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与碎片化阅读的融合发展研究

2018-01-2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图书馆传统

马 睿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图书馆)

19世纪70年代,著名教育家Bryant提出关于“碎片化”的概念思考,他说当时人们逐渐倾向于用“碎片化”来形容“多样化”这种现象,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多样化意味着无中心、任意发展。在今天,我们发现,“多样化”依然带有“碎片化”的影子,很多人追求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做法,并且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发达,这些新奇的做法被他们放到了网络上,形成了彼此之间的生活画幕,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间隙中不断去欣赏别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行为,却不对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和感悟。又由于时间的有限,所以,这些对别人多样化生活工作方式的学习都是通过手机在零碎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碎片化阅读。

1 碎片化阅读概念与趋势

从定义层面来看,碎片化阅读可以定义为非持续性短时间内不限内容不限场合不限途径的各种阅读行为。

从数据上看,2015年亚马逊的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有35%的读者全年每天平均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超过50%的读者每年阅读数量达10本书以上,平均接近每个月1本书的阅读量,而在阅读工具选择方面,超过72%的读者是选择电子阅读途径进行阅读体验的,在亚马逊的电子书设备Kindle读者群体中,每位读者平均年阅读量是24本以上。在所有受访者中,利用上下班间隙和睡觉前上厕所时间进行阅读的读者比例超过58%,而这里面几乎都是使用手机进行阅读的。[1]这还是2015年的数据,据工信部发布数据,在2016年,全国智能手机销量超过5亿部,加上2014年的4.5亿和2015年的4.3亿,总销售量超过13.8亿部,减去20%的汰换率,在市场上流通的手机超过11亿部,按中国13亿人口计算,几乎就是中小城市中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水平。[2]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智能手机引导的碎片化阅读行为自然就成了一股不可回避的潮流,影响了目前中国社会中、青、少三代群体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获取途径。

2 碎片化阅读特点

从碎片化阅读的定义上看,其特点相对明显。

(1)时间非持续性。碎片化阅读往往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上下班的间隙,坐地铁公交的时间,走路的时候,上厕所的片刻,开会的时候等等,这些时间不是连贯性的,而是很多的某些片段时间,不适合进行大信息量的阅读,却适合进行浏览式的浅度阅读。

(2)内容多样性。多样性、丰富性是碎片化阅读的内容特点,在内容层面上,由于时间短,读者不喜欢看深奥费解的学术论谈,却喜欢看很多花边新闻;不喜欢看没有重点的流水账,却喜欢看爆点消息或所谓的真知灼见;不喜欢看呆板的文字内容,却喜欢看形式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公众号文章,甚至是最近才兴起的直播文化。多样性的内容基础是爆发式的内容增长,而爆发式的内容增长原因一方面是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很多创新,另一方面也是自媒体的强势成长让更多的普通“吃瓜”群众敢于发声,站在台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展示自己的行为。

(3)途径趋一性。本来碎片化阅读是没有统一途径的,手机端的阅读可以是碎片化的一种,在街上看到的海报、在地铁看到的广告、在路上接的宣传单这些都可以算是碎片化阅读的一种,因为从阅读载体的角度出发,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是没有限制的,可以在书上,也可以在电子屏幕上,可以在文章里,也可以在广播中,可以在艺术品上,也可以在一场闹剧里。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智能手机的爆炸式发展,逐渐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尤其是一些优秀的社区软件,比如微信、微博、知乎、豆瓣等的快速兴起,使得其几亿的用户基础变得对手机更加牢固。一来,手机逐渐介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便利使我们无法剥离,另一方面,作为信息源的社区软件又是依赖于手机这种介质,使我们习惯于通过手机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所以,碎片化阅读的途径就慢慢趋一化了。

(4)知识非系统性。在碎片化阅读中,由于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阅读时间的非持续性,所以整个阅读体验是一次性消费型的,形成的知识是非系统性的。而知识的非系统性是和我们在上学阶段的系统性学习做类比的,碎片化阅读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看到什么就读什么,跟在上学在图书馆读书学习不一样,我们不会完整读完一本书,不会完整学习完一个课程,哪怕一开始想要通过碎片时间看完某部连续剧,可能最后还是会放弃,因为我们要看的还有更多,时间永远都不够用。

