育传承,逐步将学生培养为传承者.抓住赛事传承、交流传承契机,展现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提高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认知水平.

2.1 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是指透过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的承接和延续.[7]学校教育是排舞的重要传播途径,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将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融于排舞之中,推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进校园,可实现教育传承.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要求较低,不限性别,受众范围较广,可发挥不同学生的不同肢体表现力,深受学生喜爱,教育效果较为明显.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是实现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路径,学生在接受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可融入中小学体育课,职业院校体育选项课,本科院校普修课、选项课等等.中小学课间操舞化是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进校园的重要契机,有利于积极推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进校园.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进校园亦是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进校园,可以促进校园教育主体逐步提高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水平,形成文化认同感,成为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参与者,积极宣传与诠释文化内涵,实现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2 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赛事传承

建立科学的体育赛事组织文化传承机制,制订相关的制度保障等,都是体育赛事组织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8]排舞赛事是传承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排舞赛事发展较为系统,2013年起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全国排舞广场舞推广中心积极组织中国赛事,UCWDC世界排舞锦标赛堪称排舞赛事盛宴.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曲目可列为规定曲目或自选曲目,参赛者尽其所能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实现赛事传承.赛事传承有利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推动丰富的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元素不断创编,实现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

在排舞赛事中,较多的参赛者选择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曲目,在民俗服饰的融合下,极易提高观赛者的注意力水平.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可直观展现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元素,视觉冲击力将提高观赛者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兴趣爱好.随着赛事中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曲目知名度的逐步提高,其动作的展示、队形的创编、服饰的完美融合水平将随之提高,达到良好的继承与演进效果.赛事中,参赛者与观赛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未知元素的认知与接收速度较快,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参赛,有利于展示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个性元素,提升闽南民俗体育文化元素传播与传承速度.

2.3 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交流传承

在中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举措下,文化交流趋于频繁,并逐渐推向国际化,文化交流方式丰富多彩.基于地理与历史优势,闽南正在建立海内外文化交流基地,打造国际海丝文化交流先行区,推动多元文化交流发展.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作为演绎交流的内容之一,其展演时间虽然短,但受众群体却不断更替和扩大,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承效果.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曲目集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舞蹈元素、音乐元素、服饰元素于一身,展演过程提供了一个世界了解、认知、学习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

3 小结

融合性是排舞的重要特征之一,融合性是创编排舞的必备要素.排舞与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属性共性、内容共性、表达共性,是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契合点.在排舞强大的创造性基础之上,创编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具备可行性.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服饰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可融于排舞之中.服饰元素包含服装色彩元素、款式元素、头饰元素;舞蹈元素包含脚步动作元素、上肢动作元素、律动元素;音乐元素包含《天黑黑》《爱拼才会赢》《欢喜就好》等等.

创编的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可通过教育传承、赛事传承、交流传承对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传承.推动创编的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进校园,可实现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是培育闽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承者的重要手段;排舞赛事是传承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赛事传承能够推动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速度;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排舞与文化交流相融合,将不断更替与扩大受众群体,交流传承可丰富闽南民俗体育文化演艺业、节庆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遵.排舞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其风格[J].体育文化导刊,2013(4):49-51.

[2]段丽梅,王建洲.“身体叙事”视角下民俗体育花棍舞(打莲湘)的生命存在感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50-55.

[3]贺春林,吴连荣.闽南民俗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2(5):5-7.

[4]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62-68.

[5]张丽蓉,翁薇,方奇,林琳.闽南传统服饰文化与体育舞蹈服饰文化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4):23-27.

[6]卓颐.论闽南民间音乐的特色及其保护传承[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11.

[7]李璐.湘西苗歌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8]褚夏.中国大型体育赛事组织文化体系及其传承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闽南民俗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闽南文化传承
民俗中的“牛”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民俗节
漫画民俗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