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大学图书馆社会服务调查及启示
——以美国和日本20所大学为例

2018-10-26李健丽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馆内免费图书馆

刘 婧,李健丽

(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的问题受到热切关注。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1]这为我国学校图书馆开放社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美国和日本图书馆事业较为发达,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程度较高、制度成熟、服务完善,是我国诸多学者调查和研究的对象。[2,3]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美国和日本多所知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情况,分析其社会服务的特色和亮点,为寻求适合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2 美日两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调查

2.1 调查对象与内容

根据2017年U.S.News官网发布的“USNews世界大学排名”,[4]按照排名顺序选取10所美国知名大学和10所日本知名大学作为调查样本,对其图书馆网页进行访问和调查(见表1)。

表1 美日20所样本高校及排名

调查时间为2017年11-12月,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和网页调查两种方式。期间,除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附属图书馆网页由于系统更新无法访问外,其他19所大学图书馆均可正常访问。为完善调查结果,对于社会服务规则总述较为模糊的大学,如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图书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分馆进行社会服务情况调查。调查内容粗分为传统型服务和拓展型服务两大类,其中,传统型服务主要指纸本文献和电子资源的对外开放情况及开放方式,拓展服务为样本高校根据各自资源特点和服务特色所开展的、有别于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内容的延伸性或创新性服务项目。

2.2 传统型服务调查结果及分析

传统型服务调查具体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美国10所高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对社会开放情况

馆成员 免费 持公共图书馆借阅卡免费入馆,无借阅权限;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独立研究者(访客)可付费申请入馆卡或借书卡,建筑学馆限借10册,其他馆限借50册,借期4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其他高校成员 800(借书卡)320(入馆卡)800(借书卡)7 普林斯顿大学免费访问,可付费申请借阅卡,建筑学馆限借10册,其他馆限借50册,借期4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校友会成员 400(借书卡)非学分学生 免费入馆卡免费,付费申请借书卡,建筑学馆限借10册,其他馆无限制,借期4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也可远程访问电子资源。市民 200(借书卡)可付费申请借书卡,限借50册,借期6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8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读期间可免费入馆和借阅,限借50册,借期6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访问学者 免费可免费申请借书卡,限借30册,借期4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可通过EBSCO在线访问部分电子资源。可免费入馆和借阅,借阅册数各馆不同,借期12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可免费入馆和借阅,借阅册数各馆不同,借期4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也可远程访问电子资源。图书馆之友 免费 每天可发行5张一日通行证,免费领取,不可借阅。普林斯顿公共校友会成员 免费9 华盛顿大学社区大学教工 免费社区大学学生 免费可免费入馆和借阅,借阅册数各馆不同,借期12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也可远程访问电子资源。可免费入馆阅览,可付费申请借书卡,限借30册,借期4周;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访客 免费 可免费入馆阅览,不可借阅;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图书馆之友 100(借书卡)校友150(借阅卡)200(高级权限卡)可免费办理阅览卡,可付费办理借阅卡,限借15册,借期2个月;可付费办理高级权限卡,可借50册,借期2个月;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可在线访问JSTOR数据库(须注册)。10 耶鲁大学独立研究者(访客)可免费入馆参观,但不可进入书库;可付费办理阅览卡入书库阅览,可付费办理借阅卡,限借15册,借期2个月;可付费办理高级权限卡,可借50册,借期2个月;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120(阅览卡)750(借阅卡)850(高级权限卡)其他高校及共享机构成员、市民750(借阅卡)850(高级权限卡)可免费办理阅览卡,可付费办理借阅卡,限借15册,借期2个月;可付费办理高级权限卡,可借50册,借期2个月;可用馆内终端访问电子资源。

2.2.1 用户类型细化情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两国对于用户类型的细化方式基本一致。其中校友和一般访客类型最为普遍,美国两种身份类别的比例分别达到90%和80%,日本均为77.8%;校外研究型用户(如其他大学师生、研究机构成员等)也较为常见,美国为70%,日本为66.7%;而针对高校所在区域(如本市或本州居民)划分用户类型的情况比例较少,美国为30%,日本为22.2%。除上述用户类型外,许多高校还将某些身份特殊的用户单独分类,针对用户身份特点提供相应服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和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将高中三年级(美国12年级)及其以下年级师生细化为K-12用户;[5,6]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名古屋大学图书馆都设置了“图书馆之友”这一用户类型,允许普通市民、企业、机构通过缴纳会费或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加入;大阪大学附属图书馆允许在箕面市居住、就职、就读人员在大阪大学外国学图书馆办理“箕面市借书卡”。[7]

