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水利科技期刊
2018-03-28主讲人
主讲人:季 山
季山:祖籍福建,先后任职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黑龙江大学等,教授。曾被聘为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等。
水利科技期刊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对“大水利学科”而言,后者对“水利系统”而言。本文采用广义的涵义,即水利科技期刊是指《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界定的大水利学科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物。大水利学科包括基础分支学科如水力学、河流及海岸动力学,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工程结构及材料;传统分支学科如防洪,灌溉与排水;新兴分支学科如环境水利;交叉分支学科如水利经济等。从1917年11月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创办《河海月刊》算起,中国水利科技期刊走过了世纪历程。这100年经历了近现代(1917—1949年)和当代(1949年至今)两个大时代。水利科技期刊对两个大时代的服务需求,从小处讲是水利科学技术乃至水利事业,从大处讲是社会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
(1)发展历程
翻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2本权威水利书籍,只查到近现代出版1种水利科技期刊,实际不然。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统计,近现代中国累计出版51种水利科技期刊,分别由高校、行政机构、学术团体等主办。两度留学归国的李仪祉,在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期间,主持创办了《河海月刊》《华北水利月刊》《水利》《陕西水利月刊》《黄河水利月刊》。其中《河海月刊》(图1)开中国水利科技期刊之先河,比1915年创办的《清华学报》只晚了2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办水利科技期刊蔚然成风,影响较大的尚有《扬子江水道季刊》《太湖流域水利季刊》《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季刊》《山东河务特刊》等。
图1 中国创办最早的水利科技期刊《河海月刊》第1卷第1期封面(上海图书馆收藏)
这些期刊遵循“(孙中山)总理‘水利救国’”的教导,以研究“学术,推进水利事业发展”为办刊宗旨,刊发“学理有所新得,事业有所新展,法令有所新颁,考察有所新获”(李仪祉,《陕西水利月刊》创刊序言)的文章。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服务于以防洪和灌溉为代表的社会安全性需求,经历了初始(1917—1927 年)、发展(1927—1937 年)、萎缩(1937—1945年)和恢复(1945—1949年)4个阶段。1937年7月全面抗战前,水利科技期刊累计已达33种,之后萎缩至12种。全面抗战中,有的期刊编辑室和库房毁于日军轰炸,有的期刊被迫西迁。西迁的《水利》更名为《水利特刊》,第1期发表《长期抗战中水利工程师应有之努力》,勇对侵略者,不屈不挠出版到抗战胜利。
(2)影响和贡献
没有专职的编辑人员,办公设备简陋,资金短缺,有的采用油印,没有稿酬(以赠送刊物代酬),缺乏稳定的写作环境……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顽强生长,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社会影响,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
①发表纪实调研文章,如《河南陕县旱灾概况》《论天津被水之由及补救办法》《查勘豫南淮河流域各县水灾报告》《黄河水灾视察报告》等,引起社会重视,并促使政府采取了赈灾救灾防灾措施。
②记载中国治水历史。从灌溉、导淮、黄河堵口、北方大港建设乃至黄河模型试验、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试验、水利行政改革等水利大事件,《河海月刊》《水利》《华北水利月刊》等都有详实的记载。
③介绍引进国外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启我民智”,为我所用。如介绍美国水力学、水文学和测量学研究进展,美国密西西比河防洪规划;引进德国水工试验所、德国决口堵塞方法、印度堆石坝、澳大利亚灌溉工程等国外先进水利科学理论和方法。
④总结中国历代治水经验和理论,融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推进治水方略的研究。如发表《中国古代之灌溉成绩》《历代治黄史》《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扬子江水灾原因及标本整理之商榷》《海河治本计划大纲》《导淮经射阳湖入海之研究》《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治理黄河工作纲要》等。李仪祉关于黄河治理的创新性观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黄思想,把我国的治黄理论和方略推进了一大步”,“在当时指导江河治理中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钱正英,在纪念李仪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⑤推进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水利工程建设。《河海月刊》刊发大量生产应用文章和科研成果,“多数被编入讲义、教材,改变了当时英文教材一家独大的局面”,深受师生欢迎。李仪祉等在《水利》《陕西水利月刊》等期刊发表关于泾洛渭梅四惠渠灌溉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报告和计划,指导工程顺利实施。