3 传统图书馆与传统阅读的优劣势

3.1 优势

传统阅读是指以书本、杂志、报刊为主的纸质性刊物阅读行为,在传统阅读中,能通过合理的时间分配完成长篇作品的学习和系统知识的积累。尤其在经典读物的学习过程中,特别需要比较长时间的阅读体验去回味和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内容。在对重点知识学习的时候,甚至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点反复巩固以达到记忆的层次。

在传统阅读模式下,我们能培养自己的文化情操和对细节及全局的感知力。在逻辑养成方面,同样需要系统性的知识不断巩固练习自己逻辑思考能力。在语言情感表达方面,传统阅读能带领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而传统图书馆能给传统阅读提供最多的选择,而且成本低廉,内容丰富。在传统图书馆里,一般把图书按科目、年代、地域进行划分,在统一学科领域,同一作者不同年代的作品齐聚一堂,读者可以畅享一整日阅读的乐趣。喜欢读书的人甚至感觉自己是在和作者交流。

3.2 劣势

首先,传统图书馆对新知识需求的供给迟滞。畅销书需要符合时代的文化口味,但是却不符合图书馆的文化定位,尤其在信息时代,今天的知识对于明天的我来说,就已经是落后的了。现在我们在图书馆里能找到的最新的关于Windows的书籍也就是关于Win7的,甚至Win8的书籍都很少见,更别说Win10系统了。而Office都已经开发到2016了,但很多高校里的多媒体图书馆还是在沿用经典版的2003。所以,对爆发式增长的新知识,传统图书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哪怕是习惯传统阅读的读者,在需要寻找类似研究青蒿素这样的科学前沿书籍,也比较困难。

其次,传统图书馆对新时代变化反应迟缓。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图书馆必然是一个有机生长的系统,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现在比较火爆的智慧图书馆,是一个发展过程。无奈时代前进步伐太快,才刚刚开始建立官方网站,人家已经开始在玩微博了,微博才刚刚开通V用户,别人已经在玩公众号了,公众号才找到人才来运营,世界已经在玩小程序了。跟着时代的步伐走并没有错,但是被时代拖着走就有些不堪了。从目前的成功案例来看,所有人和机构,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航道,才能有效起飞。[3]

4 融合契机

4.1 碎片化知识结构争议不断

对于网络工程等技术领域,可能在知乎或者百度的一个小技巧、一篇攻略就可以实现瓶颈突破,这个层面来看,碎片化知识是点对点的,能起到针对性作用的。对于职场新人,需要了解同事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办公室哲学,而在赤兔等职场信息软件上,这样的过来人文章多不胜数,而且很多都分析精辟到位,从这个层面上看,碎片化知识是经验的直接过渡,具有拿来主义精神,能快速解决问题。

可是现实中,很多人是利用零散时间或者挤出来的时间看电视剧、看别人吃的美食、看旅游攻略、看购物指南、看潮流风向。我们不能说这些内容不是知识,如果知识分类别的话,可以从实用性和效用性两个层面进行区分。那衣食住行的表知识就是实用性知识,而里知识就属于效用性知识。对于碎片化知识结构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零散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化学习架构。知识点多了就容易混乱,而且分不清真假。在网络营销时代,就连女儿的白血病都可以作为圈钱的卖点,所以,多而杂的世界认知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反而容易影响自己原有的价值观,被碎片化知识拉着走向别人的套路里。

4.2 传统文化力量的崛起

传统文化的崛起在这几年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从国家一直在推进的“中国梦”,到全国孔庙热潮,再到万达、阿里纷纷投资文化企业,再看这段时间火爆起来的《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都在述说着一件事情,中国人在世界浪潮风云际会的今天,开始在寻找在摸索在回归自己的文化本源。

传统文化力量的崛起对全社会形成的影响是对文化、历史的追随和尊敬,我们开始学着去重拾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力量和世界感知,而我们知道,这样的知识不是在现在的手机软件里能获取得到的,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但是,这也不是传统阅读那种躺在图书馆里几十年的老书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我们在寻找一种更为有效更为便捷更为丰富更为深入的学习方式,而碎片化知识与传统图书馆的融合,或许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4.3 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

互联网+是2015年才开始火起来的事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营造一种线上线下OTO营销模式,线下解决不了的宣传和渠道交由线上解决,线上解决不了的售后和体验由线下承担。