表3 日本10所高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对社会开放情况

2.2.2 传统型服务开放情况

(1)阅览服务方面,美日两国高校图书馆阅览权限的开放程度都非常高。美国10所高校图书馆均对于所有类型社会用户开放入馆阅览权限,开放率为100%;而日本9所高校中,除早稻田大学不对访客类型用户开放外,其他8所均对所有类型用户开放。

(2)借阅权限方面,两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用户开放程度略有差异。日本除特定区域用户借阅权限比例与美国相同之外,其他各类型用户借阅权限开放程度均低于美国。特别是针对校友和校外研究型用户的借阅服务提供比例,7所设置校友权限的高校中,仅有5所向其开放借阅权限。6所设置校外研究用户的高校中,向该类型用户开放借阅权限的仅有3所。

(3)电子资源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用户的开放服务程度明显高于日本高校图书馆。美国10所样本高校的社会用户几乎都可以通过馆内终端获取馆藏电子资源,电子资源服务向各类型用户提供比例分别为:特定区域用户100%,校友88.9%,访客87.5%,校外研究型用户85.7%。此外,校友可远程访问馆藏电子资源的比例达到55.6%,校外研究型用户可远程访问数据库的比例为14.3%;而日本9所高校对社会用户开放电子资源的程度并不高,馆内电子资源访问权限比例为校友42.9%,访客14.3%。

2.2.3 收费情况

从美日两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收费情况来看,日本高校各项服务基本全部免费提供,而美国10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收费情况。阅览权限各类用户收费比例为:访客55.6%,特定区域用户33.3%,校外研究型用户33.3%,校友33.3%;借阅服务权限各类用户收费比例为:访客100%,特定区域用户100%,校友66.7%,校外研究型用户50%。

2.3 拓展型服务调查结果

2.3.1 资源类型的拓展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除对社会开放普通馆藏资源外,还会将部分珍本资源如手稿、照片、地图等向社会公众开放。其开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馆举办主题展览。通常根据各馆参展资源特点选取鲜明主题,并在馆内设置展厅。展览多为免费开放,凡有阅览资格用户都可入展厅参观。二是在线访问数字化珍本资料。许多高校图书馆允许用户通过在线访问图书馆网页的方式对部分数字化珍本资源进行浏览。如,哈佛大学提供的在线数字化藏品访问以及珍本资源在线主题展览,目前可访问主题已有40多个。此外,东京大学、哈佛大学等部分样本馆,允许社会团体有需求时借出珍本资源,进行复刻、出版、放映和展览等活动。由于涉及版权和肖像权等问题,这项服务审核较为严格,如,东京大学就需要使用者提供特别利用许可申请书、活动主旨书、使用场所配置图以及版权责任书等,并要求使用机构在提交资料前必须与作者或资料所有权机构达成一致。图书馆会对其提交的各种文件进行长达一周以上的严格审核,既要保证所藏资源最大程度上为社会服务,又要保障资源利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2.3.2 服务类型的拓展

举办丰富的知识文化交流活动是最为常见的服务方式。这类活动多得到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帮助和支持,与图书馆共同策划推动。通常活动规模和范围较小,有些仅限于本社区成员或具有一定权限的用户参加。具有代表性的如名古屋大学设立的“名古屋大学附属图书馆之友(名古屋大学附属図書館友の会)”。该团体成立于2004年,以馆员、学生、社会团体和个人为成员对象,其成员享有借阅等常规服务权限,并每年参与策划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2-3次,允许非会员成员免费参加,为丰富公众文化素养提供机会和平台。[8]