⑥造就作者队伍,培养水利人才。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作者多达数百人,大多数成为水利高等教育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栋梁人才。其中,李仪祉、汪胡桢、张含英、须恺、孙辅世、沈百先、宋希尚、李书田、顾世楫、张光斗、黄文熙、粟宗嵩、沙玉清等堪称中国水利事业奠基人或开拓者。
☞当代水利科技期刊
(1)发展历程
据《中国知网》(CNKI)统计,截至 2008 年年底,当代水利科技期刊有105种(不包括港澳台),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当代水利科技期刊经历了初期(1949—1966年)、“文革”(1966—1976年)和恢复及发展壮大(1976年至今)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服务于以防洪和灌溉为代表的社会安全性需求,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新黄河》(《人民黄河》前身)、《人民水利》(《中国水利》前身)、《治淮》、《人民长江》、《水利学报》、《华东水利学院学报》(《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前身》)、《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等12种。“文革”阶段,之前创办的期刊全部停办。“文革”中后期,创办若干期刊,受时代限制,学术社会影响很小。恢复及壮大发展阶段起步于1978年年末,停办的期刊复刊,1980—1990年,迎来期刊大发展,除传统分支学科期刊外,水土保持、环境水利、水利经济等新兴和交叉分支学科期刊发展较快,主办单位遍及部属单位、七大江河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一阶段社会对水利的安全性需求继续增长,经济性需求快速增长,舒适性需求持续增长。比之近现代,当代水利科技期刊数量翻番,涵盖分支学科齐全,载文量大,有4种英文期刊,有纸质和电子2种传播方式。
(2)影响和贡献
编校人员基本齐全,有良好的办公条件,稳定的写作环境,加上国力昌盛,水利工程星罗棋布,科技人员有充分实践机会,稿源充足,含金量较高。期刊的学术社会影响和贡献概括如下。
①论著被广泛阅读和引用。2/3期刊设有独立网站,实现期刊的在线版,并与未设网站的期刊借助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实现过刊数字化,阅读量快速增长。一般期刊当年文献的阅读量(Web即年下载率)在几千次。论著被期刊和硕士、博士论文以及会议论文引用频次呈现随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趋势。
②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或称评价系统)收录。在国内,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等收录;在国外,被 SCI、EI、CA、SA、JI、AJ等收录。扣除重叠,共有43种期刊被收录,约占水利科技期刊总数的40%,说明中国水利科技期刊有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业已跻身世界科技期刊之林。
③期刊论文被编入教材、专著,纳入国家(行业)标准或构成专利、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试举三例以说明。叶永毅以多篇创新论文为基础,形成完整的设计洪水频率计算理论和方法,被写入高校教材《水文分析与计算》《工程水文学》等,纳入水利部和原能源部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规范》(SL 44—1993)。赵人俊以10多篇创新论文为基础撰写而成的专著 《流域水文模拟——新安江模型与陕北模型》,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应用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纳入世界气象组织有关文件和美国天气局河流预报系统中的作业预报模型。赵人俊被誉为“中国水文科学家走向世界第一人”“新安江水文模型之父”。长江三峡工程催生世界级创新,据2006年年底统计,三峡工程“获专利数百项”,其中很多是以创新论文为基础而申报的。
④在科研课题立项鉴定中发挥检索查新作用。据统计,1978—2014年,我国涉水高等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29项,水利科研院所、勘测设计单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也有几百项。每一项科技课题立项及成果评审鉴定,离不开对已完成的科技论文的检索查新。
⑤快速反应重大突发事件。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人民长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等快速发表专栏文章,为该流域防汛抗洪和灾后恢复献计献策。《人民长江》还组织出版了《1998年长江洪水及防洪专辑》,专家评价该专辑对今后长江及其他流域防汛抗洪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被EI全文收录。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当地河流形成堰塞湖,水利工程出现险情,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水利》快速组织发表了26篇专题访谈、专家建言和专题论述文章,为排除唐家山堰塞湖危害和灾区上千座水利工程险情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2012 年北京发生“7·21”特大暴雨,《中国水利》《北京水务》快速发表应对文章,为抢险和未来防灾减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⑥英文期刊走向世界。4种英文期刊广受国外同行关注和好评,其中3种被SCI、EI等收录。以《国际泥沙研究》为例,其国外作者论文占60%以上。
