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及经验启示

2018-01-29周至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核心

周至杰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2018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校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特别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在更高的起点上培养更多新时代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阶段

据统计,截至2017年9月,“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较五年前增长43.8%,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创历史新高。”高校是孵育这些人才的最重要场地之一,也是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1997年)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1979年召开了全国高校科研工作会议,并经过全国上下努力,高校的各项工作得以全面恢复。直到1985年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文件,加强科技工作提到了国家重大议事日程。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科技工作,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改革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高校科技工作全面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后,随着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和发展,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开始重视产学研之间的密切结合。这一阶段,创新的观念和价值还未形成,中国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阶段处于探索阶段。

(二)明确主体阶段(1998年-2002年)

自1998年由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一次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来,明确了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目标之一。“211工程”计划得到实施,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得以确认。

(三)深入开展阶段(2002年-2008年)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以“大幅度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为目标。随后,在2003-2007实施的教育振兴计划中具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具体包括《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等配套和相关文件,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计划”为重点,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扶持创新团队的建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进入了具体实施的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知识创新成为这个阶段人才培养的主题。

(四)战略地位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以后,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开始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2008年,习近平在北京召开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负有重要责任。”突出强调了党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得了重大的成绩。2012年3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启动工作,这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提出了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措施。2015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近五年来,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加突出社会发展导向,加强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的动态调整,重点培育重点行业和领域、新兴产业等人才;更加注重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正是在这样的机制和环境下,创新人才在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国家整体核心竞争力得到飞跃性的提升。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断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付诸实践的产物。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创新一直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反之,则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阻力。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与中国实际创造性地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扫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转变,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与中国实际创造性地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扫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随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为常态,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中国人民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功正是建立在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天然基石。

改革开放之后,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整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党的十二大对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了修改,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其中特别强调了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四大第一次在党章中对党员干部提出了要“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到了十六大,在党章的总纲中增加了“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的表述。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以党章的形式加以明确和规定。十六大后,党和国家对创新的认识从单纯的能力培养上升到核心的战略意识。在十七大修改的党章中提出了要“建设创新性国家”,要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至此,改革创新成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在十九大最新修改的党章中,更是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社会治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和关键。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自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4年,习近平在出席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坚定地指出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等十四大基本方略。“创新”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习近平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十四大基本方略之首,在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重视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积极作用。而高校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智库,必然成为助推国家改革创新的动力。早在2007年,习近平在出席第十六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就指出“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对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新时代下的高校要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为改革攻坚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

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判断。这个新时代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汇阶段。在这个期间,中国以什么样的形式发展、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都将直接决定能否解决新时代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这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改革创新必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题。

(二)利用核心价值的引领是不断深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基于创造力的培养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社会输送和贡献了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和成果。但是,创新人才不能简单地用能力素质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应该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格局情怀等进行综合立体考量。优秀的创新人才不仅是具有不断的创造力,而且应该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产品、理念、制度。

一个科学、合理的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将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凝聚人心,提供精神动力,保障正确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包括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牢固的体系。个体的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中的个人价值观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是社会、国家价值观的基础;社会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载体,社会的安定、团结直接决定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国家才能实现发展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地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结合在一起,是建立在尊重并引导个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基础上的价值体系。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究其本质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从而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两者是天然的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多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人才的培育,才能保障培养出好人才。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地研究、学习,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才能不断地丰富其内容,才能更好落实到具体实践的路径上。高校要更加系统地学习、研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个教师都能率先垂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教材、入课堂,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每个大学生心中的坚持。

(三)健全科学统一的评价体系是不断提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保障

虽然,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过分追求“单一层面”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比如强调科学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的绝对作用,忽视了人文素养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强调创新结果的实用性,忽视了创新的孵化和培育的过程。这些问题导致了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实用至上等错误的思想,创新人才培养缺少可持续性。

经过多年的建设,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都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在这些评价体系中,强调突出了创新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贡献。对创新人才的评价中要突出其专业水平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更要注重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人们进行创造性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不论其知识的专业水平有多高,最根本的是这样的知识是被运用到有利于创造美好的生活和社会,还是被运用到了满足自我私利、破坏环境、影响社会安定等方面。所以,高校在对创新人才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的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注重现实性和可持续的统一。人们对创新的评价还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样创新性的成果不仅是解决了当下人类社会所碰到的问题,更是要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创新性的活动的评价,要从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出发点。注重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创新性成果的取得却经常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为此,我们在对创新人才进行评价的时候,既要对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体进行重点奖励,同时也要对其所在的集体、团队进行适当的奖励。我们既要能充分调动个体的创造性,同时还要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国家、人类社会重点的问题进行攻关克难,在创新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综上,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下,国内矛盾主要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认识之一。在新时代党的行动指南的指导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既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时还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下积极探寻优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罗旭.让人才引擎释放澎湃动力——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述评[N].光明日报,2017-09-18.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1998-12-24].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7.html.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14-06-10].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10/c64094-25125594.html.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