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服务方式是与社会机构或企业合作,参与开发研究型社会服务项目。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跨学科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Digital Research,CIDR)与美国西部比尔莱恩中心(The Bill Lane Center for the American West)共同开发的City Nature项目。该项目由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空间文本调查中心(Stanford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CESTA)共同开展调研,采用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研究的方式,对城市中及城市间的公园或绿地分布情况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在“City Nature”的官方网站上公开发表;[9]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健康科学图书馆(Health Sciences Library)参与开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程序及工作室”项目。该项目希望在图书馆环境下实现外科护理团队对心脏手术的模拟实验。为达成这一目标,健康科学图书馆正与生物医学信息与药物教育(Biomedical Informaticsand Medical Education)等机构共同协作建立“转化研究与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建成后除向华盛顿大学相关专业开放外,也同时向其附属医院和其他研究机构开放使用。[10]

3 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和日本20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可知,两国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程度都很高,服务方式略有差异。美国和日本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相同点在于:① 均对社会用户进行身份的分类细化,并以此为依据多层次制定社会服务细则;② 均不同程度地向社区、企业以及社会机构提供支持与合作。服务形式均取决于各馆资源特点、服务方向以及大学学科特色。而两国在调查中呈现的主要差异在于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开放性更高,特别是电子资源的开放性更是远高于日本,但多采用有偿服务的方式;日本高校图书馆馆藏开放性小,但更加注重免费性和公平性,其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受众群更广,共享性更强。

3.1 树立服务宗旨

美国图书馆协会曾表示,“大学图书馆应该像对待本校师生一样,为社会用户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11]而日本总务省在2004年对国立大学图书馆提出希望社会用户“不限制身份和目的,可以利用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的要求。[12]服务宗旨的不同使得两国大学图书馆资源的开放程度和收费情况呈现明显差异。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本国高校图书馆馆藏情况和社会信息需求,明确社会服务工作的宗旨和重心。虽然我国政府和图书馆界多次表明,支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各地高校也纷纷响应,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服务宗旨,各高校图书馆在制定服务规则时,各自为营,缺乏一致性和规范性。因此,树立清晰明确的社会服务宗旨,有利于确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方向和服务重心。

3.2 细化服务维度

美国和日本高校图书馆在制定社会服务规则时,对用户和用户权限都进行了多维度的细化分类。如,华盛顿大学不仅在服务对象这一维度上细化为校友、卡斯卡迪亚社区大学成员、图书馆之友、访客四类,对其中卡斯卡迪亚社区大学用户又在服务权限这一维度上二次细化出教工权限(借期12周)和学生权限(借期4周)。从用户类型、收费、权限多维细化服务要素,使美国和日本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规则显得更加立体,更具层次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高校图书馆既要保障高校用户权利,又要最大程度上分担社会服务职能,就必须制定立体的、多维的社会服务规章。通过细化服务要素、制定合理的社会服务规章,最大程度地实现馆藏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社会服务开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

3.3 关注社会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开放,还是一种工作角度和服务视野的开放,需要以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视角来开展服务工作。无论是珍本馆藏的线上展览,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还是医学实验室和城市绿地研究网站的建立,都是一种大学图书馆走入社会、关注社会、辅助社会的方式,是大学图书馆走入社会的一种尝试。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提供科技查新、原文传递等服务,但仍以大学图书馆的现有服务为主要服务范围。应进一步深化与社会机构、组织、个人的交流与合作,关注社会问题,开发服务项目,不仅欢迎社会大众“走进来”,高校图书馆更要“走出去”。脱离校园服务模式的定式思维,拓宽服务方向,尝试开发以社会职能为出发点的新型社会服务,用馆内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解决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一个不断变化和逐步成熟的课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实践、总结和沉淀。美国1862年《莫里法案》[12]提出大学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至今经历了150余年,日本1953年《大学图书馆改善纲要》[13]至今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美日两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情况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服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在明确社会服务宗旨的基础上,多维细化服务规则、开阔服务视野,将“校内单向服务模式”转化为“校内外共生服务模式”,让高校图书馆所藏的优质知识资源走出象牙塔,更好地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馆内免费图书馆
跟着“五老”学科学
印象·福州新馆
该不该免费送货
免费开放
一起跳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
图书馆
逛图书馆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