☞对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的传承和发展
(1)办刊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查证表明,27种当代水利科技期刊可以在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中找到源头期刊,《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水利学报》以及《人民长江》《人民黄河》《治淮》《海河水利》《人民珠江》五大流域期刊的办刊历史都传承和发展到70年以上。若干历史积淀深厚者其学术和社会影响较大,如表1所示。
(2)期刊学科和地区布局的传承和发展
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包含防洪、灌溉、水力发电、水道、港口等若干水利分支学科,无形中开创了大水利学科概念的期刊学科布局。因符合科学认识,被沿用传承并发展到当代几乎涵盖所有水利分支学科的期刊学科布局。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和业务范围,初步呈现全国性期刊(如《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季刊》《河海月刊》《水利》)、区域(流域)性期刊(如《华北水利月刊》《扬子江水道季刊》《黄河水利月刊》)、地方性期刊 (如《陕西水利月刊》《山东河务特刊》)的期刊地区布局。也因符合科学认识,被沿用传承和发展到当代比较完善的期刊地区布局。
(3)科技论文建议的传承和发展
当代水利工程建设采纳、实现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论文的有关建议。1936年章锡绶在《荆江堤埝之险状与整理补救之刍议》(《长江水利季刊》)中,建议在长江上车湾江段实施裁弯取直工程。专家认为切实可行,但因外患内忧未能实施,直至1986年国家拨款建设,该建议得以实现。1936年《扬子江水道季刊》发表宋希尚等撰写的《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开发三峡工程的具体计划,选定的坝址与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坝址大致吻合。这是实实在在的传承和发展。
表1 若干当代水利科技期刊的源头期刊及其学术社会影响
(4)办刊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耳濡目染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著名编辑、作者(如汪胡桢、须恺、张含英、黄文熙、张光斗、孙辅世等)身上体现的没有功利的“水利救国”办刊理念,严谨求实创新诚信的学风文风、洁身自律的编辑操守、俭朴的印刷装帧风格等办刊精神,水利科技期刊办得有声有色。进入新世纪,有些期刊出现急功近利乃至学术不端的苗头,有必要重提对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办刊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发展问题。
☞对国内现行科技期刊评价系统的剖析
国内现行科技期刊评价系统评价结果是给出三类核心期刊。所谓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相对较多(信息量较大)、论文学术水平较高、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受到该学科读者重视的那些期刊。入选三大评价系统核心期刊的水利科技期刊多为全国性学会、重点高校、部属科研院所和流域机构等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创办,具有学科人才优势,稿源充足,编辑力量强,有部分国际编委,刊发文章被广泛阅读和引用,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基本符合上述核心期刊遴选条件,可认为其评价结果是基本科学可信的。
然而深入分析,现行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存在两个软肋,其一是类别失衡。在105种水利科技期刊中,学术类占25.7%,技术类占72.4%,但入选核心期刊者,从相对值看,学术类占71.0%,技术类占29.0%,从绝对值看,除1种学术类期刊外,其余期刊全部入选。其二是学科比例失衡。水利工程勘测、水利规划、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和水利管理这5个核心分支学科期刊一个也未入选,反之,有的分支学科期刊却扎堆入选。何以如此?原因在于现行科技期刊评价系统采用“相对有利于学术类期刊、不利于技术类期刊”的评价计量指标。一般而言,学术类期刊十分重视“引经据典”,自引、他引参考文献多,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数值自然就高,容易入选核心期刊。而技术类期刊因较少“引经据典”,相关评价指标数值较低,难于入选核心期刊。基于同样原因,综合(指导)类期刊,更难于入选。评价系统收录期刊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图书馆、资料室订阅期刊”,若按类别比例失衡和学科比例失衡的核心期刊名单去指导订阅期刊,大多数技术类和大水利学科的核心分支学科期刊将被拒之门外,这显然是不妥的。
了解了原因,技术类期刊完全可以用平常心看待评价系统给出的评价结果。有评论建议限制现行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只用于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另找相对合理的评价指标;限制入选核心期刊的分支学科比例。这样做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为人们诟病的两个失衡问题。