互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业模式,许多的创客公司都在尝试将传统产业转型为互联网产业,因为原来的传统产业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经验,累积了足够的用户基础,一经网络宣传,可以立即火爆成为焦点。如果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传统图书馆能实现与碎片化阅读的融合发展,或许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5 融合发展途径探索

5.1 设计实体共享空间

实体共享空间是指在图书馆内利用特色元素,如复古、科技、工业、古代等风格,将一些特定空间开发出来,给年轻人或小团体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甚至由图书馆定期组织一些比较有趣有料的TalkShow活动,利用自己的信息平台或者豆瓣、知乎一类在社区知识交流业务比较精通的网站,来募集活动参与者,目的是希望能通过共享空间聚集知识交流活动,形成知识交流氛围。

共享空间的设计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难点需要突破。① 空间位置选择上,建议可以在中文图书馆内部进行隔音设置,也可以在中间楼层选择一层楼进行改造。目的就是要靠近图书馆的核心区域,使共享空间更加发挥聚流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配套,相反,共享空间要成为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区域,甚至可以有知识产出。在共享空间内,要承接知识平台的论坛活动,作为公共区域,更适合网络达人的意见表达,当通过线下讨论对线上论题形成定论,即为一种知识产出。② 资源需要共享和有效利用,不能成为某些人的专用空间。所以,图书馆的共享空间应采取读者卡预约制度,使用前三天到半个小时前按时间空隙和预约顺序进行安排。所有操作都通过读者系统进行,并规定一位读者一个月内能预约的次数,提前半个小时要进行系统签到,对空约读者进行限制处罚,避免资源的浪费。

5.2 搭建知识交互网络平台

所谓知识交互网络平台,是指创建一个类似知乎一般的知识达人平台,只是这个平台由图书馆自己的后台进行运营,其实可以以地市级图书馆为服务器,各个市内图书馆为站点,同一服务器内的知识交互平台用户可以互相交换知识信息和图书借阅权。[4]

和知乎不同的是,知识交互平台更加倾向于学术知识和书籍评阅功能开发,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学术交流、书籍评阅、知识爆发。

学术交流模块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文章、言论、数据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模块可以查询到对应的学科参考书在所有图书馆中的位置及藏书借阅情况,并开通预约借阅功能,及周边交换借阅权功能。只要在自己生活周边有人借阅了自己迫切需要的图书,可以询问交换借阅权,将自己手中的图书交换到对方的手中,并在原定借阅期内归还图书馆即可。

书籍评阅模块更加注重对书籍、作者的综合读者评价数据,通过阅读后的感受对作者和图书进行线上评分及读后感记录。书籍评阅的范围不局限于图书馆已有图书的评价,更可以对市面上的热销图书进行评价。针对评分的情况,比如对图书馆未有藏书的,可以按排名和评价进行选购藏书。而对已有藏书的部分,通过读者的评价可以对一些价值不高或者藏书破损的进行更换维护处理。从而不断丰富藏书的质量和解决新知识需求问题。

知识爆发模块就好比知乎了,是一个类似知识问答的论坛,具体模式可以参考知乎现在的设计和UI内容。

5.3 利用AR技术具现碎片化知识

AR技术是这两年比较前沿的信息产品,主要是通过AR眼镜实现虚拟现实体验。利用AR技术进行碎片化知识具现化的思路是基于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呈现的需求,而图书馆进行自有知识资源整合的情况下,是具有可实现性的。

在AR具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对各类问题的具现过程,具现不像文字,需要有视频来展示整个过程,如果按全科目来进行数据库搭建,难度太大可实现性太小,所以,可以先进行学科分类,然后针对一个个小科目再进行系统式AR数据收集、处理、模型构造等操作,最后一个个的推广,慢慢丰满整个AR数据库,真正实现具现碎片化知识。[5]

同样的,AR技术馆的管理需要公平公正,最好采用提前预约模式,避免资源浪费和管理复杂化。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针对碎片化阅读的趋势、现状与传统图书馆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可探索途径,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碎片化阅读,都只是新时代的一种现象,也许会对知识的传播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需要是不变的,我们需要进步的知识带领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希望未来会更好。

猜你喜欢

图书馆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图书馆
老传统当传承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飞跃图书馆
“竹”的传统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