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内沟河水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实践
2018-01-29邱于益
邱于益
(福建省石狮市水务处,362700,石狮)
城市内沟河水系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福建省石狮市城市内沟河水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已成为城市水务工作者急需攻克的难题。
一、内沟河水体黑臭原因分析
1.生活污水直排或溢流
内沟河水体黑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污水收集率不高而直接排入内沟河。石狮市于1995年编制了中心城区污、雨水规划,并根据规划开始实施雨、污水分流建设。经过20多年污水管网、污水输送泵站、污水处理厂及尾水回用的逐步建设与完善,石狮市中心区已形成了集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尾水回用冲刷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污水收集与处理框架系统,但仍不完善。
2.初期雨水污染
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但旧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尚未考虑雨水资源的处置利用,初期雨水直接径流通过雨水管道排入城市的内沟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3.生活垃圾污染
市区沿内沟河两侧的小区垃圾临时收集点均设在内沟河两侧的人行道边,由于转运不及时,加上石狮市的大风天气,垃圾经常飘落至内沟河,造成水体污染。
4.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污染
虽然石狮全域禁养,但在城乡接合部及部分城中村仍存在分散式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内沟河,造成水体污染。
5.内沟河底泥污染
石狮水资源缺乏,除雨水外,几乎没有其他外来水源补充,内沟河水流速度慢,经常淤积,出现大量底泥,需要定期疏浚。当水域受到污染后,水中部分污染物会通过沉淀或颗粒物吸附而蓄存在底泥中,在适当条件下又重新释放,成为二次污染源。
6.跨境水体污染
石狮市区处于下游,境内有塘园溪、东沟、梧垵溪、南低干渠、海烟沟等5条跨境流域。上游河道多位于上游城市的乡镇或城乡接合部,治理难度大,且尚未完全截污,致使上游受污染的水体流入石狮境内造成市区水体污染。
二、内沟河水体综合治理
1.实施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实施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是改善水体环境最直接的途径,包括进行河道整治、截污控源、清淤疏浚、补偿生态用水、景观绿化、改造路灯及慢行道等。2017年石狮集中力量实施推进了灵秀服装创业园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梧垵溪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等共计23个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计划投资高达26 633万元。
2.编制新的排水防涝规划,实施径流污染控制
2017年编制了《石狮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首次提出径流污染控制,包括采取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如屋面径流污染控制、小区径流污染控制、公共区初期雨水污染的治理等。
3.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
石狮市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对生活污水收集的统一规划、治理及达标排放或回用,以减少排入内沟河的生活污水量,降低对水体的污染。
①加快中心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二阶段)、永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
②实施学府路 (南环路—香江路)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等管网项目建设,新增污水管道6.61 km,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
③组织实施郭坑村、洪厝村、子英村等10多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
④融合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理念,重新修编《石狮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专项规划》,对原中心市区和沿海5个镇的污水管网系统进行综合梳理和完善,打破各镇的行政界线,有效打通了原各自规划的结点。
4.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为进一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了畜禽养殖场专项整治;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启动化肥农药使用监测调查,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
5.推进跨境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
在福建省和泉州市的积极协调督促下,石狮市、晋江市多次召开跨境流域合作治污联席会议,签订了《跨境流域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工作协议》,推进治理工作项目化,建立跨境水系污染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携手推进水体治理。
6.实施小流域“赛水质”活动
连续3年开展了“赛水质”活动,每次选择2条内沟河参赛,通过“赛水质”活动进一步总结治理经验,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
三、内沟河水体生态修复
水体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其主要技术措施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生态方法。
1.物理方法
(1)河道及水库清淤
在城市水体治理过程中,石狮市实施了市区内沟河、排洪道及水库的专项清淤工程,对市区塘园溪、东沟、莲湖水库等进行清淤疏浚,及时排除内沟河和水库的底泥。
(2)引水补充
为解决市区内沟河缺水问题,石狮市创新性地将中心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回用于城区内沟河,作为景观用水和生态补充用水,水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2.化学方法
在市区塘园溪香江路试验段,采用化学方法建立了一个絮凝池。上游污水在该区域内通过生化絮凝、生态砾石床过滤等措施深度净化,去除悬浮固体及大颗粒的氮、磷有机污染物,再重新引导回流至拦截段下游的沟河,该方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3.生物—生态方法
(1)设置生态浮岛
在市区东沟整治改造完善工程中,首次尝试设置生态浮岛,人工引入水生植物,以净化内沟河水体,试验成效明显,水生植物可吸收和富集某些小分子有机污染物,通过促进物质的沉淀和微生物分解作用来净化水质。
(2)建设生态沟底
在厝上溪流域华侨医院段,整治后的沟底不再铺砌块石或浇筑混凝土,保留原土体状态,种植部分水草,并定期进行修剪,建设生态沟底。
(3)建设人工湿地
在厝上溪流域(含支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在其下游奈清水塘处,因地制宜建设小型人工湿地公园,对原水塘底泥进行清淤,将大面积漂浮的水葫芦去除,原水塘与陆地之间的沼泽部分保留不变,水塘原有的岸线形状不变,加砌生态护坡挡墙,水塘中重新种植水生植物,大大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四、经验和成果
内沟河水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源头截污、水质净化、生态补水、自身生态系统构建到水质监测都需进行专项的探索研究。
(1)加强组织领导
专门成立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抓好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协调、落实和推进,促进水体治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源头截污取得成效。
(2)深化改革,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2015年石狮开始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为水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了有效保障。
(3)宣传引导与行政执法并进
引导河道两侧居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和及时转运;推行内沟河日常保洁市场化运作;加大力度取缔畜禽养殖;加强对工业企业排水的监管,勤查重罚,防止工业污染。
(4)敢于创新和尝试,“一河一策”破解难题
根据不同内沟河水质监测的结果,尝试采用不同的水体治理方案,实现“一河一策”,有效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5)多渠道增加生态补水源
除引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作为内沟河景观和生态补水外,还将打通水库泄洪渠或出水涵洞与内沟河之间的通道,适时进行补水,以节约利用水资源。
(6)推进落实河长制
强化区域联手、下游管上游、上下游左右岸共治,有效遏制河道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砂、乱截流等“四乱”问题,建立生态河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史慧婷.城市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方法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12).
[3]李兴德,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8).
[4]邱于益.石狮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于补充内沟河的实践[J].中国给水排水,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