☞水利大师与水利科技期刊
中国水利事业奠基人李仪祉说,要把水利工作做好,只靠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要对工作的深度进行研究,写文章便是研究的结果。他率先垂范,勤奋写作,在主持兴建陕西四惠渠灌溉工程期间,“经常在工棚里燃烛读书写作”。除了在他创办的5种期刊发表文章外,他还给其他名望小的期刊撰稿,一生发表“科技文章在二百篇上下”。发表文章之多,影响之深远,近现代水利专家无出其右者。
当代享誉国内外的水文教育家、科学家刘光文发表论著也不计较期刊的名望。他发表过6篇堪称经典的学术论文,其中5篇发表在《水文》上。他“不追求EI和SCI”,坚信《水文》更具专业性和实用性,毅然决然把文章投给 《水文》。《皮尔逊Ⅲ型分布参数估计(上下篇)》发表后,好评如潮,主要理论和方法被写进高校教材 《水文分析与计算》《工程水文学》等,纳入国家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 44—1993),被誉为“大师级论著”。刘光文还鼓励、指导研究生等向《水文》投稿。
☞对若干问题的讨论
(1)类别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类别齐全,但很快做了调整。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命名的期刊多数属综合(指导)类,为适应主办单位从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的需要,相继改为技术类。2008年年底,综合(指导)类期刊只剩下1种。译报类期刊《水利水电快报》(1980年创办)、科普类期刊《水利天地》(1984年创办)、检索类期刊《中国水利水电文摘》(1993年创办)先后停刊(或更改类别)。检索类期刊停刊给读者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据统计,2011—2015年,我国99种水利科技期刊共发表22 930篇科技论文,每种期刊平均每期发表32篇文章。如果不经过加工制作成二次文献,由检索类期刊出版,读者如何看得过来?停办译报类和科普类期刊对水利科技进步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申办新刊号困难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增刊形式出版检索、译报、科普类文章专辑。建议中国水利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牵头协调处理。
(2)不正之风问题
当代水利科技期刊恢复发展初期,办刊不讲功利,写文章不求名利,水利科技期刊界还是一片净土。曾几何时,发表论文成为职称评定硬指标,科技期刊界不再是一片净土。有的期刊冷漠对待来稿,不提审稿意见,对不用稿件以一纸“请转他刊”了之;个别期刊几乎沦为职称评定工具,与投稿人私下进行钱文交易;有的作者基金论文注水;有的作者学术不端,抄袭、剽窃他人文章,买卖论文,“坐车”署名……这是主办主管单位疏于管理、编者作者疏于自律所致。虽然以上现象并非水利科技期刊的主流,但已经到了需要整治并建立期刊伦理规范的时候。
(3)版面费和稿酬问题
当前,有的水利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付少量(象征性的)稿酬或不付稿酬;有的不收版面费也不付稿酬。不付稿酬违反国家版权局和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2014年11月1日起实行)的规定。至于收取版面费一般是对科研课题参与者而言。对自选课题者或退休科技人员撰写的文章,不宜收取版面费。按规定付稿酬是对知识和劳动者的尊重。
(4)编辑的素养和技能问题
一名合格的水利科技期刊编辑,首先需要具备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政治素养是指“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岗敬业;业务素质是指要有编辑知识和水利专业知识的业务储备。当前的水利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绝大多数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专业院校毕业生,一般都具备合格的政治素养 (当然还需要不断提高),然而业务素养则大多不足。除所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知识也是有限的,更遑论编辑理论知识了。其次,要掌握必要的技能,如中英文语言文字能力,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能力,协作交流及组织经营能力等。改革开放以后毕业的院校学生,英文表达和电脑操作应用能力比较强,但中文驾驭能力有可能不如之前的院校毕业生。关于业务素养和技能主要靠在编辑实践中磨炼积累提升,还要参加有关学习和研讨活动。著名作家孙犁说过,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和作家。这样,编辑出版的刊物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创了水利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进一步找准水利改革发展方位,科学制定到2035年和2050年两个阶段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发展布局和政策举措,推动水利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类水利科技期刊要各司其职,力求期刊质量精品化、出版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加强协作,走集群化道路,开展编辑业务培训和各项研究工作,试点强强期刊联合,争创世界一流期刊,跻身世界水利科技期刊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